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軍190師-200師沿革

作者:遠方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步兵師發展的十個(2011年版)。

版權屬于作者。如入侵删除

解放軍190師-200師沿革

步兵第190師 -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4縱隊第10旅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第190師。該師的前身是第8路軍第4師,成立于1937年11月,在1945年8月日軍投降的基礎上,作為晉(陳正祥)縱隊第3旅編隊。1946年6月,該旅改編為晉巢野戰軍第4縱隊第10旅。1948年5月,該旅改稱華北軍區第4縱隊第10旅。第568團的前身是晉潮軍區教團,于1939年2月在金潮軍區學校的基礎上組建,由軍政幹部學校機構組建,主要負責幹部的培養,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井岡山時期我軍一把手教學隊。第569團前身為晉巢軍區獨立營,成立于1943年4月。第570團的前身是1938年8月由駐紮在保定的滿城僞警察衛隊第6區第3縱隊改編的晉巢軍區遊擊隊。1949 年 4 月,第 64 軍向西北進軍。1950年12月,師炮兵團成立(1953年改為炮兵第570團)。1951年2月,他參加了北韓戰争,并于1953年8月傳回中國。同年10月,組建了395個坦克自行火炮團。1955年2月,第190步兵師奉命部署64個編隊,駐紮在旅大學,接收蘇軍第7機械化師的全部重型裝備,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機械化師。4月15日,該師正式成立,由第1、第2、第3機械化團、第31坦克團(中型坦克團)、第32團(重型坦克團)、第1和第2炮兵團以及炮兵團管轄,下設9個偵察營、通信營和工程營,共13 572人。1961年8月31日,第1機械化師奉命恢複陸軍第190師,調往沈陽軍區第64軍編隊。1985年,該師被編入北方A級摩托化步兵師,由第568,第569,第570團,炮兵團,炮兵團,坦克團管轄。1998年,第64集團軍被廢除,第190師被移交給機械化的第39集團軍,第569團被廢除,坦克團更名為裝甲團。2003年,第190師縮編為機械化步兵第190旅,第570團改編為吉林軍區邊防軍第1團。

抗日戰争期間,第190師的前身部隊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上司下,深入華北敵,以攻擊、伏擊、抵抗、破壞交通等手段進行遊擊戰,參加了包括百團之戰在内的270多場戰役和戰役。 神仙山戰役、反掃蕩、反掃蕩、反封鎖和戰略反攻,殲滅了8300多名日軍。解放戰争期間,該師先後赴、晉、熱、察、邵、陝西、甘、甯等八省,參加了大同、張家口、寶南、正泰、青嶼、蠡北、青峰店、石家莊、查齊、平津、太原、甯夏等29次戰役。據統計,整個64軍在解放戰争中産生了6名特功,全部來自第190師,292名功勳,第190師占106名。雖然師的曆史不是很悠久,但幹部隊伍強大,綜合素質高,作風強,比進攻長,戰鬥力強,抗日抗擊解放戰争後,成長為我軍華北地區首批大師之一。在北韓戰場上,在第五次戰役的第一階段,第569團第3營和軍事偵察部隊英勇地向敵後推進,在20小時内七次擊敗敵人,前進120英裡,占領了通往首爾的主幹道,政府附近的指揮點-道峰山,炸毀了山路的鐵路橋, 切斷敵人的撤退,然後在敵人的圍困下三天四夜。這次行動擾亂了漢城以北敵軍的部署,戰後該營被智師授予"道峰山營"榮譽稱号。第190師改稱機械化師,這是曆史賦予的神聖使命和至高無上的榮耀,是第一個由機械化步兵、坦克兵、炮兵和炮兵組成的合成戰術團,是中央軍委和沈陽軍區的快速機動部隊,可以獨立執行作戰任務,加強合成作戰部隊。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現代化邁出了又一重要一步。回到第64軍校後,第190師始終保持着第1機械化師的優良傳統和高昂的士氣,加強學習,不斷創新,在20世紀80年代的雷射訓練裝備改革中取得了顯著成效。1985年,568個團赴京進行雷射對抗演習,取得了圓滿成功,并以其主題聞名。新時期以來,全師認真開展軍事委員會強化訓練,實作軍事卓越指導,順利完成教育訓練、戰備值班、軍事演習和緊急救災等緊急險情任務,多次被總部和軍區評為先進軍事訓練機關和新修訂大綱試點機關。近年來,第190旅先後完成了遠端跨區域機動、"和平使命——2009"中俄聯合演習等重大任務,表現優異,被總部作為軍事訓練機關,學習實踐科學發展理念的先進機關。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陳新忠少将(旅警備隊副司令員)、袁培軍少将(旅警備役政治委員會)、吳忠少将(廣州軍區副司令員)、曲成吉少将(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會)、程斌少将(炮兵技術學院政治委員會)、 張懷瑞少校(沈陽軍區副司令員、旅警備隊司令員)、王慶軒(第64軍司令員)、劉景松上将(沈陽軍區司令員、蘭州軍區司令員、軍事科學院院士長)、劉淑明少将(64大隊司令、遼甯軍區司令員)、 于海鵬少将(吉林省軍區政委)、郭為民少将(沈陽軍區副參謀長)、王晟海軍上将(蘭州軍區司令員)、程文華少将(沈陽軍區裝備部長)。

1955年3月,鐵道公安第21師(1950年12月由華東軍區、中南軍區、鐵道兵團一個團組成)改編為第190師,由第568、569、570團、炮兵第570團、師長杜國平、政委雷秦、 并傳回第64軍校。1961年1月,它被廢除,以師級機關和步兵568團為基礎,組建了空軍工程學院,第569團改建為第129團,570個團被調往吉林軍區,并擴大為長白山師(即陸軍第213師),該師炮兵第570團被配置設定到該旅的主要警察預備隊。

該師的部分主要軍官:杜國平少将(黑龍江軍區副司令員)、秦磊少将(大連市政協副主席)。

步兵第191師 -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2團第4縱隊第11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第191師。該師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7年11月成立的晉巢軍區第3師,抗戰勝利後,組建為金津(趙二路)縱隊第1旅,1946年3月與晉巢軍區教官合并,被稱為晉巢軍區教學旅。1946年6月改編為張家口衛尉,同年11月編入晉潮軍區第4縱隊,12月改為第11旅。1948年5月,随縱隊編入華北軍區第2軍。1949 年 4 月,第 64 軍向西北進軍。1950年12月,師炮兵團成立(1953年改為炮兵第571團)。1951年2月,他參加了北韓戰争,并于1953年8月傳回中國,長期駐紮在丹東。1954年5月,步兵第182師坦克自行火炮387團被調到第191師,歸為坦克自行火炮396團,1968年9月轉入坦克第5師。1985年整編後,改稱陸軍第64大隊步兵第191師,并發展了北部的B步兵師。1998年7月,第191師被調往遼甯軍區,10月縮編為步兵第191旅。2003年全軍組建後,該旅轉入陸軍第40大隊。

