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戈達爾

拉波西

///

很少有導演讓我在看像戈達爾這樣的電影時既興奮又生氣。

興奮,一部電影中總有一些小插曲,驚人地,原版電影還能拍成這樣。

但戈達爾也非常生氣,在他的電影面前,我為自己貧瘠的心靈感到羞愧。因為我真的不明白...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除了我自己的膚淺之外,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當然是電影本身。正如他最廣為人知的話: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有一個開始,一個過程,一個結局,但有時它不必按照這個順序。

戈達爾太擅長戲弄觀衆了。在他的電影中,你找不到一個完整的故事,沒有前期後果,很難邏輯上自我接觸,看完後像落雲一樣。

破碎的、自由的、形而上學的,是最直覺的感覺。

///

拍電影是有政治目的的,這是戈達爾的名言。隻是新浪潮很難讀懂,把政治元素帶進來就更晦澀難懂了。

是以我更喜歡1968年之前的戈達爾,或者是制作一部隻需要女人和槍的電影的浪漫時期,他的日常生活和卡琳娜無處不在的甜蜜,以及一段破裂關系的孤獨。

關于追逐和放棄,關于堕落和自由,但也有和藹可親,有趣和有趣的一面可以開玩笑。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法國作家米歇爾·馬利(Michel Marley)評論戈達爾"解讀"戈達爾的電影很困難。

一個令人眼花缭亂的導演,很大程度上支援我看他,大概是一個自成才的年輕人假裝看電影。

我不想知道,我真的不明白,但所有試圖将他的電影組織成一個世俗的正常邏輯故事來總結情感道德意義的評論文章讀起來都不是很有趣。

我之是以還能享受看他的電影,大概是因為這種肆無忌憚的感覺,沒有心理負擔,一切都像是腦海中靈感的閃回,你記得一些台詞,記住一些畫面,但不必傷害一個故事,不要害怕說教的出現。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正如他自己所說:什麼是真正的風格?但事實上,我也說,無風格是對思想的自我證明,是黑格爾所謂的自由意義。

這讓我更有信心去看他的電影。

他或許也提醒我們,電影是一部電影,不是一種灌輸大話語的手段,不是被鏡頭操縱而導緻思維喪失的導引,電影不能教給我們任何人生經驗。

他隻是很簡單地提供快樂,通過其固有的沖突,沖突,美學,讓你感到既快樂又悲傷。

而兩者的感覺,都是在片中能做到的。

無論如何,本着不想(不能)深入研究戈達爾政治哲學的精神,想簡要談談他的電影中最獨特的美學元素。這也是一種自我修飾的練習,希望能幫你看他或者想看他孩子的鞋子。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第 1 章

最初由于資金不足,戈達爾發明了跳切來應對限制,但沒想到後來這成為他最經典和最具争議的獨特電影語言。

戈達爾抛棄了正常的叙事,抛棄了事物運動的蒙太奇,失去了因果關系和邏輯的故事,在我們看來,這些故事在雲層中。

比如《筋疲力盡》中從右到左的車會突然從左到右轉彎,在追逐中,卡車會突然消失。

兩人在房間裡,對着鏡子說話,但突然切換到自己穿着衣服躺在床上的照片,談話是連續的。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廣告狂人皮耶羅》,在同一個地方,現在和未來的風格出現在同一個場景中,不管觀衆的觀看習慣如何。

是以,時間的連續性被完全摧毀,隻留下了戈達爾所認為的最精髓的語言和行為。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戈達爾還讓相機以一種異想天開的方式四處遊蕩,無緣無故地将不相關的鏡頭插入到兩個連續的動作中。

例如,在《蔑視》的一部戲劇中,他插入了許多古希臘雕像的鏡頭,一位導演談到了他作為導演的痛苦。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勒梅普裡斯》-1963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在《女人都是女人》中,安娜和女友聊天,但搖搖晃晃的手持攝影卻是癡迷地拍拍路人,拍攝街景,也總是伴随着他們的聊天畫外音,營造出一種時空無序的感覺。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在戈達爾的電影中,經常插入荒謬的字幕來打斷叙事。

這些鏡頭通常采用大而純色的字型,有時是不合邏輯的圖像,會打斷連貫的叙述,莫名其妙地播放一首大型哲學短詩。

有時它是叙事過程的存在,就像叙述一樣。可能怕你不明白,給你一個字幕提醒。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電影院///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還有風格迥異的地圖,而不是圖檔。

