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萬物恢複,飛草長,盛開鮮花,是觀花的好時機。
花卉在東方古典美學中豐富着豐富的生活意象,中國傳統文化賦予花樹生動的人文特色,花卉對人們的影響已經融入生活的各個角落。花神崇拜一直延續到近代,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等"花節"。

楊柳青木版畫《花仙生活地圖》清道光中國美術館藏品
古人對春天的态度是尊重和儀式感的。花節是為了紀念上百朵花的誕生,也被稱為"花神節",節日期間,人們到鄉下旅遊看花,被稱為"踏綠",女孩子剪下五種顔色的紙粘在花枝上,叫"紅"。到清朝,北方一般在2月15日開花,而南方在2月12日作為100花生日。我國北方和南方的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會比北方早幾天。
花節起源于春秋時期,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與中秋節相提并論。我們的祖先在春秋兩半,巧妙地設定了兩個節日,2月15日花朝,8月15日叫月夜。花,是祭祀花和月神的節日,在花般的春花中,在天空中高高的月亮朗中秋欣賞月亮,展現了人們對美好向往和對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追求。現在大家都知道家庭團聚中秋節,但對花生節花節卻知之甚少。
天津楊柳青木版畫《生活圖上的花仙》部分
花神是受世人喜愛的吉祥之神之一,受歡迎的花神能給人們帶來好運。此外,自古以來花神就一直有"負責生育"的說法,是以也具有"為孩子祈禱"的含義。在古老的民間花節期間,人們在花廟裡放花餅香,青年男女聚集在花樹下唱歌跳舞,古人相信萬物皆有靈,好日子會随着花兒而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花國,熱愛花藝的人源源不斷。鮮花不僅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美的感覺,更讓人在不同種類的花朵的形象中找到精神上的支撐,人們把自己的感受和理想與花朵的意義結合在一起,融入到藝術作品中。
清代北京紙馬"四季花神"
就是所謂的:天有花,月亮有花神。花中的每朵都有自己的花神,也每一朵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過去幾代識字的水墨客玩品味和吟誦百花,發揮出不少轶事,創造了一個12月份在農曆中代表十二月花神的花。
"十二月花神"是根據社會習俗和自然法則的花書寫,根據每年十二個月命名為花。從明代開始,道家就說過"百花神",但當時并沒有用漢字來代表花的名字。到了清朝中期,楊流青春繪畫開始出現"花神"群畫,以唐宋傳說和曆史人物來決定花神的名字,代表花神每個月。不幸的是,這套年度畫作已經丢失,現在隻有俄羅斯的一部分存在。
關于十二月花神的年畫,多為月曆畫,是我國的一種木版年畫。月曆畫相當于古代的月卡,它是由古代曆書的簡化發展,以圖檔的形式描繪季節的場景,并伴有四次瓦斯表,提醒人們要根據油門的變化及時為農業生産做好準備。十二月花神對應十二個月,也是月曆畫中常見的圖案。圖中的花神經常手裡拿着花,表示花神的身份。
清代上海曆畫《花神與十二月花神》
清代上海曆畫《花神與十二月花神》雕刻的花神擄抱如打算坐在花神身上,兩邊的花童花簇,十二月花神被分割開來。花神是管理花的花王,十二月花神是掌管十二個月花的花神。老百姓經常把花王和十二月花神放在一起,十二月花神依附于一位古代名人,每朵花神花的表位不同,這個月的花時,分别是月亮梅花神柳萌美、二月杏花神楊玉華環、三月桃花神楊彥祐, 四月玫瑰花神張麗華、五月石榴花神鐘、六月蓮神西石、七月鳳凰花神石沖、八月月月桂花神綠珠、九月菊神陶元明、十月福華神謝素秋、十一月山茶花神白樂天、十二月蠟梅花神老媽。
桃花木版畫《福壽雙全十二花神圖》晚清,山東博物館收藏
同樣,蘇州桃花碼頭年畫《福壽雙十二花神圖》。福壽雙倍,富貴,豐收,吉祥。印花是十二個月的花神,表達了人們增加生活繁榮的願望。以紅、綠為主色調,構圖對稱細膩,内容豐富,還具有江南地域特色。
《世界太平春牛圖》和《福壽雙十二花神圖》相似,也以十二月花神為主題,這幅畫代表了十二個月的十二朵花神,每個人都是一個故事。雖然每年畫作上的人物都很簡單粗糙,但識字的勞動人民可以使用這樣的畫作,讓這些故事代代相傳。此外,這些花神涵蓋了識字、商人、國術、美貌等身份,也滿足了各種職業、各種人的追求和向往,滿足了廣大人民的精神支援。
桃花木木版畫年畫《世界太平春牛圖》晚清及山東博物館早期收藏
鮮花象征着美麗、芬芳,也象征着繁榮,在古代世界觀中,一朵花和一根木頭都有主神,每一朵花和每一株植物都是靈魂。花節的民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土壤,十二位花神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展現了季節氣息,還蘊含着對美的追求,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的期待和對生活的敬畏。
參考資料:尹偉《節日之年》;
注:今年的圖檔僅用于學習溝通
來源:中國工藝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