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在2003年豎下的2個路标

導讀:企業是以客戶服務為己任,一切未能抓住客戶價值的改變是徒勞的,所有沒有包括客戶成功的企業文化是不可持續的,而是回歸以客戶為中心的需要回歸的初心,就在這個時候,華為官方的《以客戶為中心》一書的釋出,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清晰可見的道路。

任總在2003年為華為設定了兩個路标,一直沒有改變!

由喬諾商學院産品中心制作

華為在2003年豎下的2個路标

黃偉偉,華為首席管理科學家

華為官方著作《以客戶為中心》整合了華為的核心思想和長期生存的關鍵路徑,本書的理論體系形成于任正非2003年8月出版的《理性與扁平化生存》的源頭,為華為的産品開發和企業管理目标設定了道路标志,仍然是以客戶為中心的第一平台。

華為在2003年豎下的2個路标

關于這篇文章,最了解的總法律顧問陳培根老師就是這麼!

2003年8月20日發表在《華為人民日報》上的《理性與平淡中生存》,是對華為在"寒冬"時期自我批評的分階段總結。

從哲學意義上講,它标志着華為的核心價值觀已經從技術導向轉向客戶導向,找到了支撐企業長期生存的真谛,突破了阻礙成長程序的緊箍咒,進入了理性的生存局面。

同時,本文對商業模式、企業靈魂的隐喻和解讀,也為華為的不斷變革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學習華為必須了解的一般文本。

——陳培根,華為總裁特别顧問

以下文字摘錄自任正非的内文《在理性與平凡中生存》:

産品研發路标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企業管理的目标是過程導向的組織

技術創新的無限本質使我們進入了盈餘經濟

技術創新到今天,每個人都傷痕累累,為什麼?由于網際網路和晶片的發明,人類的大腦容量增加了數千。美國隻有2億人口,但美國相當于4000億大腦。它們将産生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文化,這些技術、新知識和新文化将大大超過人類的實際需要。

華為在2003年豎下的2個路标

客戶中心主編黃偉偉先生推薦的書籍能夠深刻描述過剩的經濟

因為人類的需求是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進步而進步的,而人類生理和心理的進步是比較緩慢的。結果,過去對技術的崇拜導緻許多公司完全破産。

我們是要看到客戶的需求,客戶的需求是什麼我們所做的。可以銷售的産品,或者略微領先于市場的産品,是客戶真正的技術需求。

技術太超前了,是一顆寶石,但你必須犧牲自己

日本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非常成功。日本的電子革命幾乎收買了美國,美國在這個問題上輸給了日本。日本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家在國内投資的技術設施達到數千億,而模拟電子已經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為什麼放棄模拟電子轉向數字化呢?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在數字問題上放慢腳步的原因。

随着經濟放緩,美國在數字電子産品方面迅速超過日本。當日本發現自己錯了,因為之前的成功帶來了非常沉重的負擔,是以想要跨越時代,做出更先進的産品,是第五代電腦。在20世紀90年代,400G ATM交換機被制造出來。

當日本的400G ATM交換機在香港開通時,華為的ATM程式實際上并沒有推出,我們對這種異步傳輸模式知之甚少。但是,400G自動櫃員機在香港有什麼用呢?它幾乎領先于客戶需求三步,是以它是先驅。進階産品的"死亡"後,它沒有産品的過濾周期,因為産品的過濾周期可能符合客戶的需求産品。

華為在2003年豎下的2個路标

超領先但未使用的産品

是以,華為填補了他們的空白,最終日本将中國市場交給了華為。可以說,我們是在他們錯誤的照顧和養育下長大的。也有一些世界知名公司已經走上了這條道路,比如光纖通信技術的世界上司者,但還沒有為其獲得市場。

是以,這并不是說上司者是赢家,尤其是技術上司者。技術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而不是更慢的速度引領需求。

于是越來越快地證明,未來的知識越來越少"價值",技術不是"價值"。當知識和技術不"值得"時,我認為我們的社會會更好。

為客戶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先進的技術"

