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今天的教育帶來了什麼?孩子可以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通識教育在兒童發展中扮演什麼角色?近日,前騰訊副總裁吳軍接受了中國教育新聞網的專訪,向記者講述了他所認為的"良好教育"。
從"通識教育"到"通識教育"
孩子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吳俊認為,大學教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大學階段以通識教育為基礎,研究所學生階段以專業人士為主。在大學生活中,學生應該接受普遍知識,而不僅僅是技能。碩士階段要求學生掌握一種服務社會的手段,能夠過自己的生活,目的是學習一些知識,到博士階段需要新知識才能為世界做出貢獻。
無論是在大學還是中學、國小等不同時期,吳軍都主張尊重法律,勢利教育。"一個七歲的孩子,你不能把他當成一個12歲的孩子撫養長大。吳俊說,在不同時期孩子的成長中,要在不同方面發展自己的能力,比如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從教育到适應自然,都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那麼,孩子們在各個階段都應該學習什麼呢?吳俊非常欣賞斯賓塞提到的"教育目的",即什麼知識最有價值。斯賓塞認為,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為未來的完美生活做好準備。在他看來,完美的生活至少包括幾個方面:直接有助于自我保護的活動;間接有助于從獲得生活必需品中獲得自我保護的活動;旨在撫養和教育兒童的活動;與維持正常的社會和政治關系有關的活動;和生活中的閑暇時間,以滿足愛好和感受的活動。吳俊将其總結為:必要的知識、育兒知識、社會公民知識以及知識的錦上添花。
吳俊認為,在"必備知識"中,除了與生活相關的技能教育外,提高綜合素質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開展通識教育。"為什麼要學習中文、數學甚至科學?"通識教育是下一代的生存工具和生活藝術。吳軍說:"沒有良好的通識教育,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就沒有動力。"
人才也需要"試錯"。
通識教育可以為兒童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那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找到孩子的獨特天賦呢?"沒有人知道這個孩子将來會做什麼,他也不知道。他可能想在14歲時成為一名醫生,在15歲時成為一名律師,在18歲時成為一名計算機學生。吳軍說:"你不能從小就限制你的孩子,試着拓寬你的孩子的接觸和知識。"
在吳俊看來,每個孩子都有好奇的天性,對知識有着強烈的渴望。教育的目的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放縱"孩子,讓他們有意識地學會進步。
基于此,吳軍給家長們兩個建議:一是多跟孩子聊天。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從多方面引導孩子激發他們的興趣。"我寫了很多曆史書。我之是以對曆史感興趣,是因為小時候父親給我講了很多曆史故事,我開始讀一些曆史書,然後尋找機會系統地學習曆史。"吳軍說。
二是在兒童能力範圍内,盡可能為兒童創造試錯條件。吳俊的二女兒在尋找"人才"的過程中也嘗試過繪畫、排球等項目,但最終因為不喜歡也沒有繼續,但她也在吳俊的公司慢慢找到了兩個最喜歡的活動,一個是打高爾夫球,另一個是唱歌劇。吳俊的家人沒有唱歌,沒人認為二女兒有聲樂天賦,她的音域可以達到高音F,隻有一年時間學會拿到獎,還要到卡内基音樂廳演出。"孩子的天賦取決于父母的觀察、挖掘。吳俊說,"家長不能懶惰,要真正參與孩子的成長去,小心尋找。"
科技,讓孩子更了解世界
在吳俊看來,通識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讓孩子更好地了解世界及其運作方式。技術恰恰是孩子們了解世界的完美方式。
考慮到這一點,吳俊着手将他2019年出版的《全球科學技術通史》改編成一本更适合青少年閱讀的科普書籍。近日,這本《兒童科技史》也正式與讀者見面。通過用石頭砸碎堅果,人類打開了他對世界的好奇心。為了吃熱,有鑽頭燒火。武器的發明是為了對抗野獸。為了傳達經驗,有語言,有文字。為了精神需求,它引發了文藝複興......吳俊通過生動有趣的講解,與孩子一起閱讀人類科技文明史,感受從古至今的技術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改變着我們的生活,進而進一步領略科技發展的魅力。
"每個人都同意,今天最好的醫生比50年前該領域最好的醫生處于更高的水準。但沒人敢說,今天的鋼琴家比肖邦彈得更好,也沒人敢說現在的詩人寫詩比李白好。吳軍說:"與藝術或其他領域不同,科學技術是有道理的,如果我們遵循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在以前的發展基礎上再接再厲。技術進步是可重複和可疊加的。"
吳俊認為,正是科學技術的特點不斷更新和疊代,在兒童教育中發揮着關鍵作用。"孩子們更善于了解技術,更善于開發一種系統化的做事方法,他們更善于總結它。是以,科學教育和科普教育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不僅在于此,還在于科技本身的發展。吳軍介紹了美國某研發機構的教學實踐案例,通過資料統計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向一班"學習進度參差不齊""擇優"的學生介紹,在正常的教學條件和教學節奏下,平均需要教9個月的課程,4個月的學習。"一個知識點,有些學生聽懂,有些學生可能要聽兩遍甚至很多次才能了解。如何提高效率,最大化教學效果?技術是最好的幫手。吳俊說,"從這個角度看,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其實師生都會減輕負擔。"
吳俊曾在《上大學之路》中寫道:"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不用擔心在起跑線上輸,因為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跑了一半不會跑,隻要堅持走自我教育之路足夠長的時間,就能成為最後一個笑的人。"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能夠在孩子的教育中更新自己,疊代技術,也許我們可以遇到一個更可預測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