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侗族大歌,吳虹飛的返鄉之路

作者:星外星

以下文章來自我聽的中國廣播聯盟,我聽的作者

TIME PLUS是我的中文廣播聯盟

在北美十個城市播出廣播節目

時間加音樂

侗族大歌,吳虹飛的返鄉之路

吳洪飛

快樂街樂隊主唱

戴頌團隊的上司者

嘉賓TIME PLUS MUSIC嘉賓吳洪飛,她有着許多不同的身份。記者、作家、歌手...她最出名的是快樂街樂隊的主唱。從一個搖滾樂隊的主唱,回到鄉下傳承自己的民族音樂,有什麼特别的體驗?今天的節目,伴随着吳洪飛的分享,讓我們去了解她另一個更接近起源的身份——彜歌組長。去探索她的根源,去發現彜族音樂的原有之美。

侗族大歌,吳虹飛的返鄉之路

模糊的本能,

帶她回家

吳洪飛曾經說過:"如果不是父母給了我母語,還有一種模糊的本能,我就不會找到這條回家路。"幾年前的一天,她無意中聽到了一首彜族音樂,純淨的音樂聲,自然的舒适讓她大吃一驚,這時,她,在北京這個高度融合的東西方文化大都市,她想到那些美麗的彜族女孩,認為自己也是彜族女性,脫離自己的民族語境太久了, 她身體的一部分,仿佛迷失了。雖然她聽不懂古彜族歌詞的意思,但她的眼淚卻止不住流了下來。後來,她試圖把這首歌,從一首歌,深深地翻譯成彜族音樂的巨大寶藏。她發現,彜族音樂中的旋律,30多年來幾乎從未在流行樂譜中使用過。在強烈的新鮮感和對荒野的熱情的包圍下,她決定在自己的音樂中使用這種材料。她以為是朋克!

侗族大歌,吳虹飛的返鄉之路

2012年至2013年間,吳洪飛組織了這些歌唱彜族女孩,并成立了傣族歌唱隊。沒有官方背景,沒有贊助,每次演出的人數也不固定,但帶着一個簡單的願望來分享這些音樂的熱情,她帶着彜族人,帶着這些女孩走出貴州,帶淮華、桂林,北到北京,南到上海、南京、杭州、蘇州、武漢、長沙、廣州、成都、重慶, 在各種酒吧,咖啡館,共舉行了50場表演。

侗族大歌,吳虹飛的返鄉之路

共享

這是彜族人的傳統

彜族人喜歡分享,族人有不走路、夜住的傳統。你很自然地來到任何人的門口,吃米飯,喝一口水。在彜族人居住的地方,有井,井邊放着小碗和竹杖,誰也不會帶走這些器皿,都可以喝甜井水。從這種自然而然的簡單民俗風格和風情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也成為吳鴻飛想要分享這些彜族音樂的原有動機。

侗族大歌,吳虹飛的返鄉之路

易歌:不是文化的遺産

這也是農村生活

戴歌于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代表。吳洪飛說:"彜族音樂是東方人最早發現的混合音樂,彜族歌曲通常有幾首旋律,交織在一起,落來唱。更特别的是,傣族歌曲的混合是自然的和聲,在歐洲二重奏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它聽起來更原始,更山地,更不精确。

傣族歌曲的音色相當獨特,彜族有16種音色,彜族人說話自然像一種音樂。音樂貫穿彜族人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物,最早的時候,彜族人用音樂來記憶。鼓樓是彜族人古老的聚會形式,用鼓召喚族人聚集,在春天,決定何時播種和收獲,族長會宣布法律。在完成這些正式和嚴肅的會議後,氏族人将聚在一起喝酒和娛樂。無論是打鼓還是娛樂,音樂總是在那裡。

侗族大歌,吳虹飛的返鄉之路

春秋時期,楚文的《越南之歌》被認為是民族志中彜族音樂的前身,是一首非常委婉的情歌,表達了失蹤少女的感受。這種用現代語言無法準确傳達的思想,也被彜族人藏在音樂中。

山上的老人,從少女到年月,他們一生都在歎息,像落葉一樣,很快就會落下。沉澱在當時這些深沉、溫暖和略帶悲傷的感情,也通過自己的歌曲來傳達。說到這裡,吳紅飛說了一個讓她深深感動的細節。一位老人曾經對她說:"四十年前,有個和你一樣的女孩,她來這裡是為了收歌。現在,四十年後,你在這裡",在老人的了解中,這就像一個緻命的轉世。老人問吳洪飛:"你能帶我去北京嗎?吳洪飛隻能遺憾地回答她:"我做不到。這些傳下來的音樂,伴随着老人的生活,他們在這裡的時間又圓,也許直到死亡,也看不到山外的世界。

侗族大歌,吳虹飛的返鄉之路

就這樣,吳洪飛和她的彜歌隊,把這些古樂從山上拿出來,除了走遍全國演出外,吳洪飛也在老百姓的幫助下,用這些收集到的材料,做了一張唱片。聽《年度歌曲》将彜族國樂與民歌、流行樂、管弦樂、電子元素相結合的"年度歌曲",以及更注重還原彜族歌曲原有風格的專輯《傣族之歌》。用你的耳朵去感受這個神秘的古老民族,觸摸那裡的大地,看到最平凡的生活。

侗族大歌,吳虹飛的返鄉之路
侗族大歌,吳虹飛的返鄉之路
侗族大歌,吳虹飛的返鄉之路
侗族大歌,吳虹飛的返鄉之路

項目監督:田宇

内容總監:樂山

:: 圖文編輯:何樂

文章轉載自:我聽中國廣播聯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