第191師有一個較舊的基地,第571團以前被稱為第8路陸軍總部特勤局,第572團以前被稱為100色起義紅色第7軍。軍隊的戰鬥作風頑強,是華北軍區主力師之一,曾參加過寶北、正泰、青軒、清風店、石家莊、察南、平津、太原、蘭州等著名戰役。先後轉至晉、察、瑤、瑤、熱、陝西、贛、甯八省,曆經21次大戰役,大小戰役200多次。在解放中國北方和西北的戰鬥中,任務圓滿完成。共有35 059名囚犯被打死打傷。新華榮獲"軍事政治勝利"、"攻克必備"572個團,并榮獲573個團2個功勳團、1個功勳營、571個團1個連、3個連、572個團6個連、573個團5個連、573個團、5個連、573個團、5個連、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1個團、571個團、1個團、571個團、1個團、571個團、571個團、573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個團、573個團、5個團、5 例如總共285個功勳機關。1950年,第191師參加了恢複田(水)寶(雞)鐵路工程,随後參加了對美國和北韓的戰争。他參加了第五次戰役、秋季防禦反擊和長期防禦,俘獲了近9000名敵軍和彈藥物資。湧現出各種英勇個人功勳4000餘人,集體功勳機關230餘人。1951年11月,在與馬良山的戰鬥中,第191師與随附的炮兵、坦克、炮兵、工兵等部隊密切配合,以3個營和1連的兵力經過4個小時的激烈戰鬥,攻占并鞏固了馬涼山的要地,全力保衛英國皇家蘇格蘭邊防軍1營, 共有1740多人傷亡。在以前的戰鬥中,一兩個師的志願軍往往沒有突破美軍和英軍營級部隊的臨時野戰防禦工事。馬良山被譽為"聯合作戰的成功典範"的勝利,載入史冊,标志着我軍的戰鬥水準進入了初級現代化戰争階段。1991年5月,第191師炮兵團團長張子祥被中央軍委授予"研究雷鋒模範"榮譽稱号,是我軍新時期著名的英模。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謝正榮少将(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四川軍區司令員)、陳義貴少将(北京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會)、王海庭少将(民航總局旅警預備區政治委員會政治委員會)、 郭玉峰少将(中央組織部部長)、王聰少校(旅區政治委員會)

步兵第192師 -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2團第4縱隊第12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第192師。該師前身為晉津軍區獨立第2旅,成立于1946年3月,1947年1月轉入晉巢軍區第4縱隊,代之以第12旅。1948年5月,随縱隊編入華北軍區第2軍。曾參加過寶北、正泰、青軒、青峰店、石家莊、察南、平津、太原、蘭州等著名戰役,表現較好,特别是在平津戰役中,在新安防頑強抵抗中,敵方王牌35軍東撤退路死而窒息,為敵方做出了重要貢獻。1949 年 4 月,第 64 軍向西北進軍。1950年12月,師炮兵團成立(1953年改為炮兵第572團)。1951年2月随64人參軍,1953年8月傳回中國。第397坦克自行火炮團成立于1954年5月,并于1968年9月改編為坦克4師。1985年整編後,第192師被重新編為陸軍第64集團軍步兵第192師,并準備了北部B步兵師。1987年,師偵察連為沈陽軍區偵察第15旅第4連,赴雲南崂山參加越南防務偵察作戰,英勇頑強,敢打好仗,1989年2月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偵察連"榮譽稱号。1998年,對制度進行調整,該師劃歸遼甯省軍區,并與本溪陸軍後備步兵師、燕心陸軍後備步兵師合并為遼甯陸軍後備步兵第192師,目前是全軍預備役重點建設力量。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馬衛華少将(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王海庭少将(民航總局政治委員會委員)、何有發少将(吉林軍區司令員)、項敬媛少将(64大隊司令員、遼甯軍區司令員)、 羅友利中将(沈陽軍區副司令員,原第192師副師長)。

步兵第193師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2團第2旅第8縱隊第22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軍第193師。該師前身為紅色第1師團,在抗日戰争期間被指定為第八路軍第115師團,并于1937年10月擴編為獨立第1師團。1937年11月改為晉巢軍區第1師。抗日戰争期間,第1師的前三個紅軍團被調出,導緻第193師團成為紅軍師,但下屬沒有紅軍,這是迄今為止在軍事序列中保留的幾個"紅軍師"的特例。抵抗運動勝利後,由第1區機關和所屬3個團的大部分組成了戰戰(郭天民)縱隊第6旅,1946年3月,晉巢軍區被編入第2縱隊第4旅。1948年11月,第4旅調到新組建的華北軍區第2團第8縱隊,由第22旅取代。1949年4月,該師随陸軍調入第一野戰軍編隊,進軍大西北地區。1950年12月,師炮兵團(後來的第573炮兵團)成立。1953年11月,師級坦克自行火炮398團(1968年9月轉入坦克7師)。1985年整編後,改名為陸軍第65集團軍步兵第193師,北方A級摩托化步兵師的建立是在步兵577,578,579團,炮兵團,坦克團(與坦克第6師第22團和第1營組成) 由第1和第4師坦克營和炮兵團(由以色列炮兵團和第193師防空營聯合組成)守衛。1998年8月,結構進行了調整,廢除了578個團,坦克團更名為裝甲團。自2010年以來,該師加快了整裝步伐,将成為北京軍區第三機械化步兵師。

