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陳偉正值一個晴朗的冬日,來到老先生家,他親切的問候打破了我們第一眼的正式:"外面很冷,請坐下,茶準備好了。"房間裡的氣氛很快就變暖了。
做人、做事、學習,這是陳偉多次提到的"七字格言"。對于教學,他嚴格要求,高标準嚴格要求,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一個接一個,深夜用一盞燈研究今天碩果累累的成果,作為開拓者,他團結同行,扛起課後,他認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江山一代人才出櫃", 也是"一代人多一代",對于年輕人來說,要嚴格,扛起重擔,早點登上舞台,越走越遠。
人物傳記
陳偉,1933年生于福建福州,實體化學家、教育家,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南京大學代理校長,中國化學會會長,中國國際催化協會代表,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發表論文400餘篇,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21項,國際專利7項。2014年被中國化學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授予"中國催化成果獎",2020年獲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終身成就獎。

對于老百姓的原創:冷漠要保持沉默
冷漠的名利是陳偉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在談到2020年頒發的"南京大學化學科學終身成就獎"時,陳說,獎項和頭銜都是"走出身體","學術"稱号隻是同行對自己工作和表現的認可,真正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内,真正做到更多一點。
陽光透過玻璃照進房間,客廳牆上精緻的書法作品在燈光下閃閃發光。注意到我們被困在牆上,陳偉也轉向了這個詞,談到了24年前,總統的"禮物字"轶事。"'光,讓你的心靈保持清醒,安靜到遠方'這個詞是校長說的,我要麼把它挂在書房裡,要麼挂在這裡,每天都能看到它。
1996年8月,時任南京大學代理校長的陳偉接到嚴亞明校長的電話,邀請他到家裡談話。說完,他看到書房桌上校長寫的很多字,說道:"龔校長,我還沒聽你的字。"聽着,老人馬上讓他選了一幅畫,陳偉選了這幅'輕揚揚志,靜靜至今。
重溫那段話和老校長的故事,陳偉的眼睛閃爍着光芒,"這兩句話源于朱格良的《誡命書》,原話是'明志之輕,靜靜至今',老人把'明志'改成了'正念'。明"是給人們看的,"育種"是他們自己的實踐。到此為止,看到有思想的人的話,話還在耳邊,老先生的吩咐話長重心!"
做事的訓練:嚴謹求實 拼搏創新
在陳偉的心目中,一個好的學習作風,就能凝聚一所學校的"精神"。一百年來,南大的辦學風有不同的書面表達,"嚼菜根,做大事""嚴謹、求實、勤奮、創新""真誠雄偉、再厲害"......随着時間的流逝,其内涵得到了提煉和豐富,一直激勵着南方成年人嚴格的自律,并不斷前進。而他自己,用實際行動實踐了南京大學的優秀校風。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陳偉和他的合作者花了大約15年的時間提出和豐富了可以定量描述氧化物和載流子之間互相作用的模型;并逐漸将研究擴充到中觀化學領域。此外,他非常重視與國内外的合作與交流,創新地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理念應用于化學系的教學、科研和管理,進而促進了南大大學化學系的全面發展。
在擔任代理校長期間,陳偉與校上司班子成員一起,帶領全校學術和管理骨幹齊心協力,不斷開拓進取,克服了許多困難,也推動了南大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的快速發展。
"十年的樹,百年的樹。為什麼選擇百年樹人?百年著名學校的發展,其校性精神和指導思想,以及長者的精神,都是積攢下來的寶貴财富,良好的學校作風是值得珍惜的傳家寶寶寶。"
陳說,在很多南方成年人身上都能看到南達精神的展現。他回憶起一天早上,在鼓樓校園裡遇到一輛自行車在校園裡的後勤同志,然後問他,早早下班了,在做什麼?後勤同志回答說,每天上班前都要去檢查校園,確定各地正常。"我聽到了人們的尊重,這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好榜樣,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來工作,關心學校,我們的教育就不會蓬勃發展?"