例如,斐迪南在畢加索遭受暴力時剪掉了畢加索的畫作。

《中國女孩》使用波普的風格繪畫女主角貼紙,其毛澤東主義的狂熱和對本土革命的幻想。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中國風》-1968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簡而言之,戈達爾幾乎從未按照正常順序制作過一部電影,其中每個鏡頭都是平等的,他享受着整個事情的自由。

但正是這種淩亂、毫無頭緒的風格成為了他最可愛的幽默。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第 2 章

布萊希特的異化理論也對戈達爾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女孩》中,萊奧德一個接一個地從黑闆上抹去了文化名人的名字,讓布萊希特獨自一人。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這個人介紹不多,如果翻過身去看《吳林傳》,有一集十個女人說她們的演技是梅斯布,也就是梅蘭芳、斯坦妮、布萊希特。

幾乎每部戈達爾電影都使用布萊希特的跨效果方法,讓演員與角色、觀衆和角色保持距離,讓觀衆更理性地進入故事。

常見的類型是與鏡頭的互動。

例如,在"女人是女人"中,卡琳娜在電影中出現在鏡頭前。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萊奧德向電影觀衆表達了他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當他們準備戰鬥時,他們還特别向鏡頭道歉,因為向人們低頭緻意,這非常可愛。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有時,戈達爾還會直接曝光錄影機和攝制組。在"女人是女人"和"被鄙視"中,他們都以這種方式打開,還有三個畫外音:"燈光","相機","射擊!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戈達爾不想操縱觀衆,好像你認為一切都是宏偉而華麗的,當你幾乎沉浸在你親身經曆過的時間和空間時,他總是打斷你,

嘿,這隻是一部電影。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第 3 章

德國詩人斯特凡·格奧爾格(Stefan Georg)的詩歌:"言語被打破了,什麼都不存在"。解構語言是消除連續性幻覺的有力手段。

通過這種方式,戈達爾經常讓片中的主人公胡說八道,東萊西拉扯,讓人知道。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在《周末》的開頭,女主角談到了背對着鏡頭的3p體驗,規模太大了,讓人不舒服。

"我認識她一點點"中的一兩個,女主角總是對着鏡頭喃喃自語,哲學,生活,社會,政治......這就像閱讀電影論文一樣。

當"中國女孩"到來時,幾乎整個無保留的記錄都是小組成員之間冗長的跨信仰,辯論和演講。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他的電影中充滿了極端的談話者,從宗教哲學到流行文化再到政治思想,幾乎無所不知,富有洞察力,大多數人認為這是戈達爾對他博學的炫耀。

但大概隻有在法國電影中,主人公談論"愛情"、"語言"、"思想"、"哲學"等抽象概念,并沒有讓人覺得自己被逼迫了,反而覺得自己真的很膚淺。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一個人繼續說話是不夠的,戈達爾喜歡把人物之間的對話保持在"雙重獨白"的情境中,尤其是男女之間。

在"筋疲力盡"的結尾,帕特裡夏告訴米歇爾她要揭露他,還有一個經典的"雙重獨白",就像《廣告狂人》的皮耶羅一樣。雖然表面上他們是你的話我互相說的,但其實兩個人在每句話中,各自訴說着自己的内心,孤獨而疏離。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除了角色對話,戈達爾的電影還用自己的個人審美進行了語言實驗。

例如,用噪音覆寫許多"重要"的對話,或者即使你根本聽不到角色在說什麼,有時噪音隻是變成了對話本身。

在"卡門"中,何塞與卡門在海邊談話的最後一部分,無數的音節在海浪撞擊岸邊的節奏聲中丢失了。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在Extraleft中,有音樂被截斷的場景,比如當英雄停止一個動作或聲音時,音樂突然停止,就好像按下了暫停鍵一樣。

還有一些與現場音樂形成鮮明對比的場景,比如暴力的場景,開始彈奏悠揚的鋼琴曲。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模拟聲音也是戈達爾電影中具有強烈戲劇性張力的想法。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都是女人》在模仿特雷弗《射擊鋼琴家》的聲音遊戲中,演員在空中做出彈鋼琴的動作,背景聲音與指法同步播放的聲音,手槍手勢的變化,伴随着真實也幻覺的聲音。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同樣的技術也出現在《廣告狂人皮耶羅》中,貝爾蒙多用手指之間的火柴作為"炸彈",用現實生活中的彈丸背景音效模拟了越南戰争中美軍轟炸的場景,模糊了現實與想象之間的界限。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第 4 章

