天天看點

袁玉華 劉躍:從中國核心國際到袁玉華,是再入也是開始

袁玉華 劉躍:從中國核心國際到袁玉華,是再入也是開始

作者 獅子刀

銘文蠕蟲

攝影:李斌才

12月16日,恒軒科技(688608。SH)在科技闆上市,開盤價為每股391.00元,市值450億元。

該公司被稱為"TWS的第一個單元",為TWS耳機,智能揚聲器等提供音頻晶片。公司成立僅3年就實作了盈利,成立5年淨利潤超過6000萬。從成立到上市,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創下了國内內建電路設計公司上市的最快時間。

"投資恒軒主要是因為團隊。

作為恒軒科技的早期投資人,袁玉華僅這個項目就實作了15倍的回報。創始合夥人劉躍告訴該合資企業,"恒軒科技的張亮是清華大學微電子專業的學生,我在中芯國際時認識他,當時他是RDA(Rydico Microelectronics)的總裁,給人的印象是他能'做事';

"中國的晶片企業現在已經解決了生存問題,正在進入定義其産品的階段。"劉躍說。

從北京半導體器件廠開始,先後擔任北大青鳥集團副總裁、北大青鳥環宇科技執行董事、副總裁、中芯國際最早的創始投資人、華登國際副總裁、袁玉華創始合夥人劉躍見證了國内內建電路産業40多年的發展, 她如何看待"核心"的未來?

袁玉華 劉躍:從中國核心國際到袁玉華,是再入也是開始

曆程(2000-2010)

袁玉華 劉躍:從中國核心國際到袁玉華,是再入也是開始

2020年7月27日,國務院釋出了多項促進新時代內建電路産業和軟體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政策(以下簡稱《若幹政策》),其中先進生産線免征10年所得稅,集約研發,首次提到內建電路設計工具(EDA), "兩免三半"政策從過去的晶片設計轉向封裝、裝置、材料産業鍊,同時注重設計和軟體的企業稅收優惠增加......

"這表明內建電路的重要性将進一步增強,産業鍊的發展将變得更加成熟。政策的出台對一個行業的發展非常重要。它可以增強工業界人士的信心,加速行業的發展。劉躍說,"未來,産業鍊的每一個環節都會跑出一個龍頭企業。"。

回顧過去,從2000年的"18号"、2011年的"4号",到現在的2020年的"8号",政策同線而來,讓內建電路産業的發展踏上了征程。

中芯國際的創造和成長離不開20年前的"18号"。

2000年之前,經過908、909項目的開發,國内已有華虹NEC、首鋼NEC、摩托拉拉天津工廠等IDM廠家,但在鑄造層面仍與國外鑄造廠密不可分。

當時,剛剛整合IC業務的北方大圓決定啟動建立真正的內建電路制造公司,為我國內建電路産業奠定基礎。

一切都很難開始,首先要找到合适的上司者和團隊。

"當時,主要的內建電路生産企業都有華虹、首鋼等,經過多次交流,我有了初步的想法。是以當我看到張,我知道他就是我們要找的人。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甚至沒有BP,但團隊有工廠如何規劃實施,如何引進裝置,年産量多少能有這些事情都很清楚。劉躍說,當時,北大慶鳥集團預支資金5000萬,中芯國際落地上海張江,開始建設8英寸(矽片)廠。

中芯國際僅用了13個月的時間,就于2000年8月開始打樁,并于2001年9月進入了首款0.25微米以下8英寸晶圓的試驗階段。

但張先生的野心遠不止于此。

"沒有大規模生産,公司沒有盈利,張想建一個12英寸的工廠。"董事會自然反對,說中芯國際應該先銷售一些産品并收回一些錢,"劉回憶道。但張玉靜認為,搶占市場比什麼都重要。"

于是在京的劉越接過了這家12寸廠的接力棒。

"還有什麼比為一家已經投資的公司工作的投資者更糟糕的呢?"劉躍開玩笑說,"當時股東不願意投資,就像做'地下工作'一樣,一個人挑釁大梁,一邊建廠一邊到處找錢。"

曆史資料顯示,中芯國際2002年總收入為5,030萬美元,淨虧損1.026億美元。半導體行業的早期發展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造成的收入不足,甚至讓劉躍一度覺得自己是"失敗的投資者"。

事實證明了張的遠見卓識。經過艱難的2003年用消毒水的氣味,劉躍負責的中國第一條12英寸生産線終于完工,并于2004年逐漸投産,這标志着我國內建電路制造技術已進入300mm時代,跻身國際高端行列。

2004年3月,中芯國際在紐約和香港上市,融資近18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中芯國際的銷售額為4.79億美元,較2003年上半年的1.136億美元增長259.0%,淨利潤由2003年上半年的淨虧損6,860萬美元上升至6,160萬美元。

"內建電路行業與其他行業不一樣,行業速度最為優雅,因為更新疊代速度快,一旦跟不上就容易被淘汰,是以不僅在研發投入巨大,更需要創始人有長遠的眼光。劉躍表示,"對于投資機構來說,投資內建電路企業都是在投資'人',看團隊在未來發生巨大虧損時是否仍能有足夠的信心,在低谷時期仍對自己的事業有堅定的信念。"。

時間來到了現在。2014年,國務院印發《促進國家內建電路産業發展綱要》,規劃了中國晶片産業長達15年的發展路線,我國內建電路産業從此真正融入了國家戰略産業的長遠發展。同年10月,國家內建電路産業投資基金成立,宣布将集中投資包括股權投資在内的多種形式投資IC晶片制造,首批投資額為1200億元。

