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新聞海東精神,提升河童;金秋的季節,從機關到校園,從企業到農村,一場熱鬧的講道,一次又一次的有針對性的互動,一場緊貼人心的活動,猶如一盞精神燈,點亮了農村發展新征程,凝聚了強烈的思想共識。這是海東市互助土耳其自治縣發揚海東精神,激活了"精神"的突破性發展帶來的熱點新場景。

一心一意說出海東精神
在海東市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首次提出了"培養讀懂子勉、崇尚團結互助、守真務實、奮發勇于打破世界"的海東精神。
如何把海東精神深深植根于人心,落地根?第一步是解決"誰說"的問題。互助縣組成六個講道隊,形成講道聯盟體系,深入基層,深入群衆,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講道——
上司幹部布道團體。以縣級上司幹部為主導,充分發揮文明實踐新時代"大會堂"的崗位作用,圍繞海東五建立設、鄉村振興、政治教育、民生事業、社會保障等内容,深入劃分部門和聯合鄉鎮,參加黨的專題講座, 專項輔導講座等方式,深入解讀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解讀黨的政策,加強黨對幹部職工的培養和理想信念,引導黨員幹部傾聽黨的聲音。
專家學者講座組。圍繞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科技金融等行業,專家學者深入鄉鎮、學校、企業、社群、機構和鄉鎮開展宣傳,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政策明确、明确,幫助基層群衆和乾部更深刻地了解精神的深刻内涵 海東。同時,在鄉鎮、部門抽調優秀專業人才形成使命,講理論,講感情,講理性思想,在實實在在地運用實實在在的學習堅定的理想信念。
理論講師的使命。理論講師組以縣委黨校教師為主,整合鄉鎮、部門幹部和"村幹部"組成講道班,重點講黨的曆史、路線政策、脫貧攻堅、富民政策、法律法規等知識, 通過召開理論課、理論教育訓練等方式,形成理論講道體系,有效提升講道的相關性和有效性。
人(人)講道團體。以老黨員、老幹部、富職、德模、崗位旗手等為主的講道使命,同時采取座談會、專題報告、講座的形式,同時借鑒"闆凳會議""汕頭會""實地會議"等靈活的移動方式,在田頭、家庭、住戶、人家、身邊人身邊, 小事,過去講道的内容,讓基層講道更有地域,更有感染力。
音樂團。歌舞團、秦劇團、合唱團、電影放映隊、廣場舞隊等23支講道隊,結合"送劇到鄉下""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等基層服務活動,以青海陶、孝道、鮮花、三句半等流行音樂節目宣揚海東精神, 讓普通人在觀看中容易了解的歌曲、舞蹈、短劇等節目形成情感共鳴。
網絡使命。以互助縣傳媒中心為主體的網絡使命,開辟"文明實踐新時代""微視訊"等新媒體欄目,錄制了一批獨特的短視訊,設定了多部網絡互動話題,轉載了一批優質講道課程,青海學習平台及時推送精彩講道視訊。各鄉、各部門及時推動宣傳宣傳工作動态,使"海東精神"浸透了黨員幹部和"朋友圈"群衆,形成了"線上線下"講道矩陣。
地氣,聚集人氣,各種形式的聯合講道,讓海東精神"活"起來,"感動"起來,"新鮮"起來,真正進入基層,走進群衆的心裡。
一個一個地寫下海東精神
為了使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互助縣邀請繪畫愛好者用繪畫作品展現美好生活,用各種形式的書法走進校園,走進社群,走進鄉鎮,走進每個人的心。
9月16日,由中共互助縣委宣傳部、中共丹馬鎮互助縣文化聯盟主辦,互助縣書法藝術協會、互助縣文化博物館主辦的互助縣"海東精神入家"系列活動"書"寫海東精神活動在丹馬鎮和互助縣青嶼酒文化廣場舉行。邀請互助縣書法家協會的20位書法家現場寫作。書法家以筆代言,以紙為媒介,以自己的方式書寫海東精神。活動現場,書法家們揮舞着墨水,一塊書法用清新的墨水展現筆端,草書的氣勢,筆墨上寫滿了書,莊嚴而圓潤的樣書,讓觀衆驚歎不已。通過書法這種大衆流行的形式使"培養繼承人,崇德尚美,團結互助,守真務實,奮發拼搏,勇敢闖入世界"的精神走進了海東千家萬戶。活動現場,還表演了花卉、音樂、短劇等精彩節目,充分展現了海東精神的内涵,使海東精神深深紮根于百姓心中。
9月30日,寫作海東精神進校園活動在鎮中心50學校舉行。本次活動邀請了來自互助縣書法家協會的10位書法家在現場寫作。書法家揮舞着墨水,筆水流淌,通過書法這種師生欣喜看到的形式,讓廣大學生了解書法藝術的魅力,加深對海東精神内涵的了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和文化品味,進而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和健康成長的良好文化氛圍。
