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 - 1939年是納粹德國的打擊
有句老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從古至今,一切偉大的人類行為都離不開經濟的背後。如果說德國在一戰前與英國和法國的關系很糟糕,因為它搶走了世界市場,那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的一系列行動更多地是由内部經濟問題驅動的。也是希特勒在取得了經濟奇迹,并通過一系列外交冒險使德國再次站在世界強國的森林中,他選擇繼續冒險在1939年将世界拉入深淵。
第1章 罪的起源——為什麼大蕭條對德國的打擊如此之大
沒有一個學過經濟學或金融學的人對1929年是陌生的。1929年美國股市崩潰的後果是如此普遍,以至于今天他不經意地拿起一本教科書,上面寫着"1929-1933年的大蕭條導緻了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但是,為什麼隻有德國,世界上唯一的國家,在這場全球大屠殺中走出納粹黨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意志帝國的恥辱性失敗而告終,其繼任者魏瑪德國作為"凡爾賽契約"的産物,存在的法律理性自然薄弱(失敗産品,敵人支援等),為了壓制内部權利,軍隊和人民的怨恨,它必須将經濟放在一起, 人們有錢,以免暴動。同樣,盟軍也知道這種方式,除了法國這25歲的想法,今天就把薩爾放進去,明天就把魯爾帶進過去,美國和英國在支援魏瑪政府方面真的不遺餘力,因為他們看到德國那些補償,用德國自己的實力還清了不知道什麼時候(1320億金馬克補償——330億美元)。如果你不讓這隻母雞變胖,就不要試圖拿走他下蛋。
為了改善經濟發展,1924年9月1日,協約國與德國簽署了一項協定,稱為"道斯計劃"(後來更新為"揚格計劃"),其中盟軍首先借出8億金馬克以幫助穩定德意志帝國銀行的價值,以及一攬子增加的補償計劃(畢竟, 你拿出這麼多錢是不現實的)幫助德國發行政府債券來為經濟的穩定提供資金。為了更好地幫助德國重振經濟(當然不是純粹的,但最終目的是養肥雞和下蛋),美國于1925年開始向德國的銀行體系注入資本,主要以貸款的形式,從192年到1929年之間,美國向德國累計提供了61.2億馬克的貸款, 或占其對歐洲總貸款的34%(不包括在長期貸款,其他短期貸款,貨币互換等中)。但說實話,美國這一時期的外國貸款,回報率遠高于國内,所謂無産的早,把6.47%的收益率不賺錢,扼殺國内賺取4.84%的利率,資金沒有那麼傻(美聯儲,1934年報告)。
第五欄明确指出,美國借給德國的資金占其在歐洲投資的大部分。
到1929年初,26.9%的德國公共債券由外國投資者持有,即外債占德國國民收入的5.2%,其中55.2%是美元債券,11.5%是英鎊債券。可以說,美國人支撐了德國一半的外國融資。美元的湧入使德國經濟迅速擺脫了戰後的混亂,到1928年,德國的出口已經超過了1913年的戰前峰值,熱錢的流入不僅使資本市場變得火熱,而且資本家開始擴大資本支出,通過各種形式的債權融資生産更多的商品出售給國際市場。但一景繁榮的局面掩蓋不了魏瑪德國經濟過于依賴外商投資和外貿,自身内需不足的事實,但為了在短時間内使人民群衆打壓軍隊,魏瑪德國政府選擇了這種最快、最省力的方式。當然,當時沒有人想到崩潰來得這麼快,在1929年10月。
魏瑪德國熱潮期間德國女性的着裝比最近幾天更時尚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一個曆史記憶的日子,華爾街第一次看到了它所謂的"飛下三千英尺"(稍後看到更多,難怪),道瓊斯指數下跌了11%。在随後的"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中,為期兩天的市場暴跌了23%,宣布自1928年以來的華爾街牛市在短短幾天内被完全消滅。随之而來的是流動性的普遍短缺,簡而言之,資金短缺(出售股票,擠壓銀行,持有現金)。當然,一個簡單的資本市場問題可能是好的,但一旦它與貿易挂鈎,它就會變得嚴重。這裡還有幾句話,這樣你才能更好地了解大蕭條的過程。
10月24日,《匹茲堡新聞》報道道瓊斯指數暴跌
當時,國際市場的核心仍然是金本位制,貨币以黃金為基礎(這意味着你可以把錢帶到銀行買黃金)。1928年的股市繁榮吸收了太多的流動性,如果錢留在股市,問題就不大了,但是當泡沫破裂,大家都認為錢和黃金是最好的選擇時,第一反應就是阻止黃金的外流。與此同時,共和黨人一直在推動的斯穆特 - 霍利關稅法的通過是為了保護國内工業和就業,但實際上引發了意想不到的惡性連鎖反應。
在《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出台後,美國的關稅水準大幅提高
拉美國家率先看到農産品不能順利向美國出口,進而冒着經濟崩潰和黃金外流的風險,立即放棄了金本位制。然後,由于無法突破美國市場并面臨德國 - 奧地利關稅同盟的擠壓,法國對奧地利的貸款導緻奧地利和匈牙利前最大的商業銀行Credit-Ansttalt破産。