第193師基礎較老,戰鬥力強大,是華北軍區第一大師。第193師及其前身參加了第五次反"圍困"鬥争和25000英裡長征,并同突破四條封鎖線、兩條橫渡吳江、四條紅河、強渡大渡河、橋墅鎮的著名戰役進行了殊死搏鬥, 和激烈的戰鬥山的城堡,無所畏懼,并以他們的名字命名。抗日戰争期間,第一戰腰站,保護平闆型關大傑。黃土嶺殲滅了戰争,殺死了日軍司令官奧法俊秀,震驚了世界。在百團之戰中,營救日本孤兒并寫下人道主義贊美詩。反掃在血戰狼牙山中,五大強人閃耀。在解放戰争中,先後參加了張家口、紹遠、正泰、河北大慶、青峰店、石家莊、寶碑的防衛,進軍察南、熱西、東轉平禺路、平津戰役、太原保衛戰、西北解放戰等戰役,敵38990人,華北人民下達"魏振北"旗。577團和579團在1947年10月的微風店戰役中表現出色,都獲得了集體榮譽。1951年2月,第193師随第65軍參戰,參加第五次戰役,玉川戰役、開城防衛戰,被譽為"英勇的開城守軍",共8960人死傷(其中86人被俘)。1953年10月回國。1981年,他參加了張家口地區北京軍區,在震撼國内外的現代戰争條件下,組織實施了代号為"802"的現代戰争條件。1981年,萬泉縣第579團兩連和老死亡旅共同開展了文明村建設活動,開創了我軍大規模建設的先河。1984年10月1日,以579團、578團為主體,組成了兩支302反坦克飛彈隊,參加國慶35周年閱兵式。自1999年以來,該師連續八年入選一級練兵機關,創下史無前例的紀錄。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開幕式和閉幕式六項演出及安保任務順利完成。在國慶60周年慶典上,該師組建的步兵隊以朝氣蓬勃的步伐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考察,展現了"紅甲師"官兵的良好精神。此外,在實施軍事訓練教學責任制方面,深化學員制度試點改革,組建維和工程旅到賴比瑞亞開展國際維和,參加"和平使命——2010"上海合作組織聯合軍事演習等重大任務,由總部、軍事首長組成。近80年來,第193師先後湧現出"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強"、"民族戰士"陸順寶、黃樹英、馬萬新、周世森等諸多英勇戰士。579團1連為"魏承科英雄連"。分部通信連于1952年12月被政治部志願軍授予"愛民二級模範連"。1980年7月,北京軍區授予第193師修理廠"技術創新先進修理廠"稱号。1982年5月,北京軍區授予師飛彈連"建設社會主義公德心标準兵"。1998年3月,北京軍區授予577團5連"抗震先鋒連"。1997年6月,578團3連(現師裝甲團騎踏3連)被中央軍委授予"基層建設模範連"榮譽稱号,是新時期全軍著名的先進連隊。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鄭三生少将(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石金元少将(總政治部副部長)、楊森少将(65任軍長,北京市衛區副司令員)、何明少将(貴州軍區防衛總委員會防務政治委員會)、 張震少将(山西軍區、内蒙古軍區政委、北京軍區後勤部政治委)、李文華中将(北京軍區政委、北京軍區副政治委)、劉富蓮中将(北京軍區政治委)、斯魯澤少将(第27大隊參謀長、河北軍區司令員)。

步兵第194師 -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2團第8縱隊第23旅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軍第194師。該師的前身是晉巢軍區第15師,成立于1944年11月。1948年1月,在15個區機關及其各自的警隊、第1、5團和閩東獨立團的基礎上,成立了裕上遼軍區獨立第5師。1948年5月,該師調到新成立的華北軍區。8月,該師改編為華北軍區第2軍獨立第1旅。1948年11月,第1旅編入新成立的華北軍區第2團第8縱隊,改由第23旅取代。超過194個師幹部是紅軍幹部,營甚至以下幹部都曾受抗日戰争的洗禮,基層軍人是東方的孩子,翻農,軍隊純潔,進步迅速,敢于刺刀紅,580個團,582個團都獲得了集體的偉大成就。該師在1948年随東北作戰的"領牛之戰"戰鬥中表現突出,并逐漸演練成一支英勇而優秀的戰鬥大隊。參加過平津、太原、解放西北等戰役。1949年4月,該師被調入第一野戰軍。1950年12月,師炮兵團(後來的第574炮兵團)成立。1951年2月至1953年10月,第194師團以65人參戰,9482名敵軍成為"王成式戰鬥英雄"——趙先友特功勳。1981年,他參加了北京軍區在震撼國内外的現代戰争條件下組織實施代号為"802"的"802"演習。1985年整編後,改稱陸軍第65集團軍第194步兵師,北方步兵師由第580、第581和第582團和炮兵團管轄。1998年8月,該結構進行了重組,第194師被縮編為第194步兵旅。2003年,該旅撤回了其名稱。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趙文進少将(成都軍區副司令員)、袁乃東(廣東省水利警察局局長)、陳亞夫少将(總參謀部第三副政治委員會委員)、潘永迪少校(副司令員、副司令員、軍團副顧問)、楊惠川中将(原北京市渭圍區政委委員, 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會委員)、于文清中将(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孫唐少将(28、24集團軍委、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步兵第195師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2團第8縱隊第24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軍第195師。該師前身為華北軍區第2團第2旅,于1948年9月在中國獨立軍區第46、40、20團的基礎上組建,1948年11月,第2旅調至新組建的華北軍區第2縱隊,由第24旅取代。參加過平津、太原、解放西北等戰役。1949年4月,該師被調入第一野戰軍。1950年12月,師炮兵團成立(後來用作第575炮兵團)。1951年2月,第195師團以65名士兵加入北韓陸軍。1953年10月回國。1960年10月,該師(不包括師炮兵575團和師炮兵司機)被重建立立為第102工程區司令部,仍由第583,第584和第585團管轄。1961年6月,第102工業區司令部更名為工程兵團大樓第52師,原來的三個團更名為工程兵團大樓第108、110和118團。1985年,全軍整編,以師為基礎,組建了陸軍總兵團第41旅,多次參加國外維和工程任務。工兵團建了108個團(原名583個團),然後是第16工兵團,1982年由第65軍負責,1985年正式改編為陸軍第65團工程兵團。

該師的部分主要軍官有:于平少校(第63軍副總司令)、楊銀生少将(炮兵副政治委員會、政治部主任)、吳宏少校(工兵團副司令員)。

我軍曆史上第二第195師成立于969年10月,北京軍區按照中央軍委的訓示,将工兵團第4工業區改編為陸軍第195師,隸屬第583、584師管轄。 第585團、炮兵團、師長陳超、政治委員會高秉哲,隸屬第65軍編隊。1985年,全軍整編時,取消了盤号和編隊,師和部分部隊,第65軍坦克團和第3師坦克營聯合組成陸軍第65集團軍坦克旅。1998年,坦克旅更名為裝甲旅,2003年結構調整,陸軍第65集團裝甲旅被廢除。

步兵第196師 -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3團第1縱隊第1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6軍第196師。該師前身為晉軍區第1旅,1946年8月在山西省五台縣東直鎮成立,1947年8月,獨立戰争第1旅編入晉軍軍(又稱晉旅)。同年11月,該旅改編為晉巢軍區第1旅(即北越縱隊)第1旅。1948年5月改稱華北軍區第1旅,8月編入華北軍區第3旅。第586師團,原名晉巢軍區第19團,被授予"斷竹第19團"稱号。1950年10月,第196師在北韓戰争中加入第66軍。1951年3月回國。同年8月,陸軍的第一次正規化改編導緻師炮兵團(1953年至1969年的第576炮兵團)的成立,裝甲獨立坦克的第4團被轉移到第401坦克自行火炮團(1968年9月轉移到第6坦克師)。1952年6月,第196師是陸軍中第一個進行蘇式武器改裝的師。這是第一個用國産武器改裝的武器。自1955年以來,第196師一直負責對外開放,是我軍第一支開門部隊。1961年1月,他被軍事委員會确定為該國最早的十個戰備師之一。1985年,全軍整編,第66軍撤軍,第196師被配置設定到天津警區,進行北方B級步兵師的準備工作。1998年9月,第196師編為莫比第196旅,1999年9月轉入陸軍第24大隊。2003年,調整成立後,陸軍第24集團軍撤出潘,暴徒196旅轉入第65集團軍。

