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憶父親洪學智在抗美援朝戰争中開拓現代後勤工作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反美援助北韓71周年特别計劃

在安全中戰鬥,在安全中戰鬥

回憶起他的父親洪學志在抗美抗朝戰争中開創性的現代後勤工作

1950年10月,我的父親洪學志奉命前往北韓前線,擔任中國公民志願軍副司令員,負責指揮、特種部隊和後勤。在對美朝戰争中,廣大後勤官兵在保衛戰方的同時,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完成了繁重的後勤保障任務,有力地保證了戰争的最終勝利,用生命和鮮血書寫着對祖國的忠誠。

善于适應形勢變化,着眼于新型作戰作風,探索建立集中統一的後勤指揮體系,形成合成軍事後勤組織架構。與國内戰争相比,對美朝戰争遠在後方,供應方式從分散的地方融資,近在咫尺,發展到依靠國家,統一供應。面對陌生的戰場、陌生的敵人、陌生的作戰作風,我父親深刻分析了戰争形勢,并及時向彭德懷司令員提出了軍委後勤加強組織上司、實施集中統一指揮的建議。軍委準許并決定成立志願後方服務司令部(以下簡稱智軍),任命我父親為司令員,并部署各類部隊協調後勤作戰。智侯除了負責統一管理我軍在北韓的所有後勤組織和設施外,還統一指揮後勤系統部隊。根據作戰後勤保障的需要,在駐地、師和财政、軍事需要、安防、軍械等專業方面做了實質性的改進,形成了工作機制和标準,形成了統一指揮、上下銜接、來回、能打、能防、能運輸、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體系,實作從單一型後勤向各種合成後勤的轉變, 提高志願軍的後勤保障能力。

善于把握現象的本質,針對戰初期後勤保障的被動局面,提出實行分區補給與形成補給相結合,将戰鬥後方的穩定性與戰術後方的機動性緊密結合。戰争初期,志願軍後勤師按照作戰方向部署駐地,對部隊進行後續保障,師與團後勤之間缺乏明确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保障工作的被動化。通過調查研究實際探索,智厚及時調整後勤補給保障體系,将祖國港以一線部隊為後方戰役,劃分若幹補給區,取消兵團後勤,設立直接向軍補給師;該系統符合與作戰指揮系統保持一緻的原則,理順了供應關系,提高了安全效率。同時,根據戰場後勤保障作戰的需要,履行"指揮作戰、組織補給"的雙重職能,確定志願軍的後勤"在戰鬥中安防,在實戰中落實安全",扭轉不利局面。與戰争初期相比,車輛損失率從42.8%下降到1.8%,物質損失率從13.4%下降到10.8%,運輸效率提高了76%。

善于把握主要沖突,堅持"千運第一",奇迹般地架設了"牢不可破、不斷轟炸、牢不可破的鋼鐵運輸線"。反美援助北韓的後勤保障困難和挑戰超乎想象,在食品、彈藥和武器補充供應、傷者病者醫療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在每天有數千架敵機被轟擊的情況下,即使後方物資充足,上去也沒用,病傷員也無法及時運下來,許多士兵會失去寶貴的生命,運輸成為主要沖突。智侯抓住運輸的關鍵,采取運輸網絡建設,組織接力運輸、空戰,用轟炸等針對性措施,在沒有空中管制權的情況下,粉碎了敵人的"懸空戰""窒息戰",取得了最大的保證效果。從1951年1月到1952年2月的一年多時間裡,敵機轟炸次數增加了七倍,我軍物資運輸量不減,反增了兩倍多,一線官兵把志願運輸線譽為"鋼鐵運輸線"和"生命線"。

善于走群衆路線,汲取群衆智慧,凝聚群衆力量,創造性地解決後勤問題。智在經常公開"朱格良會議"後,向官兵們詢問,總結了軍隊特别是基層一線的有效經驗和實踐與推廣,克服了許多困難。比如,在戰争初期,志願軍長期吃不下蔬菜,再加上基本晝夜外出,很少看到太陽,導緻一些官兵維生素不足,夜盲症。有官兵把北韓人民抓去治療夜盲症的土壤:一是煮馬尾松針湯喝,一是吃小蛤骨頭(蟾蜍),我父親發現推廣後立即生效,再加上食物供應不斷豐富,迅速消除了軍隊夜盲症。例如,在火車運輸中,采用"遊擊站"和"羊屎式裝卸"等方式在站外"分散傾倒,多點裝卸";例如,在公路運輸中,将系列運輸改為分散運輸運作自行車,實行分段包機制度,沿路挖掘隐蔽的掩體,減少人員、車輛的損失,提高運輸效率。

通過對美朝戰争的實踐,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對後勤現代化有了新的認識。許多進階幹部也深刻認識到,在現代戰争中,後勤保障占據着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物資供應的數量和及時性,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戰役的規模和持續時間,已成為指揮員下定決心、實施部署的主要依據之一。對美朝戰争後勤的實踐和經驗充分表明:

後勤本身是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戰鬥力之外的保障因素。反美援助朝戰是出國打仗,遠離後方,之前我軍熟悉的主要"他為"方式已被"自認"所取代。部隊在前線作戰,後勤已成為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一個可用的,可忽略不計的戰鬥力之外的保障因素。

後勤是戰鬥力不斷産生的保證。前線部隊的戰鬥力是動态的,不是固定的,有一個連續的生成過程。如果後勤保障不及時,戰鬥力自然會下降。此時,後勤保障尤為重要,對部隊機動推進、糧食彈藥補給、傷病員轉移等後勤保障,是部隊戰鬥力持續産生的重要保障。

後勤運輸線是戰鬥力的"生命線"。反美援助北韓戰争到中後期,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打後勤。由于我國軍隊補給方式的後勤落後,加上美軍的強力空中封鎖,交通線路被封鎖,使作戰物資主要依靠士兵攜帶,往往隻能支援一周的作戰行動。血的事實表明,更多的物資,不能運到前線,不派前線官兵的手,都是沒用的。在戰争中,物流運輸線才是真正的"生命線""勝利線""生命線"。

後勤工作還需要各軍軍協同工作,才能實作以作戰為導向的安全。在戰鬥中保衛,在保證戰鬥中,是志願軍後勤保障的真實寫照。正是因為志願後勤部隊本身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和防護能力,為了突破美軍的層層封鎖,将子彈毒品資源不斷送往前線,保證了戰争的最終勝利。這些以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寶貴經驗,十分寶貴,對加快推進我軍後勤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開拓性和開創性的作用。

(作者:洪虎,原吉林省省長,中國民間志願軍副司令員、後方司令部司令洪雪芝之子)

來源:解放軍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