1931 年 5 月 11 日,奧地利安斯塔特信貸銀行宣布破産
安斯塔特信貸銀行(Anstadt Credit Bank)的倒閉開啟了歐洲金融體系崩潰的鍊條,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國等小國在短時間内從國際資本中抽走了流動性。然後,危機蔓延到德國,僅在1931年6月中旬的一周内,德國就損失了14億個黃金馬克。在金本位制下,貨币就是黃金,在危機時期,儲存黃金是每個人的本能選擇,是以,随着歐洲國家開始增加黃金儲備,以防萬一發生意外,國際上自由流動的資金數量開始下降,市場的流動性迅速枯竭。到1931年7月,英國失控,面臨1.4億英鎊的政府赤字,而現有的金本位制束縛了英國調整财政的能力,是以它果斷地宣布退出金本位制,随後世界25個國家退出。1933 年 6 月 5 日,美國一手宣布脫離美元和黃金。
1933 年 4 月 5 日的美國總統令要求所有人向美聯儲移交金币、金條和其他金币
所有這些都将對魏瑪德國造成災難性打擊,因為魏瑪德國過于依賴外國投資和外貿。特别是當70.6%的德國政府債券依賴美國貸款時,德國人發現,随着該國金融市場流動性的枯竭,德國不僅對整個經濟存在問題,而且對政府也存在問題。即使在道斯項目的幫助下,德國成功地確定了59年的支付周期,并将年度支付額減少了近三分之二,但這仍然遠遠沒有解渴。是以,在國際投資者(主要是美國)放貸---德國的外債提前償還---債務人破産---流動性問題全國各地的循環中---經濟崩潰,高失業率,魏瑪德國迎來了自己的世界末日。
德國的工業産出在三年内下降了40%,失業率上升到35%,610萬人失業。但請注意,絕大多數崩潰實際上發生在31-32年,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當時全球金本位制大規模瓦解。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魏瑪政府所謂的"黃金十年"走到了盡頭。當時,德國,仰望着,哀悼着,人們不談生活,1932年的實際工資指數比1928年的峰值下降了70%,1930年,柏林的盜竊案增加了24%。
經濟危機往往伴随着政治危機,1930年上台的首相是海因裡希。自從布魯寧在1930年7月提出一項法案(提高稅收以幫助窮人)以來,他沒有在國會通過有效的回應法案,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後來,議員們根本沒有來參加會議,來了,除了争吵之外什麼也沒做,是以在1930年議會舉行了94次會議,到1932年舉行了13次會議,平均每月一次與負責人見面。這應該太難了,海因裡希。布魯甯和1932年5月被趕下台。政治局勢灰蒙蒙的,群眾的不滿情緒沸騰,極左和極右勢力正在趁機吸收選票,一團糟,一個小而晦澀的政黨逐漸出現,1932年7月大選,天上一片湧動,在兩年内完成了戲劇性的轉變:納粹黨的崛起。
正是由于共産黨在1932年大選中的受歡迎程度,随後的"議會縱火案"才開始發揮作用。
第2章 沙赫特的"新計劃"——雄心勃勃的凱恩斯主義實踐
直到今天,許多人仍然喜歡納粹黨從1933年到193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經濟政策。他們隻是重複表面上的資料,失業率下降到接近零(德國39年内失業人數為30萬,33年内超過500萬人),國民生產毛額每年增長9%,等等。但希特勒和他的幕僚,在33到39年之間,一直在玩一個不可持續的把戲,使希特勒的政治生涯在他職業生涯的前半段輝煌,并最終将他推入火坑。
每個人眼中元首最幸福的時光
為友善起見,請簡要介紹一下凱恩斯主義。這是一所經濟學學校,倡導通過增加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擴張性經濟政策。即擴大政府支出,實施赤字财政,刺激經濟,保持繁榮(來自百度百科全書)。簡單地說,政府花錢創造需求,創造就業機會,主導經濟發展方向。這聽起來不像是計劃經濟嗎?事實上,凱恩斯主義左翼是計劃經濟,右翼是自由市場經濟。亞當·斯密想要自由市場的"看不見的手"來引導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但大蕭條的發生證明,"看不見的手"不僅帶領人們前進,還可能打你一記耳光。為了控制這隻從無序到秩序的"看不見的手",政府幹預是必要的,凱恩斯提出,政府幹預是必要的,政府的錢也是花掉的,當沒有需求創造需求時,當需求偏離時引導需求。是以,凱恩斯主義的核心是"創造需求"。
《紐約時報》經濟學大師梅納德·凱恩斯(Maynard Keynes)引領了一個時代經濟理論的變革。
我們大家都熟悉一般政府創造的需求:道路建設、橋梁建設和其他主要基礎設施;你會發現很難建立細分,特别是與消費品相當的小規模政府,因為政府主導的先天意味着很難微調,是以它通常專注于大規模投資。
