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聲明:本文由作者新華社客戶新媒體平台"新華社"賬号上傳釋出,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社的立場和觀點。新華社僅提供資訊釋出平台。
在歐洲藝術史上,馬克·夏加爾(1887-1985)經常被歸類為表現主義或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但他的繪畫風格也以立體主義和野獸主義為标志。夏加爾出生于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郊區一個貧窮的猶太家庭,小時候癡迷于繪畫,二十歲去聖彼得堡學習繪畫,二十三歲來到巴黎。在藝術之都,夏加爾創作了許多"想家"的畫作,他詩意地描繪了家鄉的風景和生活,創造了一個美妙的鄉村世界,用畫筆将遙遠的家鄉帶回了生活。

油畫《我和鄉村》(1911)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夏加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1914年6月,思鄉的夏加爾終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一個多月後,世界大戰爆發,随着歐洲邊境的關閉,畫家無法傳回巴黎。
當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時,30歲的夏加爾充滿激情地投身于革命事業,成為維捷布斯克州藝術委員會的成員,并于1919年成立了維捷布斯克藝術學院擔任院長。夏加爾還參加了在聖彼得堡冬宮舉辦的"第一次全國革命藝術展",蘇聯政府在那裡購買了他的12件作品。
油畫"布爾什維克"(1920)
俄羅斯畫家庫斯托季耶夫(B.M.庫斯托迪耶夫,1878-1927)現藏于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然而,好時光并沒有持續太久,藝術家夏加爾很快就在殘酷的政治鬥争中被擊敗了。當時,正是抽象畫家和俄羅斯至上主義者K. Malevich與夏加爾形成了所謂的"藝術風格"之争。S. Malewitsch,1878-1935),他将自己的作品稱為"純繪畫"。馬列維奇的"純畫"是以下"黑色方塊"(1915年),他也創作了不止一幅:
油畫"黑色廣場"(1915)
俄羅斯抽象主義畫家馬列維奇的作品現藏于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油畫《藍屋》(1917)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夏加爾現在在列日畫廊
這位畫家不得不在1920年辭去藝術學院院長的職務,因為他的作品"不再符合國家意識形态的藝術要求"。從那時起,他在家鄉維特布斯克(Witebsk)遭受了"生存危機",使他難以養家糊口。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全家搬到莫斯科,依靠莫斯科猶太劇院的室内裝飾,舞台背景和服裝道具。
然而,日益激烈的政治鬥争不允許畫家繼續在莫斯科這樣做。1922年5月,列甯下令"淨化國家",驅逐"反蘇分子"。夏加爾敏銳地意識到"生死的時刻"即将到來,1922年夏天,他的家人逃往柏林。
作者:權傅景都
來源:新華社心理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