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共赴“一帶一路”光影之旅,中國電影展開“新絲路”

這部電影享有"電影盒中的大使"的美譽,作為重要的文化媒介,可以可視化各國的社會和人類遺産。随着中國等國家新興電影産業的迅速崛起,世界電影展現了全球化與本土化沖突、融合與共存的态勢。從世界電影格局來看,具有東方色彩和新興力量的電影正在催生新的機會。

"新絲綢之路"電影橋梁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近年來制定的"新絲綢之路"影視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利用"支點"和把握,有政策可循。

共赴“一帶一路”光影之旅,中國電影展開“新絲路”

自2018年創辦以來,"一帶一路"電影周已成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重要單元

一是合作拍攝,應涵蓋市場開放、衆籌合資、技術互通等,主題最好是跨國,加上國際陣容、聯合制作、點對點營銷、互利收益,以積極推動中俄、中伊、中泰、中東歐等合作。沿着"一帶一路",有幾個闆塊和文化機構,如東南亞,阿拉伯世界,斯拉夫世界,地中海和非洲,并仔細研究每個部分的文化特征,以制作一部适合特定文化和觀衆審美品味的電影。二是加強沿線國家電影展,促進沿線國家電影人互訪和學術研讨會,繼續舉辦一年一度的中美關系。電影節、戛納電影節的"中國電影之夜"、威尼斯電影節的"聚焦中國"以及沿途的中國電影巡展。

與金磚國家的合作在"一帶一路"電影合作中尤為重要。2017年廈門金磚國家上司人會晤,《時間去哪兒》被譽為"裡程碑式的電影",為金磚國家機制的"三輪驅動"注入了文化動力。中國是全球最有前途的電影市場,俄羅斯電影有着輝煌的曆史,巴西是南美電影強國,印度有30億電影觀衆,南非電影曾獲得國際電影大獎。如果五國能夠集資、人力、技術,把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好電影拍出來,或者能夠牢牢抓住世界40%人口的電影市場。

共赴“一帶一路”光影之旅,中國電影展開“新絲路”

"特拉維夫着火"主演凱斯·納塞夫在一部新的公路電影中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源地,位于"新絲綢之路"節點上,過去幾年在經貿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甚至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許多貢獻。現在"新絲綢之路"電影橋已經啟動,上海積極參與"橋頭堡"角色。

海娜百川,上海電影也曾有過海洋風格。記得在20世紀50年代上海主辦了亞非電影節,許多亞非電影人,包括納爾吉斯(印度)、法國和法國,與哈馬(埃及)等大明星一起,上海影迷有幸觀看了《印度流浪者》、《兩英畝土地》、墨西哥的《躲藏的洪流》、巴基斯坦的《叛逆者》等電影。 這遠遠超過了現在在法國南特舉行的亞非電影節。随着《一帶一路》民族電影的推出,上海影迷的目光也從好萊塢大片轉向了中小型國家級優質電影,藝術電影聯盟向全國文藝電影展示了一張難票。上海電影人也從中汲取靈感,放棄了好萊塢的商業化方式,《一帶一路》将成為上海電影業的一項成就。

共赴“一帶一路”光影之旅,中國電影展開“新絲路”

意大利國寶演員索菲亞·羅蘭的回歸

上海國際電影節在促進與沿線國家的電影合作方面做得很好。它盡一切努力邀請沿線國家的電影參加和放映,今年,113個國家簽署了4,443部電影,這是有史以來最多的,在疫情沒有完全恢複的情況下,比2019年增加了479部。入圍主要競賽單元的13部電影中有7部來自沿線國家。為使沿線國家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合作,上海電影節除了常設國家電影展子產品外,還舉辦了國家推介活動,在市場展會上設立了"一帶一路"主題館,并邀請了沿線多個國家的電影機構代表就"一帶一路"電影文化交流的合作機制簽署諒解備忘錄。第 24 屆上海電影節于 6 月 11 日開幕,以一帶一路電影周為特色,展出了 20 部主題和人文特征截然不同的高品質電影,包括描繪白俄羅斯詩人傳奇生活的《詩人庫帕拉》和 86 歲的意大利國寶級電影制片人 Soe S . Roland 的回歸,關于集中營幸存的和孤兒的日本之久, 等。為了擴大影響力,其中六人參加了首屆長三角放映,讓杭州、甯波、南京、蘇州、合肥等六地一起踏上了"一帶一路"光影之旅。

在過去的兩年裡,戛納、柏林和威尼斯這三大電影節要麼暫停,要麼推遲。電影節将順應潮流,"立足亞洲,聚焦中國"到"立足亞非,面向世界",相信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共享的"新絲綢之路"電影橋梁,将為世界電影和中國電影開啟新的篇章!(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