納粹德國凱恩斯Iane項目的首席設計師名為Yarma。沙赫特,請記住這個人,因為他是第一個成功将凱恩斯的思想付諸實踐的人(如果我們不是蘇聯的話),可以說,沒有他,就不會有希特勒後來所說的"經濟奇迹",甚至羅斯福的新政投資戰略也提到了他最初的計劃, 新計劃。
納粹德國經濟架構的創始人 - 亞爾馬。沙赫特,經濟學中的"幽靈"。
新計劃的核心是幾件事:穩定市場信心;創造新的需求;并減少失業。
1933年3月,希特勒掌權,沙赫特被提名為中央銀行行長,他立即提議禁止貿易協會并當機勞工工資。現在,這兩個舉動似乎都是投票自殺,但在當時,商界認為它們是好的,因為大蕭條的動蕩讓人們懷念商業環境的穩定,畢竟動蕩,工作已經消失了,并談論了什麼晉升和加薪。沙赫特巧妙地利用了人們的穩定,以他們未來的一系列政策"組合拳頭"創造了一個穩定的平台。
沙赫特新政的第二個訣竅是創造就業機會。納粹在大蕭條時期掌權,選民選擇希特勒作為面包和工作,是以無論納粹在随後的幾年裡多麼邪惡,我們都必須承認,在幫派上台後的最初幾年裡,他們真的一心想兌現他們的競選承諾。為了創造就業機會和減少失業率,沙赫特一直是全面擴大政府投資的強大力量。1934 年 8 月,希特勒任命他為經濟部長後,他提出了"萊因哈特行動計劃",這是一項由政府主導的投資,在未來三年内投資超過 10 億馬克,通過工廠翻新和城市改造提供直接就業機會,并重振房地産市場。然後,作為萊茵哈特行動的一部分,沙赫特擴大并加快了已經小規模建設的帝國高速公路的計劃,初始投資為6億馬克,總規劃為7,000公裡的高速公路(後來與奧地利和蘇台德合并,擴大到12,000公裡)。
元首本人倒在地上
從慕尼黑到薩爾茨堡的帝國高速公路看起來相當于我們今天的省級水準
沙赫特令人眼花缭亂的拳頭組合對德國慘淡的就業市場産生了旋風般的影響。例如,1936年,帝國高速公路計劃有13萬人直接在高速建築工地上,27萬人間接從事道路維修(如混凝土攪拌,石材運輸等),到1938年,直接修路的人數已增長到22萬人,超過50萬人從事各種支援工作。1935年,沙赫特的新政成功地吸收了200萬個就業崗位,到1936年,又創造了290萬個就業崗位,到1937年,該國的失業人數下降到912,300人,三年内下降了85%。下圖摘自《德國第三帝國經濟年鑒》,顯示從33年到38年間,納粹政府在交通運輸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總額達142億馬克,其中47%用于道路建設,是魏瑪德國過去10年投資的5.5倍。
高速公路是高速動力,正如你所看到的,到1938年,已經占據了大部分的運輸投資。
随着"帝國高速公路"計劃的成功實施,沙赫特推動了一系列中央政府主導的投資,從大型制造業到房地産再到大型交通。從下表可以看出,從1933年到1938年,納粹德國的固定資産投資增長了近300%,其中大型制造業增長了610%(包括軍事),市政投資增長了470%,房地産投資增長了131%,運輸投資增長了190%。但令人高興的是,農業投資增長不到100%,這與農業部門無法迅速吸收就業有很大關系。
一張非常好的表格顯示了德國從32年到38年在各個領域投入了多少,以十億英制馬克為機關
在中央主導的投資刺激下,德國經濟迅速從低谷中複蘇,失業率大幅下降,人們的衣食得到保證,沙赫特的做法看起來像是靈丹妙藥,納粹的支援率一再創下新高(當然,元首在1933-1934年的一系列行動已經消滅了競争對手)。
第3章 破天之女婿——"修補匠"沙赫特
書号很好看,但精通經濟學的沙赫特很清楚他的"新計劃"的問題,納粹德國自己有限的市場和人口,這導緻了"凱恩斯主義"在使用上固有的不足,并産生了一系列問題,最明顯的是通貨膨脹和貿易逆差。通貨膨脹主要是由于貨币最終以工資的形式進入資本家的口袋并進入勞工的口袋。随着失業人數的下降,就業缺口将顯現,被動地推高工資。随着越來越多的錢進入每個人的錢包,消費者需求自然會上升,價格會在整個社會中上漲。德國在1923年經曆了"大通貨膨脹",當時超級通貨膨脹使所有德國人都處于其背後,通貨膨脹增加了德國貨币的壓力,要麼放手(這是不可能的)要麼提高利率,這反過來又提高了社會融資的總體成本,不利于經濟複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沙赫特先生采取了一種非常讨人喜歡的方法:一種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工資當機,現在看來這似乎很有道理,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工資增長的壓力,另一種是使用國家勞工團(Reichsarbeitsdienst-RAD)。
RAD 徽章,由小麥穗和鏟子組成
RAD成立于1935年6月,以軍事化管理為核心,以基礎設施為目的,最初隻吸收18-25歲的年輕人,每月支付非常低的工資(即幾十馬克,直接回家),但最低工作壽命為六個月(你可以留在裡面)。該組織一般承接各種政府項目、市政設施,如擁有36年曆史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奴役的存在相當于在負擔最小(不老或不小)時為年輕人找到一些事情做。年輕人不需要高工資,他們精力充沛,頭腦簡單,他們有點激動愛國熱情,有很多回應者。到1935年底,SLR已經雇傭了20萬人,到38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近40萬人。沙赫特用這種方法解決了工資成本問題,同時為納粹固定資産投資提供了足夠的勞動力。
