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導緻工作形式發生明顯變化,遠端工作正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工作形式。2020年的疫情和迄今為止的持續流行以及相應的一系列防控政策加速了遠端工作形式的傳播和發展。本研究利用2020年從業者跟蹤調查的資料,通過建構中國從業者遠端辦公性指數,分析了遠端工作對就業沖擊的緩沖效應及其在群體中的異質性,并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判斷。
研究發現,不同職業中具有不同人口特征的勞動力之間的遠端工作可能性水準存在顯著差異,在疫情後期的就業恢複中,具有不同工作遠端可能性的群體之間存在顯着的差異效應,即具有高可能性遠端工作的從業者在疫情期間遭受的經濟影響相對較小,并且更好 心理健康恢複;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續和複發以及現有技術工具在短期内的改進,預計未來工作的遙遠可能性将加快。
測量工作遠端機率指數
該研究使用2020年爆發,返工和心理健康跟蹤調查中來自6,000多名從業者的詳細"工作類型"資訊,根據Dingel和Neiman(2020)編制的美國勞工資料,并按美國标準職業分類進行分解,以獲得與每個勞工的工作特征相對應的工作遠端機率名額。
資料顯示,我國勞動力工作遠端機率指數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特征,即工作遠端機率指數很低,勞動力相對集中,而中間分布的份額相對較小,不同特征群體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按職業劃分,商業勞工最有可能遠端工作,明顯高于農業、林業、畜牧業和運輸業勞工。按行業、教育、資訊技術等行業劃分,高工作遠端可能性從業人員的比例在90%以上,在所有行業中最大;從個人和社會經濟特征來看,女性比男性擁有更多的遠端優勢,城市當地勞工比農村農民工更有可能遠端工作,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大學及以上)的遠端工作指數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高得多,工作距離指數與收入水準呈正相關。
工作遠端機率指數和勞動力市場沖擊
本研究利用2019年底和2020年底三次後續調查的4項單獨樣本資料,定量分析了遠端工作對就業沖擊的緩沖效應以及群體間的異質性特征。研究表明,更有可能遠端工作的人更有可能提前重返工作崗位,那些不太可能遠端工作的人更容易受到更嚴重的打擊,恢複過程相對緩慢,在疫情爆發期間,兩者之間的差距為5個百分點,随着我們的經濟全面複蘇,差距在2020年底不再顯着。
封閉式隔離預防和控制政策大大降低了勞工重返工作崗位的可能性。在防控政策造成就業損害的情況下,遠端工作機率高的從業人員更能夠靈活調整,恢複工作狀态,減少就業影響,同時保持相對較高的工作強度。
在工資方面,遠端工作的可能性通過影響勞工的重返工作崗位,工作強度和恢複程度來影響勞工的月收入。截至去年年底,遠端工作指數高的勞動力在工資收入方面繼續明顯改善。
心理健康水準也是衡量從業者整體福利水準的重要名額。研究發現,遠端工作機率較高的群體的心理健康水準一直處于較高水準,表明其在心理層面也具有益處優勢。
未來趨勢判斷:遠端工作的可能性将繼續增加
本文基于2019年至2020年底615名受訪者的工作類型變化,進一步探讨了中國勞動力工作的轉變。分析發現,為了适應新的勞動力市場變化,降低失業風險,工作類型的變化往往是工作遠端指數高的工作類型。具體而言,16%的從業人員在2020年經曆了從低遠端工作可能性到高遠端工作可能性的轉變,導緻遠端工作可能性的總體水準整體增加。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續和複發以及現有技術工具在短期内的加強,未來遠端工作的可能性可能會加快。
總之,本研究首次探讨了中國勞動力市場遠端辦公的可能性與經濟沖擊的關系,強調遠端辦公是應對勞動力沖擊的"緩沖",也是後疫情時期工作模式轉變的長期趨勢。
此外,通過分析疫情影響下遠端工作可能性的影響差異,本研究說明了"數字鴻溝"對工作組之間經濟不平等的影響。更有可能遠端工作的勞工,通常收入水準較高,也更有可能從不利的沖擊中恢複過來,這表明複蘇的碎片化。
本研究提示,在疫情防控正常現狀下,政策制定者應制定政策,推動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幫助從業人員提高數字技能,彌合"數字鴻溝",鼓勵更多形式的勞動,激發勞動力市場活力;他們的福利水準尚未完全恢複。是以,盡快對這些從業者發起扶持政策,保護他們的基本生活,減少社會不平等。這對疫情後時期的經濟複蘇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張丹丹,北大博雅青年學者,北大國發展研究院經濟學副教授(長期任職),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張丹丹先生的研究領域為勞動經濟學、應用計量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