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擦亮甯波茶文化的金名片

擦亮甯波茶文化的金名片

韓立平制圖

擦亮甯波茶文化的金名片

海茶路帆船遺址紀念碑主題景觀。

擦亮甯波茶文化的金名片
擦亮甯波茶文化的金名片

甚至是一片福泉山茶園。

擦亮甯波茶文化的金名片

本期攝影朱軍備

記者 朱軍備

春季是采茶季,福泉汕頭茶礦和禅宗茶葉基地上市,第16屆"魔大"茶文化旅遊節,奉化博物館的"花與茶之間的一壺——奉化茶文化展",渭江茶城中公廟街茶節等茶節緊随其後;

今年5月21日,是聯合國設立的第二個國際茶日。"國際茶日"的設立,對茶文化的弘揚具有重要意義。

茶葉從中國,沿着古老的茶馬路和"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從中國,甯波飄出的茶香跨越千年,芬芳世界。甯波茶文化曆史悠久,當代人仍需大力弘揚。

在石明山發現了古老的茶樹

"茶人也是南方賈木的茶人。茶水适合使用,口感要冷,适合飲用。《茶書》有雲層:"茶是一種飲料,來自神農家。"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到目前為止,最早記載的甯波茶也是《茶書》:"浙江東:到月州上"(原注:餘姚縣盛朔瀑布泉陵仙仙,大、小和泸州的差別)。

《茶書七件事》為全文介紹,《茶書四器》文文較為簡單,内容大緻相同:永家忠、餘姚宇虹進瀑布山撿,遇到一個石雲:"我丹秋子,祈求他有一天,乞求遺骸一樣。"可以看出,玉姚瀑布山的仙女在晉代是有的。

從茶樹生長條件看,甯波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境内的山巒主要是四明山和天台山,多為丘陵山,最高峰近千公裡,平均海拔四五百米,雖然山不高,但東臨大海, 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有良好的茶葉環境,野茶品種衆多。

2008年春天,餘姚瀑布泉嶺發現了大量優秀的灌木型古茶樹,最大的半身像10厘米多,高3米多。次年5月,甯波市政府在該地區豎立了瀑布泉陵古茶紀念碑,記錄了甯波千禧茶的曆史。

目前,全市擁有茶園21.8萬畝,分布在餘姚、甯海、奉化、漳州、海曙等地。

随着飲茶時尚的普及,茶具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器皿,強烈刺激了月州和明州瓷茶具的生産。慈溪市西義山明河鎮上林湖區是粵窯清瓷三大中心之一,茶具是曱窯青瓷的主要産品之一。

唐松明舟茶文化興盛

茶文化是指在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道、茶精神、茶關節、茶書、茶具、茶具譜、茶詩、茶畫、茶科學、茶故事、茶藝等。茶文化學者、甯波東亞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翟繼發在《好當茶,适合喝茶》一文中說:"甯波家有飲茶口語,這與:唐宋元明和清代,從古至今。"因為在唐代,泉陵地區的茶葉,石明山瀑布,已成為公認的名茶,唐宋元明清,石明山茶是著名的寶藏,而且大多用于貢品。著名書法家俞思南編纂的《北唐書錢茶書》收集了12茶。

禅茶的結合使茶文化走向精神層面。唐宋時期,明州著名的天童禅寺、阿玉王寺、雪都寺、瑞岩寺、金玉寺、開元寺等。這些佛教聖地也是禅茶茁壯成長的着名寺廟。

據《金廟書》記載,唐代高僧白海禅師是寺院的開山祖師。他制定了《百元清規》,完成于唐鎮元年間(785-804年),是禅僧一切行為的規範,将坐禅茶作為宗門範式,從此佛茶器正式問世。

唐代明州天童禅寺、阿育王寺等著名寺院,不僅有專門生産茶葉的茶園(田野),而且寺院在佛教中與茶融合十分繁華,也就是說,喝茶從技藝到精神高度,佛與茶、禅文化與茶文化終于相遇。

在宋代明州的天童等寺廟中,有一套莊嚴的寺廟茶道和茶宴。茶宴開始時,人群圍坐在一起,按一定的程式拿着香佛茶,依次遞給大家品嘗。于是"吃茶去"就成了禅林的法語。"吃茶"在禅修中是坐禅,在佛上。提供茶,提供茶。中國的"茶道"一詞最早是由禅僧們提出的。

甯波大學教授張阮在《南宋甯波文化史》中指出,南宋時期,四明飲茶比北宋更受歡迎,茶葉在大衆中随處可見。茶的飲用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或訂購或油炸或起泡,三者兼而有之。以茶葉的熱情好客,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氛圍,為了喝茶,南宋在一個擁擠的地方開了很多茶館。僧侶和僧侶喝最具文化色彩的茶。