在納粹德國的早期,有不亞于RAD,他們的制服與沖鋒隊員非常相似,他們的"武器"是鐵鍬
沙赫特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貿易逆差。大規模的投資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從最基本的水泥砂岩,到礦石,再到谷物,德國自身的大規模原材料無法提供足夠的原材料,是以隻能進口。但進口需要外彙,需要通過出口或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或購買德國政府債券來節省一點外彙,但對德國井噴的需求是一杯水。其直接後果是持續的貿易逆差,這反過來又會導緻當地貨币貶值,進而影響外國對德國的信心。是以,沙赫特犧牲了另一個技巧:貿易控制。
沙赫特為德國貿易部門制定了三條規則:
1)與核心投資(軍備、基礎設施等)無關的進口将不予準許;
2)鼓勵外彙流入,增加外債發行,設定債務利息支付上限,擴大外商投資品種範圍等。
3)完善目标國家的清算制度,減少外彙使用。
特别是,沙赫特将私營部門的自由市場貿易體系變成了由納粹政府多個部門審查的貿易審查體系,如果你想與德國做生意,你必須首先證明你銷售的商品是德國最稀缺的。根據美國曆史學家大衛·海沃德(David Hayward)的說法,沙赫特的方法是......盡量延長外債還款期限,當機對外提現管道,嚴格控制進口和旅行等一系列外彙消費行為。從1934年9月1日開始,德國開始了全面的進口配給制度,任何進口都必須等待相同數量的外彙存入中央銀行才能發生(這意味着實際市場之間的清算是無效的)。更嚴格的措施仍然存在,德國随後要求任何國家貿易的進口必須等于出口,這意味着如果德國今年向美國出口1億馬克的商品,那麼今年隻能從美國購買1億馬克的商品,而這種需求要等到明年。
由于嚴格的進口制度,德國的國際貿易變得如此有目的性,以至于任何不符合德國貿易需求的國家都被排除在貿易目标清單之外。此前,德國與西歐和美國的貿易主要是多元化的,在納粹政府看來,這種外彙浪費簡直是無法忍受的。漸漸地,納粹德國的貿易夥伴開始全面轉向向單一國家出口的國家,如巴爾幹半島,如南美洲。以棉花為例,1933年,德國從美國進口了3%4%的棉花,到1935年,這一比例下降到1.4,空缺由南美、埃及等國的貨物填補。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西方對納粹德國的這種赤裸裸的貿易幹涉隻有一隻眼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保護其在德國的數十億美元(英鎊,法郎等)投資。
在解決了通貨膨脹和貿易逆差問題之後,沙赫特面臨着另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缺錢。在現代經濟體系中,雖然貨币已經與黃金脫鈎(PS、金本位脫鈎,西方國家感到長期幹旱,終于可以打開印鈔票),但央行對貨币發行還是要克制,瘋狂印鈔隻能是一時的酷炫,一直以來印鈔的末端就是"火葬場"。這就是為什麼沙赫特明白,是以讓央行發行政府債券并不是一個持久的解決方案。最後,沙赫特提出了兩個選擇:私有化和MEFO法案。最終,兩者都在将德國踢入深淵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中是購買納粹德國政府債券後獲得的憑證,相當于我們的國庫券
第4章 私有化逆勢---納粹德國與工業巨頭的聯盟
在那個時期,私有化在德國絕對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時期,當時德國政府自1933年以來上司了一系列國有企業,因為世界其他地區正忙于收購瀕臨破産的小企業和整合國有企業。
例如,1934年,仍在修路的德國政府一次性出售了其在德國國家鐵路的首選股份,價值2.24億馬克。例如,1936年,德國政府将其在Vereinigte Stahlwerke A.G.的一半股份出售給弗裡茨。蒂森(德國鋼鐵之王,現在可以看到電梯蒂森克虜伯品牌是他們的家),售價1億馬克。在銀行業,在大蕭條期間,德國政府上司了對德國商業銀行的一系列整合和收購,到1934年,當沙赫特負責中央銀行時,他已經統計出德國所有主要商業銀行中有70%直接或間接歸帝國政府所有。自1935年以來,這種情況發生了迅速變化,德意志商業銀行的國有股份以5700萬馬克的價格出售,德意志銀行的私有化價值5000萬馬克,德累斯頓銀行的國有股權出售了1.41億馬克。在造船和公用事業服務領域也發生了類似的大規模私有化。