國基金的成立,不僅在中芯國際的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讓劉悅成為了投資者。

袁玉華 劉躍:從中國核心國際到袁玉華,是再入也是開始

再入境(2010-2018)

袁玉華 劉躍:從中國核心國際到袁玉華,是再入也是開始

從2010年離開中芯國際到2014年成立鹽華團隊的四年間,劉躍長期以來一直在重新審視和思考內建電路行業。

"我曾經負責采購,坐在一群二十多歲的人中間,聽他們說如何每年銷售一百萬部手機;我在市場上跑過,我有很多閉嘴。劉先生擁有大多數投資者所擁有的品質:好奇心。在中芯國際的十年中,她幾乎走遍了每個行業,這使她對內建電路行業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服裝加工行業中,通過類比可能更容易了解。早期,我們沒有材料,沒有設計,隻能依靠勞動優勢幫助别人進行加工,然後有設計師開始模仿,在這個過程中,行業的加工能力逐漸細化,然後延伸到周邊配套行業,最後打開原有的設計,獨立定義産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內建電路也是如此,劉說。中芯國際雖然是行業的重要基礎,但當整個行業尚未發展時,它仍然是孤立的。

"我們的設計行業已經從國内替代中微創新,然後我們必須通過不斷的自主創新引領行業的發展。更多的需求和方向将随之而來,整個行業的崛起成為水的問題。"

2013年12月,國家發改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北京市政府聯合設立北京內建電路産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總規模達300億元,劉躍團隊中标北京內建電路設計密封股權投資中心管理公司, 負責子基金20億元的投資管理設計和封存。

同時,随着國家基金的設立,地方政府半導體産業基金的設立,以半導體産業投資為主線;一時間,國有基金、民間資本、美元基金蜂擁而至,迅速成為各機構的主要投資方向之一,內建電路産業的發展更加垂直和細分。

"資本的湧入是一件好事,雖然短期内會有一些泡沫,但從長遠來看,這對市場是有意義的,內建電路産業的發展對中國至關重要,是以半導體産業将成為未來的主流投資方向。對于新投資者來說,更有效的用錢方式是将人們"綁"在半導體圈中。此外,上市公司的引領效應和資源聚集能力将加速國内賽馬場的更替,企業之間的并購也是非常大的機遇。"劉躍說。

劉躍的第一筆基金是投資堰、盛美半導體、郭微科技等後B級項目,并上司了在美國收購豪威科技和核心半導體ISSI。

2018年,當Weir計劃與Howie Technologies合并時,Howie的總資産幾乎是Weir的五倍,這筆交易被多家媒體描述為"蛇燕子"。合并後,威爾股份成為中國最強的CMOS晶片制造商,業績迎來了爆發期。

除了威爾收購豪威,此前紫光集團海外并購、建光資産收購恩智浦射頻晶片公司等,使得中國半導體行業起步較晚,企業技術水準明顯落後于國外,通過并購獲得國際一流企業優質資産和核心技術, 但也讓中國的半導體産業鍊比過去十年,獲得了更快的發展。

袁玉華 劉躍:從中國核心國際到袁玉華,是再入也是開始

再次出發(2018年至今)

袁玉華 劉躍:從中國核心國際到袁玉華,是再入也是開始

在內建電路行業,晶片是半導體行業的最終産品,由設計公司向終端企業提供晶片,制造企業投資大,門檻高,是我國半導體行業的産業核心,裝置材料EDA領域是避免行業受制于人類的關鍵,是行業亟需解決的瓶頸。

2018年9月,威華團隊與蘇州元源控股、國家內建電路産業基金合作,成立管理公司袁裕華(原名元華創),成為元化內建電路産業投資基金管理團隊。

袁氏初始資金為32.8億元,專注于內建電路設計及相關應用産業投資,包括元宇控股、國家基金、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等。

"2014年燕華成立之初,中國資本開始從海外回國,有海外收購的機會,我們的團隊抓住機遇,成功完成了兩次跨境并購。同時,國内IC企業經過十多年的成長才初具規模,我們選擇了一些優質的企業來補充代碼并伴随成長。劉躍表示,2018年,元裕華基金成立,但僅僅四年後,全球IC産業發生了巨大變化,是以團隊及時調整了投資方向,從主營投資設計行業向上遊和生态産業轉變,擴大了産業覆寫面。

據公開消息,袁玉華将專注于內建電路産業鍊,子行業包括內建電路設計、裝置、材料和新技術,關鍵IP研發和技術服務,工具鍊開發、分銷等;

在劉悅眼中,未來并不害怕更多的新嘗試。"小黃出來的時候,每次去一個城市都會體驗,但由于基金行業方向有限,沒有投資的機會。我們早期也在大陸投資,我喜歡這些年輕人的生意,他們充滿活力。她說:"該基金正在更廣泛地投資,軌道将看起來更寬。"

采訪最後,劉躍與記者分享了一篇短篇故事。

"玉華這個名字是我想出來的。她自豪地說:"餘宇洪金,不僅是我們尊貴的創始人的品質,更是我們自己看待項目的心态。對于基金的名稱,我們提供了一萬元的獎勵。"

現年40歲的她在中芯國際經曆了十年的起起伏伏。現年50歲的她曾與領先公司一起主導商業遊戲;而現在60歲的劉月,又回到了原來的純真,就像"俞"這個詞一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