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50萬人"流浪地球"
------
電影《流浪地球》正在熱火朝天下,影片為了跑到人類努力犧牲的新家,感動。
科幻是立足于現實的大膽想象,在人類曆史上,曾有無數的"流浪地球"計劃走向新家園,近100年來,最有名、最具标志性的一次,二戰結束時,發生在德國350萬人的"流浪地球"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分為東德和西德。1949年至1989年間,有350萬人移民到西德。
藍色是西德,紅色是東德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盡管分為東德和西德,但我們都是德國人,為什麼這數百萬人必須去西德?
如果我們看一下當時的一些資料,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東德和西德之間的差距。
1949年以前,東德和西德之間的經濟差距非常微弱,但經過40年各自的發展,到1989年,東德的人均GDP折算成今天的歐元,約為12653,而西德為22,328,明顯高于東德的水準,西德每100人的汽車數量并不是東德的兩倍。
這是移民非常重視的一點,但僅憑這一點還不足以使數百萬東德人在西德面臨生命危險,那些未經許可的人将在柏林牆建成後被殺害。
西德和東德之間的差距,以及上面的制度。由蘇聯控制的東德擁有與蘇聯相同的制度,不僅規劃經濟,而且對它所需要的一切采取嚴厲的監視措施。
例如,東德有一個議會,但投票中沒有保密性,你投票給誰,你反對誰,對反對者的後果是嚴重的,可能失業或被解雇,以及國家監控機器Stacy的長期審查。
這個"Stacy",東德用來監視人民的機構,東德人民稱之為"聽和看公司",因為它的耳朵不斷地聽着人們的講話,它的眼睛也在不斷地監視着人民的行為。
斯泰西拘留所的遺骸
2006年的德國電影《偷聽風暴》講述了1980年代在斯塔克的監視下的東德人民的故事。
影片中有一個經典的旁白:
一個人平均每年買2.3雙鞋,平均每年讀3.2本書,每年有6,743名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但有一項統計資料并不公開,也許這些數字可以歸因于自然死亡。如果您緻電安全部門詢問每年有多少人因涉嫌與西德有關而自殺,安全人員将保持沉默,您的姓名将被詳細記錄。這是為了國家安全。死者是為了國家安全和幸福。自1977年以來,我們已經停止計算自殺,我們稱之為自殺,這是最好的結果......
2
天地,為了新家
使用每個技巧
人們生來就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不被奴役的權利,渴望自由的權利。是以,在這樣的制度下,數以百萬計的東德人開始了一項為期40年的"流浪地球"計劃。
從1961年開始,東德上司人無法容忍那些奔向西德的人,是以,在蘇聯赫魯曉夫的要求下,東德開始在東德和西德的邊界建造一堵167.8公裡長的牆,稱為柏林牆。
柏林牆建成後,所有進出該國的人都必須接受嚴格檢查,沒有特别程式,不允許通過。
柏林牆的守衛也被指令:"不要猶豫,使用你的武器,即使是一群婦女和兒童違反了邊境禁令,這是叛徒常用的政策。"
也就是說,如果你敢爬越柏林牆,可以指令警衛向你開槍。
但高牆上的子彈阻擋不了東德人民移民的欲望,他們千方百計地躲避守衛,到達西德。
1977年,東德的一名卡車司機劃了15個小時,穿越波羅的海,帶着一家三口逃生。
1969年,東德遊泳運動員米特·鮑爾(Mitt Bauer)在水中遊了25公裡,并成功到達了西德。他被凡士林覆寫,以確定他的身體不會當機,為了避開探照燈,他潛入水中很長一段時間,偶爾出來呼吸。
1979年,東德的兩戶人家造就了一架飛達2500米的熱氣球,并以這種方式成功躍越柏林牆。
其他人挖隧道,通過"隧道戰"前往西德,但其中許多隧道很快就會被東德發現并關閉。
雖然許多人看起來精神很好,并設法逃到了西德,但許多人在這個過程中死在了路上。
豎立在邊界上的柏林牆,猶如一塊巨大的墓碑,成為德國人民心中最大的"魔鬼"。
為了結束這樣的悲劇,必須炸毀最大的"魔鬼"木星,就像電影《流浪地球》中一樣。
最後,在1989年11月9日,沒有人想到柏林牆,這個巨大的墓碑,在一個戲劇性的故事中被人們推倒了。
3
"推倒那堵牆。
1989年11月9日,時任聯合社會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的根特·沙博夫斯基誤解了上級的指令,錯誤地宣布柏林牆立即開放。
東德和西德的人民聽到這個消息,仿佛湖水已經打開,并立即湧入街道,用錘子,鏟子和手拆除柏林牆。
守衛的士兵也處于混亂狀态,上級下達了指令,而精神抖擻的人群卻不知道要阻止它。
人們爬上柏林牆,搬走磚塊,帶回家紀念,在牆上塗鴉,就像狂歡節一樣快樂。
一群人手拉手唱着歌,湧入西德,在另一邊,西德人在酒吧準備鮮花、啤酒、香槟、免費啤酒,陌生人互相擁抱。
早年與家人一起逃往西德的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紀念柏林牆倒塌25周年的儀式上說:"我希望你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天的感受,至少我永遠不會忘記;
到目前為止,東西德之間巨大的"墓碑"已經被人民"推倒",數百萬人"流浪地球"的計劃取得了成功。
這樣的成功雖然來自一個偶然的戲劇性事件,但它隻是一個觸發因素,當公衆無法忍受的時候,當社會沖突達到頂點時,任何一個小事件都可能成為爆發的原因。
在柏林牆倒塌之前的幾年裡,德國作為一個整體,以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際上都希望它盡快倒塌。1987年,美國總統羅納德·裡根在柏林呼籲蘇聯上司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戈爾巴喬夫先生,如果你想要和平,如果你想要蘇聯和東歐的繁榮,如果你想要自由,就來到這扇門前。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推倒這堵牆!"
柏林人民歡呼雀躍。
今天的柏林牆,以及一些剩餘的廢墟,大多被塗鴉為景觀。
願這個世界上不再有疏遠的牆壁,願它們下面的每一個靈魂都能找到自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