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主要原因是缺錢!巴塞羅那大學的Germ s Bel利用最初在德國公布的資料和德國本年度的預計預算(德國自1934年以來沒有公布詳細的預算數字)得出的估計如下圖所示,在最低水準上,德國1.37%的财政收入來自34-38年期間的私有化。
這個比例似乎很小,但我們需要一個橫向比較,畢竟政府的大規模資産出售并不總是可見的。與1997-2000年歐盟15個國家的水準相比,納粹德國1934-1938年私有化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基本在歐盟中下層(但不包括葡萄牙、希臘和冰島等相對貧窮國家,它們實際上達到了歐盟的平均水準)。但是,如果你考慮到20世紀末歐洲的私有化程序與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密切相關,納粹德國的私有化是完全有利可圖的,那麼1934年開始的私有化就不算溫和了。
私有化在給納粹德國政府帶來最直接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副産品:大企業對社會的更大控制。我們熟悉在私有化期間有能力接管的公司:克虜伯,蒂森鋼鐵,法本化學,西門子,漢高等。這些公司不僅接管了大量政府資産,而且還參與了龐大的公共服務,将政府合同分包給RAD等公司,控制着與普通百姓福祉密切相關的國家社會主義人民福利組織等機構,并與納粹黨的高層有神秘的糾葛, 無形中掌握了全國各地區的命脈。是以,我們稍後将看到納粹如何以更切實的方式回饋這些工業和商業巨頭。
這些德國工業武器巨頭的标志
第5章 潘多拉的誘惑---梅菲爾憑證
MEFO法案是沙赫特"幽靈天賦"的另一種表現,也是将納粹和軍人聯系在一起的一扇門。正如我們之前所說,德國的許多投資都集中在制造業、基礎設施等領域。将投資集中在這兩個大方向上基本上是好的,而且在短期内确實吸收了大量的失業人員。但每件事都有兩面性,你采取的好事,你必須承受的壞事。基礎設施本身不會産生真正的價值,而是減少了經濟營運中不必要的摩擦,降低了隐性成本(例如鐵路和高速公路将加快物流速度,降低運輸成本等),制造業需要銷售産品才能有效。問題在于,當時國際貿易領域供過于求,大家在大蕭條之後都在苦苦掙紮,德國沒有這麼大的市場來淘汰生産的商品,需要時間才能看到明顯的過剩。但納粹如此渴望向選民證明他們的經濟措施是正确的,以至于他們沒有耐心等待。此外,納粹上台後,面臨着來自軍隊的壓力,軍隊不僅看不起泥腿納粹分子,而且每天都在呼籲恢複德國軍隊昔日的政權。在雙重壓力下,納粹黨選擇了一條簡單而殘酷的經濟振興之路:幹涸的軍事工作!
馮.塞克特麾下的魏瑪德國軍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普遍保留了德國軍隊的風格,這些人對納粹德國重新武裝的道路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衆所周知,軍工行業并不産生任何真正的價值,隻有有用的保護自己,同時還能打破一些東西,讓大家發洩。但軍隊是唯一能夠說服幾乎所有人的行業: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生産東西,而不是真正花錢。希特勒政府利用了群眾對凡爾賽合同的興趣和重新武裝的需要,向軍事工業投入了大量資金。1937年,德國國民生產毛額的42%來自軍火相關領域,1939年,超過75%的德國财政支出用于重組。但軍方主導的繁榮,就像毒品中的針頭,隻是一種短期的"幻覺",拿着一堆毫無價值的武器,最終你會發現你還餓着肚子。為了維持虛無的幻覺,需要更大劑量的"毒品":錢!納粹德國需要更多的資金,一方面他們依靠正常的桌上融資,如債券,但數量遠遠不足以滿足軍事投資,是以他們必須超越談判桌。從1933年到1939年,德國近一半的軍備投資沒有在桌面上得到資助,即所謂的MEFO法案。
1934年,沙赫特推動成立了一家空殼公司:冶金研究公司,注冊資本僅為25萬馬克,由國防部上司,由中央銀行擔保,克虜伯,西門子,萊茵金屬和古特霍夫農舒特共同出資10億馬克。該公司的存在隻有一個目的,繞過中央銀行的對賬單,發行商業票據向軍事公司支付訂單。由于有中央銀行背書,初始最大續期設定為6個月(最長期限為5年,每次續期3個月,請特别注意這一點!)),年化利率為4%,理論風險接近于零,回報率高于其他商業票據, 是以它的功能基本上等同于貨币,可以在各個領域流通。該票據後來被稱為MEFO法案,在1934年至1938年發行期間發行了超過120億馬克,而同期德國政府債券的發行量為190億馬克。
梅菲爾代金券如何運作
一方面,梅府券的存在成功地解決了德國政府融資困難,另一方面,由于沒有列入表格,也使得英國和法國等國難以跟蹤德國政府的實際支出。這種政府信用的變相擴張,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克虜伯等軍火巨頭與納粹政府的關系,雙方都變得驕傲和受損。然而,美福代金券最終是一種借貸形式,償債是其最終目的地。同時,由于央行的背書,如果還本付息,納粹政府将面臨非常高的政治代價,是以請記住前一段的内容:最長5年!