"我們使用一個平台,我們使用一個展覽,我們利用一個機會來連接配接這麼多人的心,并牽手在一起。每個人的心都去思考的地方,一起欣賞書法之美,書法才是真正的民族自信。"互助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盧敏說。
書法家鄭有海說:"現在全社會都非常重視書法,十九大報告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準,其中包括中國書法的普及。書法是文化之母,堅定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堅定的書法自信。我一直堅持赢筆,造型勝于文字,我會用實際行動,用書法作品,讓大家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一卷蒸出海東精神
青海人對美食有着濃厚的興趣,在制作過程中,不僅展現了面食本身的可塑性,也注入了他們豐富的情感和智慧,勤奮和堅韌。一卷蒸出的柔軟的傳統月餅,一層一層地撕扯吃,也叫香!互助者将這種生活充分傳遞下去。
9月17日,彩家寶鎮舉辦了"中秋節的古韻事和人民的溫暖之心"和"我們的節日,中秋節"的主題活動。活動以大莊二村學生的經典吟唱"水調歌頭明月"拉開帷幕。活動還舉辦了月餅大賽,開展了學習班。
9月18日,以"慶祝農民豐收和品脫針麻的味道"為主題的第二屆農民收獲和傳統美食文化節在丹馬鎮Wamagutai村旅遊景點舉行。同一天,來自全鎮 17 個村子的 50 多位精明廚師精心制作的美彩亮相,一場彩斑斓的盛宴不斷挑逗着大家的味蕾,傳統的青海月餅,柔軟潤滑的肌膚、嘴唇和牙齒的左香煎餅,清甜清爽的青海酸奶、香噴的蒸餾酒,還有面條, 鍋、狗小便、綠餅、手抓羊肉、牛奶皮等傳統鄉村美食。
春夏長春夏,秋收冬系列,從田間到餐桌,從美食到藝術,我們品嘗,一邊享受,收獲的喜悅流淌在人們的心中。
為了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的内涵,展現鄉村整體振興的光明前景,9月18日,東溝鄉在湯座村廣場舉行"感恩派對、聽晚會、慶祝豐收、迎中秋節"月餅大賽。在獨特的傳統土耳其文化特色的輔助舞蹈和豐收祈禱儀式上,月餅大賽拉開帷幕。在激烈的月餅大賽中,來自鄉鎮16個村的90多位"巧廚"展現了自己的技藝,共有500多份小麥豐富、色彩鮮豔的傳統月餅與台灣相比美國。《海東精神》《感恩方迎來豐收》《富迪東郭》等獨特的雕刻裝飾在月餅上,精湛的工藝品吸引了現場觀衆的不絕口之一。濃郁的香味,完美的配色,吸引着前來欣賞的人們。趣味吃月餅的比賽場地人煙稀少,特别熱鬧。
傳統的月餅推動了小鎮的繁榮。通過舉辦傳統月餅大賽,進一步激發大衆對鄉村旅遊飲食文化的興趣,促進烹饪技巧的交流,豐富飲食文化,展現農民共同生活的幸福和收獲的喜悅。
一根針繡着海東精神
一群勤勞的繡花女郎,一根聰明的銀針,闆繡園阿姨飛針線,用指尖技巧将"培養繼承人,崇德尚美,團結互助,守真相待,拼搏,勇敢打破世界"海東精神在針中,入線,刺繡入心。
9月29日,由縣委宣傳部、縣總工會、縣婦聯、縣文化體育旅遊局、縣廣播電視台主辦的"海東精神成百萬"系列活動,"手工刺繡海東精神"在50個鎮的榕樹村舉行。
繡花成品色彩豐富,構圖清晰,細膩細膩,線條優美,圖像生動,針法獨特,密密恰當,色彩鮮豔,猶如一幅美麗的畫作。通過針線,繡出40萬土生土長的孩子對黨的愛心、忠誠和尊重,繡出同心同德的對黨的信仰,表達了繡花精神和"聰明手繡快樂之路,齊心協力經營小康"的美好願景。
2006年5月20日,土耳其潘繡被國務院準許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7年,國家投入專項資金300萬元,助力貧困人口,在榕樹村建成了600m2的泛繡園,包括展廳、教育訓練室、手工藝作坊等。潘繡園吸收了當地刺繡婦女145人,其中建立檔案卡不良刺繡93人。截至目前,共下單5萬多個,訂單收入260萬元,人均增加18000多元,帶動周邊鄉鎮貧困刺繡婦女300餘人,成功營運的潘繡園為2020年建立的28個扶貧工廠中的房間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
目前,互助縣長期從事闆刺繡工作的刺繡5800餘人,具有法人資格的闆刺繡企業戶34家,其中貧困刺繡婦女500餘人。"綠色繡花文化中心、龍頭企業、非殘扶貧就業工作坊、農民"的發展模式初步形成。
"海東精神是海東高品質發展的原動力。目前,互助縣上下要學會貫徹落實海東精神和落實"十四五"任務相結合,努力實作全覆寫宣傳,在推動互助縣經濟高品質發展上下,信心雄厚,勇于擔當,善行。"互助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正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