第196師基礎良好,戰鬥力強,是第66軍主力師(1縱隊)。解放戰争期間,他參加了第66軍的十大戰役,取得了巨大成就。1948年1月,在蠡蚜之戰中,他重創了敵軍第35軍的王牌,殺死了敵軍參謀長,迫使陸英林中将自殺,在軍事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連續5年參加國慶閱兵,1985年前整編,一直被陸軍甲師。該師非常依附于門,改裝武器裝備,裝扮特别優先,也因為"開甲師"而享譽世界。1955年9月,第196師被中央軍委正式準許為我軍第一支開門部隊,其任務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新武裝力量。50年來,這支部隊接待了來自160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近2000批5.3萬人,成為我軍接待外賓人數最多的"視窗"部隊。官兵的精彩軍事表現,被50多個國家拍成電影或電視電影,在其他國家上映,為樹立中國軍隊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提升中國的國際威望作出了突出貢獻。1962年6月,第196師進入該國參加東南沿海的應急準備行動。20世紀60年代,第196師在正規建設中,軍事素質、訓練水準堪稱一流,為陸軍師範。1986年9月,師偵察連組建為北京軍區第11偵察旅第4連,赴雲南省崂山參加越南國防偵察作戰,業績突出,1987年12月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偵察連"榮譽稱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第196師根據近戰指導思想更新了十幾個課外課程。取消了500人團隊暗殺演習,硬氣功表演進入農村,居民區進行反恐訓練,步槍火力範圍廣泛演變為自動步槍、輕機槍、重機槍、火箭發射器、迫擊炮、82無座槍、100毫米火槍等武器分解射擊。1996年5月,總參謀部通知全軍,承認第196師在海外工作,并對40年來中國軍隊取得的偉大成就進行了曆史性評價。

該師的部分主要軍官:曾梅少将(河北省軍區政委)、丁磊富少将(總法律顧問通信部顧問)、袁傑少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步兵第197師 -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3團第1縱隊第2旅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6軍第197師。該師前身為晉軍區獨立第2旅,于1947年8月在晉軍區第1、第3師部隊的基礎上重建,由晉軍旅(又稱晉軍兵團)組建。1947年11月,改稱晉潮軍區第1縱隊第2旅,回歸北越軍區上司。1948年5月改編為華北軍區第1縱隊第2旅,1948年8月編入華北軍區第3團。解放戰争期間,第197師參加了包球、石家莊、察南、東東、二保碑、平津、太原等戰役,發展迅速,表現突出。特别是在太原戰役中,第197師589團率先攻城,榮獲第20團授予"登城先鋒團"的光榮稱号。該團第1營和第1連分别被授予"太原登城先鋒營"和"太原登城第一連"金旗。1950年10月,第197師團随第66軍加入北韓陸軍。1951年3月回國。同年8月,師炮兵團(1953年至1969年的第577炮兵團)和師戰車團(後來更名為坦克自行火炮402團,後來改為陸軍第79師坦克團)。1957年1月,第197師和第24軍第74師成立。1969年10月,第197師恢複了原來的樣子。1985年8月,第197師撤軍,并入北京軍區,守衛由陸軍第24集團軍率領的第5旅。1992年,第5旅被取消。

該師部分主官:程少将(濟南軍區副司令員)、鐘玉昌少将(中科委紀委紀律檢查組組長)、姚寶謙(第24軍司令員)。

朱慶雲(原第十九七課政治委員會副委員、政治部主任,南京軍校政治經濟學教授委員會主任,總政治部國防科技部防工部副部長,國防科委政治部部長,中共核試驗區政治委員會秘書長, 核試驗區政治研究部副政治委員會委員,石家莊進階步兵學校副政治委員會委員,石家莊進階軍校政治委員會副委員,政治委員會委員。1956年11月被授予上校軍銜。1962年8月晉升為少校軍銜。)

步兵第198師 -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3團第1縱隊第3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6軍第198師。該師前身為戰潮軍區獨立第4旅,1946年6月由金潮軍區第6旅(郭天民)縱隊第18團和戰潮軍區第11軍區獨立團組建。1948年5月改編為華北軍區第1縱隊第3旅,1948年8月編入華北軍區第3旅。該旅在被編入1縱隊之前,曾在長城内外活動,頻繁進攻,并多次建立戰争努力。參加過寶丘、石家莊、察南、東東、二保碑、平津、太原等戰役。1950年10月,第198師在北韓戰争中加入第66軍。1951年3月回國。同年8月,師炮兵團(1963年更名為炮兵第578團)和師戰車團(後更名為坦克自行火炮403團)成立。1961年5月,第198師(炮兵師)和衛生營,通信營在役通信連被移交給海軍,改為海軍研究所,後來轉變為海軍工程學院。593個團調往内蒙古軍區,随後是北京軍區水工兵團。同年8月,第198師坦克自行火炮第403團被調到第74師(現發展為第14集團裝甲旅)。10月,第592團改編為北京軍區化學防禦兵團第9團,北京軍區工兵團第5團改編為北京軍區工程兵團第5團,炮兵第578團改編為第66軍直炮兵第173團。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張開京少将(沈陽軍區副總參謀長)、黃連秋少将(華北軍區空軍政治部部長)、宋玉林少将(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我軍曆史上的第二198師成立于969年11月,北京軍區按照中央軍委的訓示,将工程兵第5工業區改編為陸軍第198師,師長丁春軍, 以及政治委員會委員張凡平。它是陸軍第66集團軍編隊的一部分。第5工業區由第66軍于1964年12月組成,隸屬于工兵團第159、160、161和162團。第198師成立時,第159團分為592個團,第160團編為593個團,159個團有4個連,160個團組成594個團,師炮兵團和炮兵營由軍隊和各師抽調炮兵編隊組成。161個團仍然是工兵團,162個團被調到第65軍,并由北京軍區取代,以守衛第1團。1981年10月,第198師受托進駐天津。經過艱苦的努力,該任務于1983年5月順利完成,比國務院的時間表提前了兩年。中央軍委下達表彰令,中央上司給予了高度贊揚,譜寫了該師曆史上最輝煌的篇章。1985年軍隊整編時,第198師被廢除。

