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藝術家管曉軒吃植物肉餃子的相關話題熱搜不休,植物肉再次進入大衆視野,其相關營養問題也備受争議。
食品專家表示,植物肉是以大豆蛋白為主要原料,與中國人熟悉的辣棒等産品相比,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植物肉在研發技術和呈現上都有創新,但由于缺乏微量元素,無法完全替代肉類。如果深加工用了大量的鹽、油調味料,植物肉的熱量不一定低,消費者應理性宜食用。

圖檔/IC照片
植物肉是"從豆類到肉"
5月19日晚,因關曉軒吃植物肉餃子的視訊被質疑假吃,話題"關曉軒植物肉"在微網誌上登上了熱門搜尋的榜首。除了對飲食的真實性進行宣傳外,植物肉的營養成分也成為網友們熱議的焦點。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告訴新京報記者,人造肉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在實驗室裡,用培養皿将動物細胞一點一點地培養成肉,是"從肉到肉"。這種人造肉養殖技術仍需先進,研發成本高,目前還沒有相關産品正式推向市場,給消費者餐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一種是中國人熟悉的素食飲食,由大豆蛋白制成,或"從豆類到肉"。熟悉的素食雞、辣吧都是這類産品,關曉軒這次的食品植物肉餃子用的食材,以及碧昂絲肉、Zero等目前生産植物肉的企業都屬于這一類。
還有以大豆蛋白為原料,傳統素食雞肉、素食丸等素食肉食品和現在熱的"植物肉"配料有什麼差別?科學與健康資訊交流中心科技交流部主任于廣峰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植物肉,主要集中在産品品類、研發技術創新較多。"過去基本上是一些素食藥丸,但現在有素食餡料,素食漢堡等。
近年來,植物肉的概念一直很受歡迎。朱毅認為,主要原因是人類對肉類的需求急劇增加,從環境角度來看,在飼養動物和濫用抗生素的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而從動物福利的角度來看,沒有殺傷是無害的,而且吃肉制品也可能造成一些公共衛生問題。"但現在人們都在談論植物肉,更多的是資本噱頭,沒有必要刻意追求。
植物肉不能完全代替肉
畢竟植物肉不是真正的肉,這一事件,很多網友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植物肉中的大豆蛋白會不如動物蛋白等問題。對此,闫廣峰說,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的用量不會太差,有一定的膳食纖維,而且沒有膽固醇,對于經常大魚肉、植物蛋白肉或人造植物肉或可以作為素食者,想要控制血液膽固醇等的人的替代産品, 适當食用。
然而,朱毅認為,植物肉中的植物蛋白是一種深度加工的蛋白質,可能不如直接從大豆等成分中食用。同時,植物肉要模仿動物蛋白肉的顔色,會用植物油來模仿肉的脂肪來改善口感,如果過度加工,攝入的熱量會高于動物肉。雖然它不含膽固醇,但許多植物肉産品都添加了椰子油,椰子油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這些人造肉産品沒有特别的營養優勢,是以在選擇時要理性。
至于植物肉能否完全替代肉類,于光峰認為,與動物肉相比,植物肉需要擔心的不是蛋白質營養,而是缺乏鐵和B12等微量元素。如果經常吃植物性肉類,而不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很容易缺鐵、貧血。"是以植物肉不能完全代替肉,至少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如果你想吃植物肉,注意鐵和B12補充劑。"
新京報記者 王思偉
編輯:朱鳳軒 為《賈甯校對》
來源:北京 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