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是健康的守门人。他们,保佑生命,拯救死伤者,乐于奉献,他们用双手架起生命与健康之间的桥梁,他们用一双非凡的双手,实践医生的第一心和使命,他们是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所有医生。
值此中国医师第四个纪念日之际,走进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感受平凡的不平凡工作,感受"最美"的光华身上。
急诊医师周伯谦:抗疫防控线先锋
8月18日清晨,急诊医师周伯谦忙起来,熟练地穿上防护服,走进核酸检测室,到医院做核酸检测群众做核酸检测。

除了核酸检测,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周伯谦还负责疫苗的预筛选分诊。
"入库系统一开始,需要扫陕西居民电子健康码,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有些老人用老人机,有些人不会填写信息,我们扫身份证,这样可以提高接种疫苗的速度。"周伯谦说。
6月和7月,疫苗接种迎来高峰期,周伯谦早早上岗,按流程快速进入系统,减少了群众的等待时间,也有助于维持现场秩序。而这忙碌了好几个小时,连一个早上的水都喝不起。在一天中,接种了400-500次疫苗。
"有些人从凌晨开始在医院门口等待疫苗,我们看起来非常痛苦,所以我们正在尽一切努力提高效率并减少等待时间。
当医院接到12-15岁儿童接种疫苗的任务时,周伯谦冲了上前去,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身份证,进入信息时必须对户口进行核对。他主动加入报名台,一个接一个地仔细记录......
疫情防控不放松,周伯谦将继续在疫情防控线上奋战。
胡绍文外科医生:以患者利益最大化为工作起点
走进外科医生的办公室,医生胡绍文正在与同事一起处理最近的几例病例......
他想做内科,因为医院需要,他从事外科手术,这是13年。
今年短短几个月就收到了三面旗帜,感谢信多了。
前段时间,科室从甘肃省接获了一名21岁的脓肿患者,由于病情复杂,转诊到多家医院未进行手术。胡医生精心准备了病人的手术,手术后要每天换药几次。家人病得很重,家人照顾不便,在生活中胡医生也给予了帮助,家人非常感激。
病人家属感谢病人家属,多次通过微信给胡医生红包,由胡医生一个接一个地回来,病人家属直接把红包放进胡医生的办公室抽屉里,胡医生把这笔钱作为病人的医疗费用送到医院。
7月,胡医生采访了一名80多岁的病人,他被一头牛拖了100多米,四肢皮肤有软组织,关节有部分缺陷。入院时一直出现感染性休克体征,胡医生为老人研制了分阶段手术,以矫正感染、休克、营养状况,为患者进行关节骨显微手术,转移皮瓣修复伤口表面,手术成功。老人恢复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出院一周后就来带金琪了。
"我担心他救不了,手术后效果很理想。我们不仅救了他的命,还得恢复他的肢体功能,他一个人住,否则他怎么活下去?"胡绍文说。
"近仙不可能当医生,德国人不亲近佛陀不能当医生,"胡少文说:"要当医生,就要把病人最大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肝病学家田云龙:视患者为友
走进肝病领域,医生田云龙正在与一位患者交谈,仔细了解他的用药情况、生活状况。
今年6月,科室收治了一名老年患者,入院后被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食道静脉曲张。
针对这种情况,田云龙用他非常擅长的扩张、生长抑制剂来降低瓣膜脉压来止血、抑酸、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手术。
手术非常成功,经过手术和精心护理,10天后,患者的病情稳定。
自2010年进入医院肝科以来,田云龙从医学上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起初,我觉得只要我保持我的护理水平,我就可以继续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在我把患者当作朋友,把患者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原因是来我司看病,大多是慢性肝病,虽然这种疾病短期内不会危及生命,但给病人的心理负担很重。"田云龙说。
陈红梅督察:士兵随时随地待命
"回来吧,有紧急情况需要紧急报告!"
凌晨一通电话,体检医生陈红梅从家里赶回医院,义愤不平地投入工作,因为有一群人有发烧症状,急需核酸检测报告。
自新王冠爆发以来,她一直在为考验前线而战。
虽然今年整体疫情稳定,但前段时间国内局部疫情反弹,汉中隔离酒店、社区抽样、医院门诊、单位或个人主动做核酸检测加起来,上千次,工作量也很大。
为了减少等待时间,尽快拿出核酸检测报告,陈红梅和同事们加班加点,直到当天的所有样本都吃完。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刚进实验室就汗流浃背,即使开空调,室内温度也只有26-28度。
最快1个多小时出结果,通常4小时出来结果,陈红梅随时随地待命,随时准确进入这场无烟大战。
"披头士戴月,只因心中的祝福",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们,用死亡抓住时间,在最需要的生命之地,尽最大努力与死亡抗争,用鲜血执着捍卫医生的荣耀,用极大的爱心和责任书写医生去承担, 向全科医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