甯波是"海茶之路"的起航地

中國古代大量出口物資,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中國使節、出海出差也并非沒有一些茶葉,再有專門販運茶葉的運輸集團,形成了"海茶之路""陸地茶馬古道"。特别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通過海路前往明州,集中在明州市東門,被稱為"波斯胡同",駐紮在波斯軍團。這些商人不僅出售絲綢、茶葉和瓷器,還将越南窯爐茶具等物品散落在沿海港口城市和他們通路過的城市,大量出土的物品是"海茶之路"的最佳實物證據。

據史料記載,唐朝明州開通後,在唐鎮遠二十一年(805年),日本大祭司大多經過明州(今甯波)學習佛陀回國,取茶、茶籽,種在日本河邊(今滋賀縣),這是中國茶樹種類向海外傳播的最早記錄。之後,唐代空海、永中等高僧、宋榮熙、南浦紹明、西玄道遠、元元等高僧人從明州港帶回日本。

宋朝明州設立了高麗使館,專門與高麗(今北韓半島)進行官方交流。

而海絲、茶葉等貿易事宜,該遺址至今仍活在湖岸邊。北宋元年(1078年),甯波建造了兩座當時世界噸位最大的"神舟",主要用于正式的海外貿易。

清光旭年間,時任甯波茶廠副廠長劉俊舟應俄羅斯皇家采摘者波波夫的邀請,帶領12家茶葉機械師,在甯波購買了大量的茶苗和茶苗,乘海到格魯吉亞種植茶葉,成功開辟了現代甯波到格魯吉亞、俄羅斯乃至整個獨聯體的另一條"海茶之路"。

清末,茶葉,特别是綠茶,通過甯波港出口,占全國茶葉出口的一半。

當代甯波港仍是全國茶葉出口的主要口岸,占全國茶葉出口總量的30%以上。到2018年,甯波茶葉出口量将達到約26.4萬噸,産值為9508萬美元。

1000多年來,甯波一直是中國茶葉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甯波(明州)口岸出口茶葉的曆史,數量大,影響最大,都是中國最大的,中國茶葉港的曆史地位不言而喻。

甯波是世界公認的"海茶之路"帆船之地,早在2007年就得到了國内外茶文化專家學者的認可。自2011年以來,我市茶文化圈提出了"禹作為茶港"的新概念。有專家認為,茶葉、瓷器(包括茶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是以,"海上茶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海上絲綢之路"一樣,"海茶之路"也由幾個沿海和河流相關城市組成。

波蘭甯波茶文化的金色名片

2003年,甯波市成立茶文化促進會,自2004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七屆甯波國際茶文化節,"中國綠色杯"著名茶葉評比已成為國内茶葉評比的權威品牌,其中甯波東亞茶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了7場主題研讨會,國内外茶文化, 茶葉行業産生了更大的影響。

2007年至2013年,甯波市茶文化促進會、甯波東亞茶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了四次"茶港海茶之路"國際研讨會,并于2013年通過了《茶港海茶之路共識》。

2009年,在三江口龜明洲主碼頭遺址上建成了"海茶路"的主題景觀。2010年1月8日,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餘姚市首塊"中國茶文化小鎮"牌匾,并授予餘姚仙魚瀑布"中國文化名茶"稱号。2019年,舉辦了"茶園"、"茶葉旅遊"和甯波茶葉曆史茶研讨會,引導茶文化更好地服務茶葉産業。

近年來,浙江工商學院、甯波市職業技術學院、東前湖旅遊學校等相繼開設了茶葉相關專業,培養了一大批茶藝家。甯波茶城從"蝴蝶變"為金鐘茶、36茶館、渭江茶城等衆多茶城,茶會活動頻繁設立。著名的清瓷窯和玉城窯緊随其後。曆史悠久的甯波茶文化博物館再次提上日程。

從前一年開始,甯波市茶文化促進會帶隊專家組織編制了《甯波茶葉通則》,分為茶葉史、茶産業、茶話、茶詩、茶書、茶葉、茶葉、茶葉等。

茶是國飲,中國是茶樹的起源地,是茶文化的發源地。

目前,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産茶葉,超過20億人喝茶,茶已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葉不僅伴随着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内的文化象征。

2019年12月,聯合國大會宣布每年5月21日為國際茶葉日,以慶祝茶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促進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年5月21日是第二個國際茶日。

作為茶港、"海茶之路"的起航地,甯波在茶文化中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還可以建一個茶文化博物館,加大甯波茶文化的推廣力度,加強茶葉與旅遊的緊密結合。

有專家提出,"海茶路為茶港"作為甯波的主要文化之一,像"杭為茶之都",提升城市形象,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使其成為獨特的國際城市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