該師部分師長:丁春軍(66任副總司令)、張凡平(66任軍政長)、雷毅之少校(海軍政校副政委)。

步兵第199師 -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3團第2縱隊第5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第199師。該部門的前身起源于鄧化分部,鄧化分部成立于1938年初,但并未成立。鄧小平的支隊是在晉朝軍區第1師第3旅、第1兵團(即紅1師)的基礎上組建的,從區機關抽調了一些軍政幹部。1938年5月,鄧小平和宋氏隊伍合編時,原來的鄧氏支部改為11支隊伍。八行軍4縱向由于兩條路向東進,客觀上造成縱隊有一個頭,沒有機關。翟澤勉進軍上司機關,也是後來新成立的。小隊編号取消後,鄧華率領原班馬11隊和第6團(後為63軍566團)到福建北部,組建晉巢軍區5師。該師于1941年4月被廢除,鄧華帶走的所謂"紅色師"的另一半繼續這樣做。一年後,翟澤察進軍撤退,其上司機關和直擊隊分散到平溪、平北、東東三個軍區。第199師的前身是1942年2月平溪第十一區的成立。1945年10月,第11師改編為燕叉(郭天民)縱隊第7旅。1946年6月,第7旅改編為晉超野戰軍第2縱隊第5旅。1948年5月,随縱隊加入華北軍區第2軍。8月,随列加入華北軍區第3軍。1950年10月,師炮兵團(1953年至1969年在天津塘沽成立第579炮兵團)。1951年6月,第199師随軍參戰,1954年9月傳回山東,組建了該師坦克自行火炮199團(1969年改為濟南軍區獨立坦克3團)。1969年10月加入第67軍司令部戰略預備隊,并被配置設定到濟南軍區戰備隊。1986年6月,該師正式改編為陸軍第67集團軍步兵第199師,原第67集團軍坦克團、高射炮兵團轉入該師編隊,實行北方甲級摩托化步兵師,負責濟南軍區戰備部隊。1998年改制後,第199師轉隸陸軍第26集團軍,由步兵第595團(大公團)、第596團、炮兵團、炮兵團和裝甲團管轄。原來的597團改建為濟南陸軍後備炮兵團。2003年,該師被縮編為第199暴徒旅。

第199師總體基礎良好,幹部素質高,戰鬥力很強,戰争史上有過偉大的勝利,有過很大的挫折。抗日戰争期間,平溪基地被開放并堅持。解放戰争期間,華北戰争,先後參加過渡口堡追戰、淮萊、寶碑抗戰、正泰、青嶼、察南戰役、四十徐水、進軍遠東、解放標頭、張家口、圍攻北平、進軍太原、征服虎山要塞等戰役194次, 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1949年10月1日,第199師參加了建國遊行,被稱為"建國遊行第一師"。在北韓戰場上,第199師先後參加了金城秋季防衛戰役和夏季反攻數百場戰鬥,敵18109人,湧現出595團9連、596團2連、597團4連和特功李家發、一等功勳張芙蓉、李文藝等一大批英勇機關和個人, 為抗美戰争的勝利和北韓作出了重要貢獻。1985年3月至1986年6月,第199師奉命參加老山區抗越南的防禦作戰,敵5900餘人,發揮了國家威信力,發揮了軍事力量。1993年3月,國防部長遲浩田海軍上将,在師題上:"鐵流師傅,到處都是。自1999年以來,軍隊三次被四總部評為"軍事訓練機關"。

部分師長:李水清少将(第二炮兵司令)、李巴德少将(山西省軍區政委)、陳繼德少将(原副總參謀長)、齊偉少校(陸軍第67軍參謀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孔瑞雲少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副司令官, 内長山要塞區區長)、陳英華(陸軍第67軍總司令、濟南軍校校長)、李萬恒(陸軍第67軍總司令)、李廣生少将(陸軍第67集團軍政委)、馮玉軍少将(26集團軍長、濟南軍區裝備部長)、楊玉文少将(20集團軍政委)。

步兵第200師 -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3團第2縱隊第6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第200師。1946年6月,該師的前身是第3旅(原中隊)第11旅、直屬旅及其所屬的第33團、第6師第72團和晉巢野戰軍第7師第79旅。1947年1月,他被調到晉巢野戰軍第2縱隊,改稱第6旅。1948年5月,随縱隊加入華北軍區第2軍。8月,随列加入華北軍區第3軍。在解放戰争中,第200師以老基礎為基礎,戰鬥風勇,是恢複解放區中部的主力軍,前身是魯正超團,實力雄厚,1946年7月至12月在十戰十快,衛震,被授予"戰鬥模範團"光榮稱号。随後在青軒、青峰店在戰役中表現突出,兩次獲得集體偉大工作,為金超著名的雙大工作小組。該師還參加了石家莊、察南、平津、太原等知名戰役,表現不錯。1951年6月,第200師組建炮兵團(1953年至1969年為第580炮兵團),随第67軍參戰,在晉城地區承擔作戰和防衛任務,打死傷敵軍24124人,俘虜915名敵軍,1954年9月傳回山東。1962年12月,步兵第125師坦克自行火炮第330團被調到步兵第200師。1967年7月,該坦克被調到第8師。1985年7月,第200師組織第598團增援越南戰争,全團擊敗敵1264人,其中606人陣亡。全軍整編後,該師撤出了步兵第600團,轉為原來的第201師第602團,改名為陸軍第67集團軍第200師,并進行了北方B級步兵師的準備工作。1989年,598個團執行了特警團。20世紀90年代,第602團改編為濟南軍區特級旅。1998年,調整制度建設,撤銷第67集團軍,第200師縮編為步兵第200旅,轉入陸軍第26集團軍。2003年,該旅被廢除并成立。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盛志華少将(第二炮兵副司令員)、鐘華農(第67軍委副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王金泉(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會)、陳新華(67任軍長,青島警區司令員)、張志堅海軍上将(成都軍區政委), 蘇玉生中将(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張秉德少将(濟南軍區政治部副司令員)。

第201至第250師

步兵第201師 - 1949年8月,獨立步兵第210師并入第20團第67軍師,更名為陸軍第201師,第628、第629和第630團分别更名為第601、第602和第603團,彭守生團長和政治委員何蘭迪。1949年4月,華北軍區下令将延東軍區機關及其直屬部隊編入華北軍區獨立步兵第210師的機關和直屬部隊,在唐山警防第1團的基礎上組建第14區獨立第14團第14師。團629團。秦皇島警察團(原第13區警察團)和629個團與12區獨立2團組成,唐山警察局第2團在第14區獨立第13團的基礎上是630個團。1951年6月,第201師組建了炮兵團(1953年至1969年為第581炮兵團),與第67軍一起參加了北韓戰争,并參加了1951年的秋季防禦行動,1952年的秋季反擊行動和1953年的夏季反擊行動。1954年9月回國,恢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1師。1968年12月,第68軍第204師與第68軍組成,第201師與第68軍組成。1970年4月,第67軍成立。1985年9月,第201師和編隊被撤銷,第602團被保留并移交給第200師。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彭守生少将(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何蘭迪(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馬輝少将(北京軍區副司令員、河北軍區司令員)、韓莊少将(參謀部副部長)、 廣州軍區炮兵司令、廣州軍區司令部顧問)。1982年1月,副軍團員離開,齊偉少校(67任軍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吳玉謙中将(沈陽軍區副司令員)。

步兵第202師 -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6縱隊第16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8軍第202師,由第604、605、606團管轄,由廖定祥總長和政委李斌組成。該師的前身是1946年7月組建的晉超野戰軍第16旅第6旅。1948年5月,第16旅編入華北軍區第2團。同年8月,該縱隊被配置設定到第3團。解放戰争期間,第16旅參加了包西北、察南、寶碑、平津、太原的戰鬥。1951年3月,第202師組建了師炮兵團(1953年至1969年為第582炮兵團)。同年6月,它更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2師,參加了北韓戰争。1954年8月,師級坦克自行火炮202團(1967年6月改為濟南軍區獨立坦克第4團)。1955年3月,該師傳回中國,恢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2師,并于1963年1月擔任國家機動作戰部隊。1976年5月,江蘇省徐州地區遷至吉林省吉林市,1985年9月撤軍第202師,原第202師和沈陽軍區警衛第12師編為近衛12師,1991年5月縮編為近衛第12旅,1992年潘撤軍。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廖定祥少将(炮兵副司令員)、黃少将(68任陸軍總司令、赤峰軍區司令員、沈陽軍區副參謀長)、田波(68軍委、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中央軍委專任委員, 常委)、馬國文中将(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會委員)。

