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12月26日,考生走進新疆醫科大學醫學路新校區考點。新華社
12月27日17時許,在完成最後一次職業考試後,考生劉偉走出考場,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審查了整整一年,直到審查後期的狀态,"被疫情打亂了審查計劃,經曆了崩潰和心理重建,最後堅持了下來。
同日,2021年全國碩士招生考試基本落下帷幕;申請考試人數為377萬人,創曆史新高;1例新型冠肺炎感染患者在遼甯省大連新冠肺炎中心集中治療中心順利接受檢查。
考試和研究當天發生的這些消息觸動了人們的心,但面對"考研熱",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呢?
考試就像"第二次聯考"
又是一年的考研,張偉回憶起參加考試時的心情。去年,她從山東省的一所大學考入了華閩大學。
這一年,張偉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聽到母校的評價:備考形容為"近乎瘋狂":第一天開始備考,每天泡在自習室、走廊、校園裡随處可見學生的認可,即使寒冷不懶惰。
而張偉的經曆與此完全不符:臨近暑假開始複習,考場前一個月猶豫不決,甚至不想複習,但最終還是帶着第二個專業成績"成功上岸"。張笑着說,"可惜"他們沒有"學過神學院"的學生應該有的特點。
一段學生努力拼搏的視訊曾經占據了熱門搜尋清單的主導地位。網友留言分為兩派,一部分網友對"試驗研究基地""試驗研究神學院"進行諷刺。另一方面,"盲目審查檢查和研究"和"拒絕标簽"的反應是針鋒相對的。
"我們與其他普通學校沒有什麼不同。通常正常的班級,課後活動豐富。在研究和求職選擇方面也存在猶豫不決。在那個年齡工作有什麼問題?"這幾天,張偉看到幾篇《學神學派》的新聞報道,"一看就知道是捏造的",她指着報道中的圖檔告訴記者,"這看的不是我們學校的教室。
人們習慣于把"學習神學院"作為典型的應試教育,存在着或隐藏或明顯的偏見,比如高分低能量、簡單粗糙、快捷快捷的收益等。
與考試和研究領域的一些高校相比,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記者調查發現,"考試研修院"不再是一所學校的評價,在普通院校中排名靠前,考研率高,學生勤奮準備,具有相似特色的大學越來越普遍。
軟科學《2019年大學畢業生繼續教育率排名》,為中國1200多所大學水準高校排名,榜單顯示大學畢業生總數排名前200位的學校。山東科技大學、沈陽農業大學、濱州學院、上海理工大學等高校均入選。換句話說,"研究神學院"将随着考試和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而變得更加普遍。
提高學校水準是考試和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考研存在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競争日趨激烈。
近五年來,國家審查和研究的申請人數迅速增長。2017年招生人數首次突破200萬大關,達到201萬人。2021年入學的研究所學生人數達到377萬,五年内申請人數幾乎翻了一番。
中國教育線上通過2021年考試和研究動機調查分析,半數以上的考生提高了自己的知識水準和能力,以及應對就業壓力,提高了就業競争力;
内在原因在檢查和研究中占主導地位,決定了個體的選擇。
面對"雙一等"高校通過推薦免責方式接收大量"雙一等"大學生的現實,普通大學生想通過考試和研究進一步深造、改變命運,已成為必備選擇之一。河南師範大學教授李慶東說,對他們來說,考試就像是"第二次聯考",但考試的不及格率卻高于聯考。
學習并不容易,測試名校的研究所學生就更難了。
"作為教育體系最廣泛的篩選和淘汰,聯考對學生的轉移效應被很多高校認為是最有參考價值的。清華大學副教授羅岩說,體制頂層的院校不願意向低級院校開放研究所學生名額,而低級院校則樂于看到自己的學生為頂尖的研究所學生學習,提高學術聲譽和地位。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考試和研究可以客觀地延緩一些應屆畢業生的入職時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就業的壓力。
高等教育要重視學生的職業發展
東北師範大學博士生盧震是考試和研究的"受益者",她從普通學院進入"雙班"大學,進入了較好的發展平台,三年後成功獲得博士生。"研究不僅是學習知識的過程,更有助于塑造我的自信和意志力。
一般來說,高校支援和鼓勵學生學習。随着時間的推移,學院和大學本身也受到了影響。
"從人才培養目标定位和畢業生就業的角度來看,大學教育有就業導向、晉升導向和混合定位三種。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王定明給出了這樣的判斷:随着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院校正在向高等教育方向發展,大學教學更加通識教育,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的比例會更大。
在羅岩看來,與關注和對外社會相比,高校更關注的是其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競争和地位。羅岩表示,高等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最終出口,應該關注學生的職業發展,幫助他們完成社會身份的轉變。
2020年7月,全國研究所學生教育大會提出要穩定碩士學位的規模,擴大博士學位的規模,未來高層次的科研人員将以博士教育為主,碩士培養将以應用人才為主,即專業碩士學位。
一段時間以來,"學習熱"将持續下去。對于近400萬人的群體選擇,個人意願和就業市場将發生變化。"這意味着受教育者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緩慢和暫時失業的畢業生人數相應增加,對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指導需要優化。王廷明建議道。
(本文部分受訪者使用筆名)
(記者 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