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華軍
20世紀70年代,第一命運之神帶我來到了渭江邊的甯波,讓我領略了甯波的風俗習慣。在甯波服兵役十多年後,這座城市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
甯波當地的特色小吃是甯波湯集團,它隐藏在城市的井街和小巷深處的簡陋商店裡。它沒有說明山不露水不是真的,而是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甜味,引起了我們這群外國人的共鳴,讓我莫名其妙地喜歡上了。
當時,我院位于江東區,離市中心東方紅街很近,步行隻需30多分鐘,也可以從河北邊坐渡輪,如果不坐渡輪可以從靈橋出發。每個星期天或我下夜班休息的那天,我都會遇到幾個同志去街上購物,逛街累了,在城裡找一家店坐下來填飽肚子,聽說甯波湯團好吃,這成了我和同志們吃過牙瘾的食物。
當時,我們的士兵每月有六元的津貼,除了購買毛巾、牙膏等必需品外,還可以留下很少的錢,有省用。那時候價格不高,一碗陽春面的價格是一毛錢,甯波湯組是一碗五美分,比陽春面條貴很多,但甯波湯組的美味讓我不锉,它又甜又滑,悶熱,吃在嘴裡的香味溢滿的感覺,為生活而難忘。
據說,宋代的湯組,宋代明州在我們現在的城市,當地人吃的是一種原汁原味的食物,就是用黑芝麻、豬油、少許白糖混合成餡料,外面用米粉做成球,煮熟後吃得又甜又好吃,口感清新。因為這個飯團在鍋裡煮沸會浮下,是以甯波湯組先叫"浮元",後來人們把"浮元"變成了元宵節必吃的食物,叫湯組。我覺得它是甯波最有名的特色小吃,就是招待客人。如今的甯波,湯組是春節元旦,元宵節必吃美食,元旦早上起來全家人吃湯組是傳統習俗。
我軍位于甯波,也以鄉下為鄉,元旦和元宵節吃湯團成了群房雷不可動的節日。說到湯組,我和同志們一定會來廚房幫忙做飯。為了讓團裡的同志們吃湯,房間裡的同志們一夜喝完飯後,第二天早上我們女兵到團房,隻看到一個大石磨機在我們面前,磨口挂着一個大布袋,我們的女兵一邊用布袋會流出來的米漿進入, 研磨後的布袋會被壓在大石頭排水管上。7、8個小時後,房間裡的同志們拿下了石頭,布袋裡半幹半濕的米粉。如果需要儲存,會把米粉磨幹,到湯球裡再加水,這就是水磨米粉。
水磨米粉比幹磨米粉更細膩,口感與幹磨米粉明顯不同,口感相當不錯。
年初一大早,房間裡的同志們用豬油、芝麻和白糖做餡料,一個接一個地放在臉上,然後把米粉和水揉成一個面粉球。我們拿出面粉球,挖出月桂圓大小的米粉球,用食指挖一個洞,放入已經準備好的豬油芝麻餡,揉捏密封,然後将手掌放入一個小球中,放入下一個大竹鑷子備用。房間裡的軍鍋冒着熱,水開了,烹饪班長拿着一米長的鍋鏟,我們把裹好的湯一個一個一個地放到鍋裡扔,等着湯圈飄起來,再加冷水,來回三次,鍋就可以吃了。
因為我幫做飯,房間裡的同志答應我先給自己放一個碗。哇!咬一口湯球,香氣四溢,餡滿的芝麻會流出來。這時,黑餡、白面,真好吃,吃起來又甜又好吃,油膩不膩,濃郁的甜味進入心裡。
在甯波的時候,所有給親戚朋友家的客人,師傅帶過來的是一碗甯波湯團,我去叔叔家一直記不清甯波湯團有多少碗,它的甜,它的芬芳,充滿了深情和友誼,它的餘香一直包裹在我的心中。
回到杭州後,我總想起甯波的湯團。随着春節的臨近,我會嘗試手工制作一些湯球,但無論我做什麼,我都無法做出一年的味道。後來我幹脆去超市買了一些冷凍的"甯波湯團"就來了。
現在我走到哪裡,隻要看到湯組對甯波的記憶,想起我和同志們一起做湯組、吃湯組快樂的場景。甯波湯團有我青春的印記,有我美好的回憶。
在甯波兵十幾年來,我不僅記得這裡的湯團,還增加了我第二故鄉的思念,讓我記住了甯波那片肥沃的土壤。
哦,這個湯球是甯波的名字,還有其他地方,更常叫唐園。(該圖由CFP提供)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編輯、重寫和網絡傳播所有作品著作權使用,否則本報将依據司法管道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