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水磨溝到紡織城

從水磨溝到紡織城

現在,被譽為"輕紡城"的水磨坊溝,早年是烏魯木齊郊區的旅遊景點。溝渠位于東山腳下,紅山盡頭,是一公裡長的峽谷。溝渠裡的古樹如火如荼,數百個泉水如雨後湧,一條年徑流6000萬立方米的長河從南向北流出溝渠,灌溉着"特朗普堡"(今七路灣)和"彙玉堡"(今六路灣)的農田和園林。

溝裡還有長流溫泉,可以洗澡和煮熟,非常友善。清朝乾隆時期流放到烏魯木齊的"俘虜"在溫泉附近開采鐵。姬曉軒在《烏魯木齊詩》中寫道:"東邊的溫泉火屏,山風和鐵魚。1816年(青嘉慶二十一),流亡在烏魯木齊的石山龍曾有過一首詩,詩中寫道:"誰摸了心就要磨,雪花玉片的時候就剝落了",以前就可以看出,烏魯木齊的居民,就利用奔騰的"龍口"水源,設廠,加工面粉。

也有人說,在烏魯木齊建城的同時,有人在"龍口"修水磨,新疆巡警潘宜蘇和"龍口"改名為"木聖泉",清明無渾濁的泉水,比起清帝的"聖",借用泉水"木三",想盡一切可能。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清朝貴族因八國聯盟的诋毀而被皇太後流放到烏魯木齊。據說,他一到烏魯木齊,就去參觀了"木三權",在"穆三權"的龍口下建了一座美麗的長亭,名為"蕭草亭",打着蕭何的幌子,曹晟忠于韓高祖柳邦的故事,表達了對皇太後挂簾聽政府的不滿。龍口的"小草亭",為這座山峽谷增添了更加美麗的風景。

從水磨溝到紡織城

然後,在溪流對面建造了一個"服裝亭",并建造了一個隐藏在綠色叢林中的"八卦亭"。1907年(青光緒33年),新疆的王樹南利用這裡的天然水,建造了一座"官水磨坊",專門用于軍用加工面粉,從此,"龍口"的百泉爆裂,隻成為集中水磨。1896年(清光緒22年),當地政府還利用這裡的水資源,在溫泉附近設立了一個機器局。

辛亥革命後,楊增新将原官方水磨機轉讓給惠米勒馬正元私人。到抗日戰争開始時,在水磨坊溝中開設的私人磨坊數量已增加到多達18家。由于私人水磨坊的數量越來越多,不僅公共土地的原始景區逐漸被圈成私人,而且許多原始的古樹也被砍伐。引人注目的"蕭草亭"也被掩蓋了。更重要的是,由于水廠溝裡的面粉商人壟斷了烏魯木齊的面粉市場,面粉價格不斷上漲,特别是在抗日戰争期間,制造"民族困難"的磨坊拼命地競價并敲詐勒索,給勞動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日夜營業,人們連麸皮面條都很少",這首流傳下來的民謠是當時場景的寫實寫照。

毛澤民同志自1939年初出任新疆财政司司長以來,為了穩定物價,改善人民生活,他成立了"公共服務消費合作社",以最低的價格向勞工分發生活用品,該合作社有效地監督了水廠溝渠和磨坊運河沿線的私營企業水磨, 規定統一價格,規定統一品質标準,有效限制民營工廠違法活動。毛澤民同志吃米粉,都是每月從"公共服務消費合作社"購買的,當他發現米粉品質下降時,總是親自去合作社調查研究,幫助改進。1941年9月,他趁病獨自一人住在生病的小草亭,對水磨坊的情況進行研究,幫助他們制定《援日戰争公約》。1945年後,國民黨反動部隊進水廠溝渠,原有的亭樓樓和花草樹木被毀,許多泉眼還堆滿了垃圾,導緻水源減少,每年的徑流隻有2000萬立方米左右。

解放後,人民解放軍在烏魯木齊,吃飽苦幹,利用這裡的水建造了新疆第一家現代化棉紡織廠。經過多年的擴建,紡織廠已成為大型紡織印染廠,圍繞紡織廠建立電廠、醫院、電影院和建築、水廠溝,成為現代化的紡織城。

來源:烏魯木齊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