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裡斯本夜車》:尋找生命意義的旅程

作者:安若琴姑娘

大學畢業後,聽從父母的建議,他沒有選擇遠方,而是回到了家鄉。

這是一個生活節奏緩慢的五線城市,進入系統上班,每天去的地方比學校的"三點線"不到一分:隻有機關和家兩條直線距離。

每天的行動,無非是起床、上下班、打開電腦、填寫表格、關掉電腦、回家吃飯、睡覺。

這款手表将在一天内看到您的餘生。

四年,日複一日,猶如一潭積水,無浪。

有時我真的很想打破這種情況,但我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直到我遇到《裡斯本夜行列車》這本書,我才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發現一些改變的力量。

《裡斯本夜車》:尋找生命意義的旅程

01

作者帕斯卡爾·梅西耶(Pascal Messier)于1944年出生于瑞士伯爾尼,是柏林自由大學的哲學教授,除了他的學術領域外,梅西耶更廣為人知的是小說家,他的前兩部小說《珀爾曼的沉默》和《鋼琴調音師》引起了文學界的關注。

《裡斯本夜行列車》還連續140周位居德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被翻譯成15個國家,在15個國家出版,全球銷量超過250萬冊,并于2007年在意大利格林尚内卡沃文學獎上獲得最佳外國小說獎。

法國《世界報》(Le Monde)曾将其描述為"一本嚴肅而美麗的書,講述了孤獨而未被審視的生活"。"

02

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故事的故事,其主人公是雷蒙德·戈萊格裡斯。

他是一所中學的語言老師,57歲,他在這所學校教了三十多年,工作也有點圈,他可以是希臘語、拉丁語和希伯來語,是大家口中"無所不知"的先生。

一個下雨天,他在通往學校的科欽菲爾德大橋上遇到了一個女人。

在傾盆大雨中,正在讀信的女人看起來好像要出生了,他救了她,和她在一起度過了短暫的時光。

她說一種她不懂的語言 - 葡萄牙語。

從那以後,他一直在想着那個女人。

這次與這個女人的邂逅,也讓戈萊格裡斯突然蘇醒,他就像一個盆栽屋頂,開始憎恨現存的生活。

但真正的變化來自一本書。

那天下午,戈萊格裡斯來到一家書店,看到了一本非常适合他的書《文字煉金術士》,他一翻開第一頁,就對作者的語言着迷。

這本書使他決定放棄他的領獎台和熟悉的生活,他已經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尋找另一種生活。

在書中,作者說:

"我們不能總是看到自己的生活,我們看不到前方,我們不了解過去,我們生活得很好,我們都很幸運。

在一個麻木,幸運的365天又一個天裡,我們從20歲的青春變成了30歲。

40歲,50歲,還是這麼倒黴活下去?

格雷戈裡是一個情感上的失敗者,他不知道如何與妻子相處,他不知道什麼是所謂的陪伴;

在生活中,他是一個失敗者,逃避現實,不願意面對真相。

幸運的是,在之前的時間裡,他勇敢地追求着自己想要追求的"希望"。

《裡斯本夜車》:尋找生命意義的旅程

03

醒來後,格雷戈裡陷入了無盡的自由狀态,并開始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

他踏上了前往裡斯本的夜行列車,拿起書,追随他人的生活,學習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

探索孤獨,友誼,愛情,自由,生活的極限。

而這一切,以及他們目前的狀态是一緻的。

我也在利用這本書的力量,試圖在我的餘生中改變我的生活。

積極工作八小時,下班後四小時盡量拓寬自己的愛好。

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在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下,比起一些掙紮的運氣,而不是運氣。

《裡斯本夜車》:尋找生命意義的旅程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被平凡的生活壓扁,變得世俗。

但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們不再在世界上妥協,而是勇敢地追求我們想要的東西,勇敢地面對生活的風浪。

就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無論多大年紀,此時才開始夢想,在希望追求自己的人生,這應該是我們現在的精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