人們對知識、文化和技術的需求将更大,無知的人也會更少。由于很難重建立立技術壁壘,是以不可能出現意外利潤的時代。在一夜之間财富的渴望不存在之後,人們回歸理性和扁平化,社會會變得更加可愛。過去公司長期以來一直以技術為導向,我們做了一個産品,對客戶說了很多好用,但是我們失敗了多少次就結束了。

華為在2003年豎下的2個路标

客戶口袋裡的錢是我們的目标

現在我們必須明白客戶的需求是我們産品開發的導向,我們企業的發展才是客戶服務的目的。為什麼要為我們的客戶服務,因為客戶是我們的上帝,隻有他們為我們的産品買單。是以,産品的技術定位是完全滿足客戶需求。

為什麼企業管理的目标是建設一個過程化的組織?

今天的管理能力教育訓練,如IPD,ISC,CMM、......,,以及資格和績效評估系統,都是似乎沒有生命力的方法。他的無生無故展現在管理者離去、死亡、管理制度代代相傳,而它的生命在于,随着我們幾代奮鬥者的生命的終結,管理制度會代代相傳,因為每一代管理者都會給我們的制度添磚加瓦。

那麼,未來我們留給人類的寶藏是什麼呢?有而且隻有管理。

所有産品都将過時并被淘汰,管理人員本身将被更新,企業文化和管理體系将代代相傳。是以,我們應該重視這方面的企業建設,使我們公司在奮鬥中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強大。

有些人不明白IPD、ISC有什麼用,這個東西有什麼用?推動這些這樣做的目的是擺脫企業對個人的依賴,讓做什麼,從輸入到輸出,直接端到端,簡潔有效地連接配接,盡可能降低水準,使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就這麼簡單。要把标準化的管理變成鐵路分叉,使崗位操作标準化、制度化。就像一條龍,無論它如何跳舞,它體内所有關節的互相關系驅動都不會改變,水龍頭就像營銷一樣,它不斷追求客戶的需求,身體不斷地随着水龍頭擺動,因為身體内部的所有互相關系都不會改變,使得管理簡單,成本低廉。

企業的生命不是企業家的生命。西方實作了企業家的替代,而不影響企業的發展。一旦中國的企業家沒有,随着他生命的結束,他的商業生活也是如此。也就是說,一個中國企業的生命就是一個企業家的生命,一個企業家死後,企業就不複存在了,因為他是企業的靈魂。

如果一個企業的靈魂是企業家,那麼企業就是最悲慘、最沒有希望、最不可靠的企業。

如果我是銀行,我永遠不會借給他貸款。也許他明天會發生意外。是以,我們必須明确,企業的生命不是企業家的生命,為什麼企業的生命不是企業家的生命?就是要建立一系列以客戶為中心、以生存為本的管理體系,而不是依靠企業家的個人決策體系。

這種管理制度在其規範化運作中,企業的靈魂不再是企業家,而是成為客戶的需求。客戶永遠在那裡,這個靈魂永遠在那裡。

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華為的紅旗能玩多久》,引用了孔子的一首詩,"河上的兒子,死人像Sve"。管理就像長江一樣,我們修好大壩,讓水在裡面自由流動,管道在夜間流動,白天流動。我晚上睡覺,但水仍然自動流動。水流入大海,蒸發成空氣,雪落在喜馬拉雅山,然後流入水中,流入長江,長江流入大海,海洋蒸發。經過這樣的循環,它忘記了岸上一個高喊"像斯維一樣的死人"的人,一個"聖人",忘記了"聖人",隻是自己流淌。這個"聖人"是誰?這是企業家。

企業家在這個企業中沒有太多的作用,是企業最有生命力的時候。

是以創業者也有很高的聲望,我們都崇敬他的時候,企業是最沒有希望、最危險的時候。是以我認為華為的宏觀商業模式是,産品開發的路标是客戶需求,企業管理的目标是過程組織。

同時,請記住,客戶永遠是企業的靈魂。

以客戶為中心,華為有着各種不斷發展的描述,"一線呼喚炮火"、"鐵三角"、"班長之戰",以及流程導向型組織背後的本質。變雲圖甯波站,華為組織變遷經驗,蔣偉良,将陪我們到華為學習"炮兵的第一線召喚"式組織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