學習政策:宣揚和揭開人們釣魚的神秘面紗
在陳偉的學習中又剛開始工作,高校的科研比性很低,是科學院專門科研機關。直到1977年,鄧小平才提出"高等院校,特别是重點高等院校,是科研的重要方面",高校科研比重開始逐漸提高。陳先生認為,高校現在肩負着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等一些職能,需要考慮。高校開展科研工作是必要的,但要更加注重通過科研培養人才,提高辦學水準。"高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人才,這也是高校教師的首要責任。
在談到人才培養方面,陳先生指出,優秀的教師走在大學教學的第一線,是南大的優良傳統。"理論實體課的老師是程開佳,化學工業是時間,無機化學是黛安·邦,有機化學是高繼玉、李京宇和陶偉,實體化學是李方辰,傅先才......"學生們受到這種氛圍的啟發,良好的學習風格自然而然地傳承了下來。
老師,是以講道也要揭開神秘面紗。"我們不能總是定義學生的研究項目,更不用說确定他們未來的發展道路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嚴格的要求,所謂愛的深,甚至更多,隻有用高标準才能要求學生,才能更好地讓他們成長為人才。"陳偉一直主張,每個階段都有正确的事情要做,每個階段都要腳踏實地把事情做好,老師要做好各個階段的學生的指導。
"大學階段是學生一生中最關鍵的時期,長體、知識、世界觀的形成,一些習慣和觀念一旦形成是難以改變的。這個階段是"再教",讓學生打好基礎,将來才有可能應對社會的變化。研究所學生都在探索未知的學習中,現階段,大量的教學活動通過科研,在培養過程中往往會在産生成果的同時,使"教學與科研并行"。陳偉認為,大學生要拓寬學科領域,适度參與科研,研究所學生要防止"見論文見不見人",在設定高水準基礎課程時要努力學習,根據自己的才能進行教學,真正做到最好,各得其己。
走的路:獲獎後為國家評選
1988年夏天,陳琦利用暑假時間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合作開展科研工作,同年8月,曲勤嶽總統通路美國,從芝加哥到麥迪遜百公裡遠,探望陳琦,邀請他回校擔任副校長, 正處于學術興起時期的陳毅決定回國,專心做學校管理,直到1997年離任後專職回教研,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時,學校條件比較艱苦,曲校長和我有一個共同的理念,那就是辦學,心裡推,以誠相待。我想為學校創造盡可能多的學習條件和環境,也是我的一部分。"
"我出生在福州,小時候經曆過日本的侵略,沒有書可讀,整天閉門造車,不敢出來的一天雖然不長,但真的很讓人難忘。1949年,我看到解放軍進入城市夜睡路不打擾人民群衆,幹部硬簡樸,空氣清新,新舊社會的對比讓我感覺到新社會好,共産黨好。陳說,他于1951年進入南京大學經過一次大考,在那裡他接受了黨的教育,學校教育訓練,并結交了許多導師和朋友,這段經曆使他終身受益。
"從青年學生到教師,加入團,加入黨,親身經曆讓我堅信,隻有共産黨才能拯救中國。這幾十年和學校一直莫名其妙,帶着共同的苦難,曆經坎坷,終于歡迎南大跻身國内大學前列,走向世界一流的進步,也樂于看到祖國欣欣向榮。"陳先生熱情地說道。
陳認為,應該注意"綠色出藍,比藍更好"的選拔。退休後,許多年輕一代向他尋求建議。"中國有一個成語叫'老馬',但我要補充幾點。在陳偉看來,老馬懂舊路,老經驗教訓,新路要靠強馬才能被荊棘覆寫,不能靠老馬。
面對當今世界激烈的科研競争,陳先生鼓勵青年"強馬"在前線工作,把握學科動态,瞄準世界前列,嚴謹培養學生,結合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緊迫問題,開拓創新,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池宇、郭、夏文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