戈達爾的傑作大多是黑白的,但我其實更喜歡他的色彩,大概我隻能膚淺地了解視覺沖擊的美感。

戈達爾最喜歡的是紅色,而像他這樣的狂熱分子也一定是暖紅色的,紅色具有政治吸引力,足以震撼人心。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當他的電影角色受傷時,"不是血,而是紅色。

是以戈達爾電影中的鮮血是顔料,隻強調紅色本身的感官力量和視覺的力量,而不是真假的純粹情感。

戈達爾将十分鐘與明亮、飽和的純色搭配,尤其是藍色、白色和紅色,并且非常法式、法式的色彩搭配,明亮飽滿,給人一種審美愉悅,但實際上大多數故事的核心是謀殺和飛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戈達爾的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女人是女人》(Women Are Women)以安娜·卡琳娜(Anna Karina)的"藍、白、紅"混搭為特色,将藍帽子、白大褂、紅裙和藍色絲襪混搭在一起,鮮豔的純色與耀眼的力量和充滿活力、任性的個性混搭在一起。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藍、白、紅配色至極是《廣告狂人皮耶羅》,水火刁不可比,充滿了荒誕浪漫的色彩。

在整部電影中,戈達爾使用藍色和紅色作為費迪南德在舒适和冒險之間沖突的象征。最後,他用藍色的油漆粉刷了自己的臉,并用紅色的炸藥包裹起來,選擇自殺。

故事以平靜的藍色開始,以甯靜的大海結束,逃生之旅和火的紅色隻不過是未完成的冒險和追求,并以死亡告終。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另一種足以陶醉的色彩是蔑視,戈達爾主要使用紅色,黃色和藍色的配色方案來參與叙事,地中海的金色陽光,雅典娜和波塞冬的藍眼睛雕像,以及性感的野貓碧姬芭铎的大紅色浴袍。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史詩《奧德賽》的戲劇性,也采用了純紅、黃、藍三種顔色,無論是顔色還是情節,無處不在與"不尊重"的互文關系聯系在一起。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接近尾聲的藍色主彩場景,也貫穿了悲傷和失落的心情。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除了對大面積色塊的迷戀之外,戈達爾的電影還經常采用濾鏡效果的純色舞台燈光,使畫面看起來像一個朦胧的,疏遠的幻想。

當卡琳娜跳舞時,鮮豔的紅色、藍色和紫色舞台燈光交替籠罩着她,突出了角色的奉承和活力。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而一開始的"不尊重",碧姬芭铎赤身裸體說話的時候畫面也在紅、白、藍三色的濾鏡中變換,讓愛情鏡頭顯得刻意和不真實。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在《廣告狂人皮耶羅》中單一的宴會場景中,不同色彩的濾鏡的旋轉,仿佛在多個時空穿梭機的變化,第一次看的時候,我完全被震撼了。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戈達爾電影中的房間大多是純白色的牆壁,是以鮮豔的色彩進來了。

當人們近距離接觸時,身後總會挂着各種奇特的畫,有的就是電影海報。偶爾貼上自己的海報,一個小小的廣告。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第 5 章

法國電影導演,時尚品味還不錯。以前寫的Houmai也以其油畫柔和的色彩和法國時尚而聞名。

戈達爾,一個先驅者,可能看起來很不合時宜,但他也有很強的時尚感。

最經典的是《筋疲力盡》中簡·西波的形象。

幹淨的短發,法國海魂襯衫,是現在最日常的法國穿衣模特。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戈達爾還反對給她額外的光線,允許她穿一件從廉價商店買來的簡單連衣裙和一件印有《紐約先驅論壇報》的廣告T恤。

與同時的經典美女好萊塢明星不同,簡·西波代表了一種獨立的現代美,具有真正的男孩氣息。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不尊重》中的女人是電影中最著名、收入最高的女演員碧姬·芭铎(Brigitte Bardot),她延續了戈達爾電影中浮華性感的女性形象:一件圓領條紋襯衫、一件帶針織衫的條紋背心和一件無袖連衣裙。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戈達爾跟着她,鏡頭流暢優雅,自己練習芭铎芭铎,穿着小貓高跟鞋慢慢走着,像小貓一樣脆弱柔軟。

