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生命的守護者,是健康的守門人。他們,保佑生命,拯救死傷者,樂于奉獻,他們用雙手架起生命與健康之間的橋梁,他們用一雙非凡的雙手,實踐醫生的第一心和使命,他們是漢中市第二人民醫院的所有醫生。
值此中國醫師第四個紀念日之際,走進漢中市第二人民醫院,感受平凡的不平凡工作,感受"最美"的光華身上。
急診醫師周伯謙:抗疫防控線先鋒
8月18日清晨,急診醫師周伯謙忙起來,熟練地穿上防護服,走進核酸檢測室,到醫院做核酸檢測群衆做核酸檢測。

除了核酸檢測,從今年年初到現在,周伯謙還負責疫苗的預篩選分診。
"入庫系統一開始,需要掃陝西居民電子健康碼,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有些老人用老人機,有些人不會填寫資訊,我們掃身份證,這樣可以提高接種疫苗的速度。"周伯謙說。
6月和7月,疫苗接種迎來高峰期,周伯謙早早上崗,按流程快速進入系統,減少了群衆的等待時間,也有助于維持現場秩序。而這忙碌了好幾個小時,連一個早上的水都喝不起。在一天中,接種了400-500次疫苗。
"有些人從淩晨開始在醫院門口等待疫苗,我們看起來非常痛苦,是以我們正在盡一切努力提高效率并減少等待時間。
當醫院接到12-15歲兒童接種疫苗的任務時,周伯謙沖了上前去,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沒有身份證,進入資訊時必須對戶口進行核對。他主動加入報名台,一個接一個地仔細記錄......
疫情防控不放松,周伯謙将繼續在疫情防控線上奮戰。
胡紹文外科醫生:以患者利益最大化為工作起點
走進外科醫生的辦公室,醫生胡紹文正在與同僚一起處理最近的幾例病例......
他想做内科,因為醫院需要,他從事外科手術,這是13年。
今年短短幾個月就收到了三面旗幟,感謝信多了。
前段時間,科室從甘肅省接獲了一名21歲的膿腫患者,由于病情複雜,轉診到多家醫院未進行手術。胡醫生精心準備了病人的手術,手術後要每天換藥幾次。家人病得很重,家人照顧不便,在生活中胡醫生也給予了幫助,家人非常感激。
病人家屬感謝病人家屬,多次通過微信給胡醫生紅包,由胡醫生一個接一個地回來,病人家屬直接把紅包放進胡醫生的辦公室抽屜裡,胡醫生把這筆錢作為病人的醫療費用送到醫院。
7月,胡醫生采訪了一名80多歲的病人,他被一頭牛拖了100多米,四肢皮膚有軟組織,關節有部分缺陷。入院時一直出現感染性休克體征,胡醫生為老人研制了分階段手術,以矯正感染、休克、營養狀況,為患者進行關節骨顯微手術,轉移皮瓣修複傷口表面,手術成功。老人恢複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出院一周後就來帶金琪了。
"我擔心他救不了,手術後效果很理想。我們不僅救了他的命,還得恢複他的肢體功能,他一個人住,否則他怎麼活下去?"胡紹文說。
"近仙不可能當醫生,德國人不親近佛陀不能當醫生,"胡少文說:"要當醫生,就要把病人最大的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
肝病學家田雲龍:視患者為友
走進肝病領域,醫生田雲龍正在與一位患者交談,仔細了解他的用藥情況、生活狀況。
今年6月,科室收治了一名老年患者,入院後被診斷為上消化道出血、食道靜脈曲張。
針對這種情況,田雲龍用他非常擅長的擴張、生長抑制劑來降低瓣膜脈壓來止血、抑酸、食管靜脈曲張結紮手術。
手術非常成功,經過手術和精心護理,10天後,患者的病情穩定。
自2010年進入醫院肝科以來,田雲龍從醫學上的心态發生了很大變化。
"起初,我覺得隻要我保持我的護理水準,我就可以繼續減輕患者的痛苦,現在我把患者當作朋友,把患者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原因是來我司看病,大多是慢性肝病,雖然這種疾病短期内不會危及生命,但給病人的心理負擔很重。"田雲龍說。
陳紅梅督察:士兵随時随地待命
"回來吧,有緊急情況需要緊急報告!"
淩晨一通電話,體檢醫生陳紅梅從家裡趕回醫院,義憤不平地投入工作,因為有一群人有發燒症狀,急需核酸檢測報告。
自新王冠爆發以來,她一直在為考驗前線而戰。
雖然今年整體疫情穩定,但前段時間國内局部疫情反彈,漢中隔離酒店、社群抽樣、醫院門診、機關或個人主動做核酸檢測加起來,上千次,工作量也很大。
為了減少等待時間,盡快拿出核酸檢測報告,陳紅梅和同僚們加班加點,直到當天的所有樣本都吃完。
穿着厚厚的防護服,剛進實驗室就汗流浃背,即使開空調,室内溫度也隻有26-28度。
最快1個多小時出結果,通常4小時出來結果,陳紅梅随時随地待命,随時準确進入這場無煙大戰。
"披頭士戴月,隻因心中的祝福",漢中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生們,用死亡抓住時間,在最需要的生命之地,盡最大努力與死亡抗争,用鮮血執着捍衛醫生的榮耀,用極大的愛心和責任書寫醫生去承擔, 向全科醫生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