第6章 毒品止---"四年計劃"和沙赫特的解職
在沙赫特的骨子裡,他仍然是一個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家,在他的計劃中,德國必須先解決失業問題,然後才能解決經濟結構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他在1933年至1935年間使用"毒品"來調整德國經濟的原因。但他很清楚,單靠政府投資是不能持續太久的(至少正如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德國目前的經濟政策已經變形,最終是通過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
到1935年中期,外彙領域的危機開始爆發。沙赫特發現,即使對進口實行嚴格控制,外彙損失仍然令人恐懼。以下算術簡要描述了1935年德國農業和工業部門的貿易逆差,當時總貿易逆差為5.1億馬克,其中22%在農業,30%在工業。遲早,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國内流動性将受到影響。
沙赫特是改變目前畸形經濟結構,逐漸放寬進出口限制,特别是農業限制的強大力量。他指出,前兩年的所謂"生産之戰"從根本上被證明是失敗的,它鼓勵了自給自足,而忽視了德國的資源禀賦沒有提供足夠的農産品這一事實;下圖來自Mark Spoerer和Jochen Streb的論文,清楚地表明,在35至36年之間,人均消費量略有增加,但牛奶,黃油和豬肉等産品除外,與27-28年的魏瑪時期相比略有增加。這并不少見,曆史上德國地區工業化後是農産品的淨進口國,當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用比納粹德國多10%的土地養活了大約1500萬人,比納粹德國少,最終無法抵抗,現在希特勒要求大家停止進口,勒緊腰帶吃洋芋, 生活品質不下降是奇怪的。
希特勒的回應是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由沙赫特、卡爾、布隆伯格和戈林擔任專員,以完全酌情決定協調進出口。但沙赫特的提議在委員會中遭到了抵制:卡爾是一名納粹出身的人,他本質上是一個非常有自由主義思想的人,布隆伯格作為軍事代表,自然支援重組,而戈林則打算接替沙赫特的經濟部長和央行行長。可以說,這個委員會存在的意義在于堵住沙赫特的嘴,是以從1935年7月到1936年中期,沒有達成協定。原材料,特别是農業的沖突越來越大。下圖讓我們更直覺地比較了德國35至36年間生産脂肪所需谷物配額與實際進口量之間的差距,從4月35日的基本平衡到9月36日的近20萬噸缺口。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武器巨頭的影響,它們的提議本質上是要動搖他們的生活,奪走他們的工作,是以沙赫特在德國高層得到的支援越來越多。
随着撕裂的繼續,德國軍隊開始感受到缺乏原材料的影響。1936年8月,陸軍總部向希特勒提供了一份關于生産原材料需求的詳細報告,其中指出,銅和鉛等原材料的短缺嚴重影響了彈藥生産,全面生産率從7月的88%下降到8月的76%,預計到9月将下降到70%;一邊是沙赫特對希特勒的苦澀勸告,要他放慢對軍隊的投資,另一邊是戈林開始強行建造王宮。戈林于3月36日秘密會見了阿爾伯特。凱瑟林将軍(擁有空軍元帥軍銜的人,但在43年的意大利對盟軍的暴虐襲擊中作為兄弟度過了他的軍隊工作)告訴他,他被任命為石油工業的主管,然後凱瑟林向軍事系統傳達戈林已經奪取了石油動力并尋求軍方的支援。随着沙赫特的"1937年外彙使用計劃"被希特勒拒絕,納粹終于開始尋求取代"吵鬧"的老人。戈林先生一再發誓"一旦他掌管經濟,就迅速有效地控制貿易逆差",被推到了最前面。我們會看到,這可不是戈林第一次吹噓,然後惹惱了國家元首,他無法控制自己說大話的習慣,最終在将軍軍的口中将自己的姓氏從"赫爾曼"改成了"邁耶"(赫爾曼·戈林曾經建過一面大旗:"沒有敵人的轟炸機能到達魯爾工業區")。如果魯爾有一個,我的名字不是戈林。你可以叫我邁耶。
經濟委員會成員,從左到右:沙赫特、戈林、布隆伯格和卡爾
8月下旬,希特勒向納粹進階分子送出了一份長達12頁的備忘錄,據信這是所謂的"四年計劃"的起源,也預示着沙赫特經濟政策的崩潰。在備忘錄中,希特勒簡明扼要地總結了目前德國"有限土地與大量人口沖突"中的外彙和經濟困難,這與他在《我的鬥争》中"用德國刀為德國開出土地"的描述完全吻合。
為了解決這一根本沖突,一方面,軍事生産絕不能停止,他要求德國軍隊在未來四年内做好戰鬥準備,以應對"布爾什維克威脅"(他似乎自動忽略了德國和蘇聯之間還有一個波蘭的事實);根據德國的經濟計算(當然不是由沙赫特上司),一旦這些項目完成,高效的肥料等每年可以為納粹德國節省5.98億馬克,盡管元首似乎也自動忽略了始于1934年的"自給自足"運動的最終失敗。面對這些項目的巨大成本,一方面,德國需要依靠梅菲爾等不合時宜的融資業務來拆除東牆來彌補西牆,另一方面,希特勒還提到"政府需要變得堅決,堅決和無情,任何政府的潛在敵人财産, 政府将有權沒收和沒收",請記住,希特勒所謂的替代方法将在未來10年内影響歐洲數百萬人的生活。
戈林和沙赫特的罕見照片,PS,戈林是藥物依賴