步兵第203師-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6縱隊第17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8軍第203師,由第607、608、609團管轄,師長楊東良和政治委員李志遠。該師的前身是1947年8月組建的第二獨立第8旅,分别組建了第11師第82團,第9區第80團和第11區第73團。1947年11月,改稱晉超野戰軍第6縱隊第17旅。1948年5月,第17旅編入華北軍區第2團。同年8月,該縱隊被配置設定到第3團。1951年3月,第203師組建了師炮兵團(1953年至1969年為第583炮兵團)。同年6月,它更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3師,參加了北韓戰争。1955年3月回國,改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3師。1963年3月,步兵第126師坦克自行火炮331團被調到步兵第203師(1967年10日,坦克第2師成立)。1969年12月1日,608個團被重新部署到新成立的第26軍第78師,共233個團,另有608個團重建。1976年5月,江蘇省徐州地區遷至吉林省宜和縣。1985年,百萬元的裁軍,由于沈陽軍區68軍曆史最短,按照留老去新的原則,撤軍、将軍部和赤峰警衛區合并,原來的三個軍師也與三個警衛師合編。其中,203個師為防臨西而移動,守衛4師共同編輯。20世紀90年代初,随着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中蘇邊境對抗的緩和,近衛4師首先縮編為旅,不久,與赤峰警衛區一起,取消了平底鍋和編隊。除了保留了個别連,例如參加對白虎突擊的特别功勳4連(現在保留在武裝警察355團)之外,其餘的都被撤出了。

第203師誕生于解放戰争時期,由地方武裝更新,屬于渝中軍區組建的第三批野戰旅,雖然沒有紅軍基地,但基礎良好,老幹部很多,黨員多,素質高。年輕的戰士占多數,軍隊更活躍。1948年9月,楊成武在給毛主席的《關于第3軍組成的報告》中,将安徒生第17旅(即第203師)評為:"第17旅的組成隻有一年,進展比較快,一年的技術進步比較顯著。三個團由獨立營組成,第50團強,第51團弱,都充滿活力,思想開明,熱愛學習。主要弱點是不夠正式和嚴格,紀律性差,整個思想落實不夠,不敢打大仗硬仗,頑強的戰鬥作風差,有些工作不夠實用。"203師在解放戰争中,雖然戰争日程不長,但戰争成果突出,調到晉、察、阼、魏四省,行進1萬多裡,先後參加了青峰店、石家莊、元石、包西北、沙皇東、寶等重大戰役,北、豫園、張家口、太原等重大戰役, 俘虜了1萬多名敵軍,第3軍将領羅立軒、第105軍将領袁慶榮俘獲了大量軍事物資,順利完成了上級交辦的作戰任務。1948年7月,在鼎興戰役中,第17旅率先破城,第50團第1營被縱隊授予"先鋒營"稱号。在北韓戰場上,第203師以8,958人的傷亡為代價,取得了超過20,000名敵人傷亡的結果。特别是金城戰役中609團穿插着營(團2營)和607團偵察排長楊玉才率領一個僞裝成僞軍的偵察班,一槍打倒了南韓陸軍首都師1(白虎團)團,享譽世。第609團直木洞以南地區的進攻戰,被評為步兵團對抗美朝戰争中的八大經典案例之一,并被拍成紅色經典電影《與侵略者作戰》、平劇和電影《白虎集團的奇異襲擊》。1964年6月,國防部釋出指令,授予陸軍第203師第607師王永才(烈士)"模範兵"榮譽稱号,并将他以前的班級命名為"王永才級",這是我軍司令官在和平建設時期授予的最高獎項。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楊東良少校(江西省委書記,濟南軍區裝甲兵團顧問),李志遠少将(河北軍區副政治委員會委員)。

步兵第204師 -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6縱隊第18旅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8軍第204師。該師組建于1947年11月,隸屬于晉潮野戰軍第18旅第6縱隊,與晉津軍區1師1獨立第13團、察哈爾軍區第6區獨立第1團、晉津軍區4号戰單獨立團組成,先後參加了沙皇角、保北、平津、太原的解放戰争,敵兵1萬餘人。1948年5月,第18旅編入華北軍區第2團。同年8月,該縱隊被配置設定到第3團。1951年3月,第204師組建了師炮兵團(1953年至1969年為第584炮兵團)。同年6月,改稱中國公民志願軍第204師,随軍參戰。北韓戰場上的第204師在文登利擊敗了敵方"坦克入戰",創造了我軍曆史上坦克作戰的典範。在金城戰役中,第204師俘虜了在北韓戰場上被活捉的南韓陸軍首都師副師長、南韓陸軍最進階别的軍官樸義賢。在整個戰争期間,該師打死打傷了近20,000名敵軍。1955年3月回國,恢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4師,1960年6月改稱陸軍第204師。1968年12月,第67軍第201師與第67軍組成,第204師與第67軍組成。1970年4月,第68軍成立,1976年5月,江蘇省徐州地區遷至吉林省延吉區,1985年9月,第204師被撤銷,原第204師與沈陽軍區警衛第6師合并為近衛6師,1991年5月縮編為近衛6旅, 該号碼于1992年被撤銷。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羅文芳少将(水電部副部長)、闫慶迪少将(工兵團副政治委員會)、曹玉清少将(山西軍區副司令員)、範寶順少将(67人副政治委員會、陸軍副團,已退休)、董毅生中将(總後勤部副政治委員會委員, 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步兵第205師 -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7縱隊第19旅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第205師,由第613、614、615團轄,軍銜内為杜文達總長、政委謝繼友。該師原于1947年7月改編為燕中軍區第9旅,11月改稱晉潮軍區第7縱隊第19旅,參加了沙皇墳戰役、保定周邊作戰,攻破平寶段(今京至保定)鐵路,征服了霸縣、雄縣、潘家塢等城鎮。小麥之戰和寶碑之戰,秋季之戰和國民黨軍隊的抵抗進攻石家莊,以及保定之戰中的和平與天津之戰。1949年3月69日,陸軍撤出潘軍,第205師師改為獨立步兵第205師,周偉總長和政治委員帥榮。這些機關都是從原來的第206師和原來的第207師改編而來的。1950年9月,華北軍區獨立第205師改編為華北軍區防空司令部,師第614團改編為華北軍區防空司令部探照燈團,第613、615團調歸華北軍區第1旅和京津衛圍區防空司令部, 分别。