《我認識她一兩件》中的紅藍相間的毛衣,撐起了整部電影的基調,以及戈達爾最愛的條紋元素,也把色彩的色彩發揮到了極緻。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如何走出去也是非常多變的,這道達爾和侯美一樣深刻了解了搭配的本質。最值得學習的日常打扮大概就是"周末"女主角,帶着兩件針織衫,一路上要換幾個體型。

作為戈達爾早期電影的缪斯女神和前妻,戈達爾真的把所有的浪漫都給了安娜·卡琳娜。

冉冉升起的貓眼線筆,濃密的下睫毛,誇張的藍色眼影,鹿斑比脆弱的好奇之眼,她生來就具有俏皮淳樸,但又神經質之美。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無論是在《廣告狂人皮耶羅》中換一件海魂襯衫,一路偷衣服,還是在《局外人》中穿着格子裙子和黑色絲襪跑來跑去,還是最具标志性的帶有電影色彩塊效果的紅藍絲襪,卡琳娜都是銀幕上法式風格的縮影。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其實戈達爾的電影并沒有那麼生硬,而且我抗拒在看電影過程中的焦慮或不斷的停頓,隻要我了解他表達的"每個鏡頭都是平等的"的觀點,大概就知道了,

這部電影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它更像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上帝的視角,就無法對任何人産生絕對的同理心,不知道事物的全貌和發展,就會有不可預測的事故,心不在焉的神靈,隻能眼前一看。

戈達爾的電影就像一個破碎的萬花筒,無論你走到哪裡都可以反射出不同的風景,但你其實知道萬花筒裡隻有一幅畫。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當然,讓我看這些幻燈片的動力大概是它的晦澀難懂,以及它如此浪漫的無法被人性。

這個資産階級的叛逆者,唱着無政府主義的自由主義詩歌,有時浪漫的閑置,有時激進的固執的人感到幼稚。

在"随心所欲"中,他讓你看男人的後背和後腦勺,沒有頭。

《周末》花了八分鐘的時間堵車,隻有他才會這麼無聊。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他還制作了一個經典的片段,三個男人在盧浮宮奔跑,在最短的時間内打破了紀錄。

這個場景也是向戈達爾的姐夫貝托魯奇緻敬的,在"夢想巴黎"中。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三人在咖啡館裡跳着麥迪遜的舞,毫無意義,但隻是無頭無腦地看着他們咯咯笑。這一部分也是昆汀《低級小說》中兔子舞的源頭。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除了著名的一分鐘沉默,戈達爾真的關閉了所有的曲目,讓螢幕保持沉默,直到整部電影,誰敢于戲弄觀衆這麼多。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當你和你的伴侶賭博并拒絕說話時,如何繼續争吵?《女人就是女人》中給出的建議是,兩個男人依次拿着落地燈,去書架上拿書,用封面上的一個字作為罵人。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誠然,法國電影中沒有一個年輕人從未讀過一本書。

畢竟,我們還是能稍微了解一下戈達爾,瘋狂、混亂、憂郁、充滿幻覺、不确定。

他總是和你保持一種距離感,哪怕是角色不斷莊嚴的特寫,也很難找到自己的情緒,隻是疏離和陌生。

然後跟随他在電影中建構的自由來控制自己的思想,這很可能是他所追求的虛無主義。

"在悲傷和虛無之間,你選擇什麼?"

"我選擇虛無。

要麼都是我,要麼什麼都不是。"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讀戈達爾,大概仿佛要在黑暗中度過一段時光,揉捏時間,模糊細節,打消了公共秩序的常态和規範,

隻要看着他們漫無目的地遊蕩,談論機械舞蹈,在報紙上閱讀轶事,觀察陽台雨傘是否會掉落,将敞篷車駛入大海,曬黑海灘上的皮膚,然後把自己埋在沙子裡,好像就足夠了。

這種無所事事、随心所欲的感覺令人着迷。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總想想瘋子皮耶羅裡·皮耶羅(Pierory Piero)說過的那句話:

幸運的是,我不喜歡菠菜,否則我會吃菠菜。

喜歡和行動之間沒有障礙,言語和表達之間不可能有邏輯。

總是神秘而模糊,總是虛幻而自由。

它既迷人又令人困惑,然後不得不聳聳肩說:

如果他要掌權,這是戈達爾的力量,為什麼要這麼想。

關于戈達爾,我隻能略知他一二

PS:拿幾張戈達爾的電影資源,想看看童鞋能在背景回複"戈達爾",然後随便發你一個,跟着邊看

VIVRE S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