9月4日,戈林在四人委員會上宣讀了備忘錄,沒有任何讨論或表決,在中央集權的德國,元首的話是指令"元首的指令必須毫不猶豫地執行"戈林用這句話總結了他的聲明。随後,成立了四年計劃辦公室,戈林擔任參謀長。該辦公室完全獨立于經濟部運作,全面負責經濟四年計劃所涵蓋的領域,基本上相當于管理沙赫特的地位。"四年計劃辦公室"臭名昭著,直到1940年到期,它才負責掠奪納粹德國被占領的歐洲領土上的資源,并與黨衛軍的希姆萊争奪這些集中營,勞改營的主導地位。當然,我們也必須明白,戈林有很多愛好,從酒到美,從繪畫到古董,但經濟學絕對不在它的清單上,戈林對經濟學的了解基本上是有限的:我要你給我,否則我會從你身邊掉下來,是以他的辦公室後來做那些黨辦的事情并不罕見, 私人,同時奴役各種被占領地區的人民。
在四年計劃的推動下,德國建造了大量規模空前的工廠,這些工廠是自營利的(需求不足),但來訪的英國外交部從業人員直接驚呼"這顯然是在為戰争做準備"。
最後,看看"納粹德國首席經濟學家"沙赫特的命運,他在1937年11月基本上被罷免了經濟部長的職務,但直到1939年1月一直擔任中央銀行行長,曆史将給他一些展示自己面子的機會,但僅此而已。
第7章:從德國和奧地利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流血---結束的血腥屠殺的開始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元首活着的最佳時間是38-39歲,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他"無處可去",無論它是什麼,歐洲各地的政客都在扮演他。但事實上,如果作為國家上司人,他充滿了戰鬥和殺戮,上司人認為很難長期做到這一點,為什麼?因為你生活的根本是人民的生活水準,是經濟發展的程度。人類社會早已過了純粹依靠戰争掠奪的時代,蒙古人可以做,但隻有在那個時代才能做到。 38-39,如果你看看德國經濟的記錄,你可以看到希特勒實際上是一座壓力山。下圖是德國财政支出和收入從33年到37年的比較,你可以看到德國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主要是債務。到38歲時,情況更糟(如下圖所示),政府赤字飙升至超過100億帝國馬克(這也包含在梅菲爾憑證中)。
與此同時,大蕭條的餘震來了,美國在1937年經曆了第二次經濟危機。由于凱恩斯主義,羅斯福的新政與沙赫特的新計劃一樣成功,美國從34年前迅速擺脫了危機。但類似的公式,結果也差不多,除了納粹德國極端的"幹軍"和巨額貿易逆差外,美國還面臨着國内需求疲軟、依賴政府雞血、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導緻外貿持續萎縮等問題。再加上全國範圍内對工資法案的罷工,美國經濟開始停滞不前,失業率從1937年的14.3%迅速上升到38年的19%。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這種狀态從未得到改善,大量的軍事指令拯救了美國經濟,是以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元首的動蕩行動挽救了羅斯福的政治聲譽。美國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世界,工業價格大幅下跌,金融市場開始耗盡流動性,29年來,各國元首面臨類似的情況。
從1933年3月5日開始,羅斯福開始了他的第一次爐邊談話,向公衆講述了他的"新政戰略",有效地平息了普通人焦慮的心。
1933年3月5日,羅斯福開始了他的第一次爐邊談話,向公衆講述了他的"新政戰略",有效地平息了普通人焦慮的心。
圖表中失業率的第二個小峰值是37-39年的第二次經濟危機
缺錢,到處都是缺錢,怎麼辦?最簡單的方法:抓住!
1938年3月,德國和奧地利在政治上合并,實作了元首從外國人轉變為真正的德國人的願望- - - !在軍事上,它擴大了德國的實力并完成了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圍困;在經濟上,元首盯着奧地利籃子裡的黃金外彙。整個1938年,德國央行從奧地利接管并轉移了超過1億美元(1938年的價值)黃金,德國支付了近1億美元的外彙,其中約有5億帝國馬克。雖然錢不多,但螞蟻腿都是肉啊,缺錢缺錢的瘋狂國家元首不會放手。
奧地利人熱烈歡迎德國吞并被稱為"Anschluss"的奧地利
在洗劫奧地利後,元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這個國家。長期以來,希特勒在《我的鬥争》中一直将猶太人歸類為一個想要被驅逐的國家,是以即使他們在法律上仍然是德國人,他們口袋裡的錢也會被記住。在1938年11月7日的"馮·拉特事件"的幫助下,希特勒訓示戈培爾煽動全國範圍内對猶太人的攻擊,以便為随後合法剝奪猶太人的生命權和财産權鋪平道路。1938 年 11 月 9 日至 10 日的"水晶之夜"标志着納粹德國全面反猶運動的開始,可以說,對未來的屠殺和滅絕已經開始。戈林作為整個經濟中的強大人物,不遺餘力地鼓勵希特勒掠奪猶太人的财産。
此時,仍是央行行長的沙赫特挺身而出,說服希特勒,如果他想剝奪猶太人的财産,他們不妨看起來不錯。他建議使用猶太人的财産作為信托擔保,發行債券為政府提供資金,而願意接受猶太移民的國家必須使用這種債券,這樣猶太人的财産就可以在不違反國際人權規定的情況下被更溫和地沒收。希特勒可以說是歐洲數百萬猶太人生存的最後機會,他曾同意遵循該計劃,但沙赫特尋求的第一個國家是英國,一個從未符合自己利益的國家。英國人擔心"猶太移民帶來的機器和裝置等物品将導緻英國制造商的抗議,并促進德國的出口"。最後,看到沙赫特吃東西的遊客又給了希特勒一擊,完全拒絕了沙赫特的計劃。