該師的部分主要軍官有:杜文達少将(北京軍區副司令員)、謝繼友少校(沈陽軍區空軍幹部部長)、周偉中将(空軍高射炮兵司令部司令員)、帥榮少将(65軍政委)。

我軍曆史上的第205師于1969年12月更名為陸軍第69軍第205師,後來發展成為步兵第28師。

步兵第206師 -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7縱隊第20旅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第206師。該師原為晉潮軍區第10師75、第76團、第9師81團,1947年11月參加沙皇峰東之戰、保定周邊戰争、破平堡段(今京至保定)鐵路,征服巴郡、雄縣、盤家武等城鎮。小麥之戰和寶碑之戰,秋季之戰和國民黨之戰進攻石家莊,以及保定之戰中的和平與天津之戰。1949年3月69日,軍隊撤軍,原第206師改為獨立步兵第206師,由蕭思明(後杜文達)和政治委員餘元偉(馬澤英之後)率領。這些機關都是從原來的第205師和原來的第207師改編而來的。1950年12月,航空5師與獨立步兵第206師組成,其部隊分别被轉移到第66、第67和第68集團軍。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劉炳岩少将(河北省委書記)、馬澤英少将(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會)、肖思明少将(武漢軍區政委)、杜文達少将(北京軍區副司令員)、于元偉少将(空軍後勤部部長)。

我軍曆史上的第206師是北京軍區第69軍第206師,由北京軍區第6工業區于1969年10月組建。1964年10月,北京軍區下令将第69軍和第28、107師的部分部隊和人員部署在保定,組成軍區第6工業區,由第163(後轉隸第63軍)、第164、第165、第166團,由陸軍第69軍上司。6.後在保定、石家莊地區形成工業區作為國防建設任務。1967年2月,第6工業區由第38軍重新上司。1968年1月,工業區當局從保定遷出,以阻止石家莊。1969年10月,北京軍區下令将第6工業區改編為陸軍第206師,該師成立并歸還給陸軍第69軍。工業區管轄下的工兵團第164、165和166團改編為第616、617和618步兵團,并組建了師炮兵團。11月,第206師動袂,防範内蒙古黃旗海和渤海地區。1985年7月,第206師廢除了潘和機構。

該師的部分主官:海軍上将李來珠(北京軍區司令員)、于忠超中将(武警部隊副司令員)。

步兵第207師 -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7縱隊第21旅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第207師,由第619、620、621團、師長李光、政治委員鄧克雲管轄。該師原由晉潮軍區第7縱隊21旅組成,1947年11月由中央軍區第11師第72、73、8師64團組成,參加了攻破平寶鐵路段的戰鬥,攻占了霸縣城, 雄縣、潘家塢等,以及保衛小麥和保衛北方戰,保衛秋天和防止國民黨軍隊潛入石家莊,進行和平安的解放戰役。三月 1949.第69軍第207師撤回了其裝甲,其部隊分别并入獨立步兵的第205和第206師。

該師的部分主要軍官:李光少将(南京軍區工程部主任)、鄧克雲少将(海軍旅順基地政治部副委員長)。

我軍曆史上的第二第207師于1949年3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60師,與步兵第207師一起,由吳立總長和政治委員會成員于燕組成。該師前身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8師,成立于1948年2月,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0師。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吳力少将(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會、北京市渭圍區政治委員會)、嚴岩少将(沈陽軍區副政治委員會)。

1949年9月,我軍曆史上的第207師被降格為華北軍區獨立步兵第207師,師長高厚良、政委委員張希才。第70軍區縮編為獨立步兵第207師。12月,獨立步兵第207師撤走潘,師機關與原華北軍區特種部隊司令部合并為華北軍區炮兵司令部。

該師的部分主要軍官:高厚良少将(空軍政委)、張希才少将(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會)。

我軍曆史上的第4207師于1969年12月更名為北京軍區第69軍第107師,後來發展成為步兵第107師。

步兵第208師 -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5師改為平津警衛隊獨立步兵第208師,由第622、第623、624團管轄,由陳金軒團長和代理政治委員會成員蘇啟生管轄。該師前身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3師,1948年4月由安東軍區所屬部隊組建,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5師。1950年11月,空軍第2師成立,空軍第2師是華北獨立第208師之一,第624團師改為空軍第2師第14團(1951年1月更名為空軍第2師第6團)和第2師第6師在08師1和622師, 623團在吉林市組建空9師,1955年9月25日空9師和26、27團轉入海軍航空兵團,後改為海航6師。

部分師長:陳金軒少将(北京軍區副參謀長)、蘇啟生少将(海軍政治部副部長)。

步兵第209師 -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14縱隊第41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0軍第209師,由第625、626、627團管轄,曹玉清總和政委丁祥國。該師前身為晉珠陸峪軍區第14縱隊第41旅,由閩南軍區獨立第6、7、8團于1948年2月組建。5月,随該縱隊傳回華北軍區1兵團編隊,7月,随縱隊傳回華北軍區直接上司。1949年9月209日,該師被撤銷,其部隊與第210師合并,成為華北軍區獨立步兵第207師。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曹玉清少将(山西軍區副司令員)、丁祥國少将(總後勤部副部長、重慶辦公室主任)。

我軍曆史上的第二個209師是華北軍區獨立步兵第209師,由察哈爾軍區地方部隊于1949年4月組建,師長詹大南和政治委員鄧克雲。該師由625個團組成,察哈爾軍區警察第2團和第7團,察哈爾軍區警察第1團和獨立第13團第626團,察哈爾軍區警察第3和第4團合并為627個團。1950年10月,它被改編為空軍驅逐第3旅,後來更名為空軍第3師。

該師的部分主要軍官:詹大南少将(南京軍區副司令員)、鄧克雲少将(順基地海軍旅副政治委員會委員)。

步兵第210師 -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14縱隊第42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0軍第210師。該師前身為晉珠陸峪軍區第14縱隊第42旅,由閩南軍區獨立第4、5、9團于1948年2月組建。5月,随該縱隊傳回華北軍區1兵團編隊,7月,随縱隊傳回華北軍區直接上司。1949年9月219日,該師被撤銷,其部隊與第209師合并,成為華北軍區獨立步兵第207師。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黃光霞少将(山西軍區副司令員)、張希才少将(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會委員)。

我軍曆史上第二第210師于1949年4月組建,華北軍區下令将延東軍區機關及其直屬部隊編入華北軍區獨立步兵第210師機關和直屬部隊, 與唐山市警察第1團和第14師獨立第14團一起編成628個團,秦皇島警察團和12區獨立2個團為629個團,唐山警察2個團和14區獨立13團為630個團,彭守生總長和政委會委員何蘭迪。1949年8月,獨立步兵第210師編入第20團第67軍,并改為步兵第201師。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彭守生少将(山西軍區副司令員)、何蘭迪(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

步兵第211師 - 1949年7月,河生橋和金口起義第19團第19軍第309師,第128軍第312師,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1軍第211師。1950年9月,并入皇崗軍區和第211師。1951年12月,第211師被撤銷,第631團隸屬于皇崗軍師,第632團隸屬于濮陽軍師。

該師部分主要官員:屠建堂(起義總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常委)、冷玉光(中共湖北省黨校第一副校長)。

步兵第212師 - 1949年7月,國民黨軍第19團第313和第314師張偉與河生橋和金口起義一起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1軍第212師。1950年9月,并入大業軍師和212師。1951年12月,第212師被撤銷,該團隸屬于大冶軍師。1952年6月,大冶軍師被撤銷,634個團被配置設定到孝感陸軍師,第635團被改編為海軍西部營快艇旅和基地機構。1952年10月,634個團加入中國民間志願軍。

該師的部分主要官員:鮑偉(起義總長,湖北省參贊辦公室參贊),楊進(空軍航空工程部副部長)。

步兵第213師 - 1961年2月,沈陽軍區在陸軍第64軍第190師第570團,師輪換隊,師通信營和吉林省軍區3個獨立連的基礎上組建了長白山師。1964年12月改編為吉林軍區獨立師。1966年7月21日,改稱吉林軍區獨立第1師。1976年2月,改稱吉林軍區獨立師。1980年12月改編為沈陽軍區第10師。1981年12月,他改組為第68軍,1985年改組為第16軍,1992年被廢除。

步兵第214師 - 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1團第1集團軍第1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2軍第214師。該師前身為國民黨軍第100軍第197師第1團,1949年8月在湖南省長沙叛軍。1951年11月,第52軍被裁撤,第214師由第21軍直接管轄。1952年3月,第21兵師改編為中南軍區靖江副洪工兵司令部,第214師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工兵第9師取代。進軍北韓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争,戰時被配置設定到鐵路兵團,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鐵路兵第9師。回國後,部隊先後參加了黑龍江塘園營、寶欄線、大連"543"專線、嫩林線、遼西線、沙通線、通浩線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1984年1月1日被配置設定到鐵道部,改為鐵道部第十九工程局,現稱中鐵十九局集團有限公司。

該師部分主官:曾靜(起義總司令,武漢市政府參贊)、藍廷輝少将(鐵路副司令員)。

步兵第215師 -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軍第1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2軍第215師。該師前身為國民黨軍第71軍第232師,1949年8月在湖南省長沙叛軍。國民黨軍第232師是楊虎城将軍的第17路軍的延續。1937年3月,第17路軍直屬獨立旅、特勤局等部門并入國民革命軍第38軍第177師。1938年6月,第177師團擴編為第31軍(原名第17路軍,後改為第4集團軍)第96軍。1945年6月96日,陸軍被廢除,第177師被移交給第38軍。同月,第531團和第4集團軍部特勤營,連同孫維茹總司令,調到戰區第6區,擔任戰區首長部的警衛團,後任武漢警衛隊。1948年7月,第232師在長沙團的基礎上成立,作為長沙省的直屬機關,其中694個是原BaseGan團。1949年6月232日,第232師編入第1團第71軍。同年8月,他參加了長沙和平起義。抗日戰争期間,該師的前輩參加了艱苦的中珠山戰役、邵(楊)廣(吳)之戰、鄧氏之戰(印章)和水戰,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51年1月215日,該師進入廣西土匪。11月,第52軍被裁撤,第215師由第21軍直接管轄。1952年4月,原第21團改組為中南軍區靖江副洪工程司令部,第215師由第21團組建,由第48師改制。原第215師的三個團合并為第643團和第644團,第145師434團被改編為215個師和645個團。10月,第21團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5軍,第215師隸屬于第55軍。1953年3月,師炮兵團成立,7月更名為炮兵544團(1969年更名為師炮兵團)。1968年12月,他被調到江西執行"三兩軍"任務。1969年10月,它被配置設定到福州軍區,由江西軍區上司。12月,它更名為陸軍第89師。1975年4月,它被配置設定到陸軍第29軍。1976年2月,改編為第87師。随後的發展使步兵的第87師短暫發展。

該師部分主官:張鏡柏(起義總長,陝西省政協委員)、蔣登軒少将(南京軍區空軍政委)、李振軍(民警委)、周德利(南京軍區參謀長)、王永甯(成都軍區副政治委員會)。

步兵第216師 -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團第1軍第3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2軍第216師。該師前身為國民黨軍第1團,國民黨軍第307師陳明仁,1949年8月在湖南省長沙起義。它于1950年9月被廢除,其人員被添加到第214和215師。

該師部分主要官員:張成文(起義總司長,湖南省政協副秘書長),曹伯生(防化部副參謀長,吉林化工公司黨委書記)。

步兵第217師 -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團第2集團軍直屬部隊和第4、5師合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3軍第217師。其前身是1949年8月在湖南省長沙市的國民黨軍第1團、第14軍第63師陳明仁第1團、憲兵第2營第10團、長沙警察警衛旅、湖南省政府警衛旅、保安指揮旅等部門。1951年1月,他進入廣西土匪。1951年11月,第53軍被裁撤,第217師由第21軍直接管轄。1952年3月,原第21兵團改編為中南軍區靖江副洪工程司令部,第217師改編為水資源工程第3師。1953年7月,該師改為公路工程第1師,由中央交通部組建。

該司主要官員有:姜賀軒(起義總司令,湖南省政協委員)、段惠良(安徽省民委主任)。

步兵第218師 - 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國民黨)第1軍第3和第9師被聯合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3軍第218師,由第652、第653、654團管轄,師長賀元軒和政治委員肖德明。該師前身為陳明仁保安部第1、3師,陳明仁是一支國民黨軍隊,于1949年8月在湖南省長沙起義。1950年9月,該師被裁撤,第217和第219師得到補充。

該師部分主要軍官:何元軒(起義總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委員),肖德明少将(湖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會委員)。步兵第219師 - 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1軍第8師和第9師聯合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3軍第219師,由第655、第656和第657團管轄, 與師長周獨倩和政委王恨。該師前身為國民黨軍陳明仁湖南省保安司令部第2師(第4、第6團)、第4師第12團和第3師,1949年8月在湖南省長沙叛軍。1951年1月,他進入廣西土匪。1951年9月,第53軍被裁撤,第219師由第21軍直接管轄。1952年4月,它與第49軍第145師一起組建為第219師,原第145師師改為第219師,原第219師部隊分為655個團,第145師433,第435團被第656和第657團取代,由新的第21團組成, 由第48軍區改編。1952年11月,第21團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5軍,第219師由第55軍組建。1953年3月,師炮兵團成立,7月更名為炮兵第545團。1970年1月,改編為第55軍第164師,隸屬第490、第491、第492團炮兵團管轄。随後的發展使步兵的第145師短暫發展。

該師部分主要官員:周獨倩(起義總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武漢市委委員),王恨(北京航空學院黨委書記)。

步兵第220師 - 1967年2月,廣州軍區邊防師改為陸軍第220師,并傳回第55軍。該師的前身和未來的發展使步兵第125師短暫地跟随。

步兵師 221-249 - 該師的平底鍋從未被使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