《水晶之夜》1938
這樣,猶太人合法大規模移民的機會就喪失了,他們立刻不僅面臨超過10億英制馬克的"賠償"(他們自己的商店被砸碎,砸搶劫的人),而且還面臨600萬馬克的保險損失(誰讓你的商店被砸,保險公司輸了)。這隻是第一步,戈林和其他人想從猶太人那裡榨取的不僅僅是這筆錢。很快,像達豪這樣的勞改營(以前是為關押政治犯而設立的,如果你在1938年之前進入,恭喜你,存活率很高,其次是悲劇)被完全更新為集中營,最終是死亡集中營。
從 1939 年到 1945 年,超過 600 萬猶太人在被洗劫一空後消失在焚燒爐的灰燼中。納粹德國在之前和之後直接從猶太人那裡榨取了超過230億馬克的帝國馬克(以色列政府在2008年報道),這還不包括猶太人因大屠殺而間接損失的280億馬克,以及95億馬克的工資沒有支付給奴隸工作。夥計們,不要認為希特勒隻是一個的殺手和精神病患者,做事的動機,而且他們往往無法擺脫這個人的偶像刻闆印象:金錢。當時猶太人的悲劇是,他們普遍富裕,但他們的文化和宗教與歐洲的文化和宗教分離,是以歐洲底層的人很容易被煽動去憎恨他們。他們的命運是由一個善于煽動種族仇恨和缺乏金錢的政府決定的。
達豪集中營,"勞動帶來自由"這個詞特别具有諷刺意味,于1939年開始大規模拘留猶太人,幸存者很少
在搶劫了奧地利,又搶劫了猶太人之後,納粹德國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捷克斯洛伐克,畢竟看中歐,富人是那麼少的國家。有了之前的了解,我們就能了解為什麼當時看似對人類和動物無害的捷克斯洛伐克,必須肢解,你和别人講道理,人早就被盯在你的口袋裡了。是以,從1938年9月的《慕尼黑條約》到次年3月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徹底肢解,希特勒為了經濟報表上的漏洞,在搶劫中越走越遠。事後看來,德國在1939年從捷克共和國掠奪了價值1.1億馬克的黃金,超過3億馬克的外彙,如果考慮到斯柯達精心建造的工廠,希特勒的投票是一筆好交易。
1939 年 3 月,納粹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德國軍隊進駐布拉格
1939年3月完全成立的德國第三帝國已成為中歐的怪物,奧地利和捷克共和國的工業紅利使其成為歐洲第二高産的帝國(第一個是舊羊毛)。
像所有的強盜和賭徒一樣,興奮之後總是有一種失落感,需要更多的漏洞需要填補,他們會說:我将不再是一個單身。但事實上,這些人要麼是骨粉,要麼是把底座穿在監獄裡,很少有人,因為他們習慣了一生的辛苦工作,習慣了做寄生蟲。1938年的德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随着元首冒險的成功,不僅納粹黨高層的漂浮,全民也都漂浮起來,既然錢那麼容易,既然我們可以依靠奴役來生活,為什麼不做一個大票呢?
第8章 自爆倒計時---第三帝國的終結
時間終于到了1939年,大洋彼岸的"凱恩斯主義"玩家羅斯福對歐洲局勢的複雜關注,雖然兩年的經濟壓力一團糟,但他卻在等待片刻,等待着對方的"瘋子"最終攤牌,擺脫困境,同時徹底抹去美國國内的孤立主義高峰。
在這裡,第三帝國的前"經濟舵手"沙赫特終于在一月份辭去了他在納粹政府的最後一個職位:中央銀行行長。他從來沒想過,他引入德國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最終會演變成一個他不認識的怪物。雖然這個怪物仍然依靠每年數十億馬克的中央投入來維持8%以上的國民生產毛額增長率,但軍工産值的比重已經超過了60%,像一隻強壯的手,但心髒卻是欠發達的怪物,牙齒舞爪卻硬。沙赫特當然知道,隻有一種方法可以摧毀結局,是以現在是時候離開一個沒有聽從他任何建議的政府了。
1939年,除了我們談到的老問題之外,德國的财政是納粹一直依賴的墨芬代金券。事實上,自1938年以來,梅菲爾優惠券的增加非常小,為什麼?我不能賣它。你還記得上一節中提到的時間嗎?5年。這一次是納粹德國的詛咒,這五年,為了拆毀東牆來彌補西牆,希特勒無數次用三個月的時間更新自己的生命,但别忘了原來的合同,最長的"五年"期限,是無法改變的。随着最後期限的臨近,所有投資者都在關注納粹政府的态度。
請注意 Mefo 賬單列,該列在 38-39 中沒有新版本
早在1934年8月,當第一張梅菲爾代金券正式發行時,沙赫特沒想到希特勒會用它來更新他的生命這麼久,從本質上講,這種現成的融資形式特别類似于今天的信托非标業務,房地産公司可以利用這一點,但如果你想快樂的話, 這有點太天真了。
到1939年8月,當Mefu代金券的天價數量到期時(累計發行量為120億馬克,估計略有償還,但到期近100億美元),德國政府發現自己不僅沒有任何儲備,而且每年的赤字仍然超過10億馬克。怎麼辦,你能依靠這個帳戶嗎?不,納粹雖然無恥,但他們也知道,這個東西的可信度,可以耍流氓,大不了大家打架,如果裡面沒有功勞,第二天人民就能把這些貪官擡進萊茵河。
Mefu代金券的本質是國家擔保的債券,債務還本付息寫在合同中,而大量勞工的工資、零部件廠家的訂單付款都與梅菲爾代金券挂鈎,一旦納粹政府宣布延期,本質上意味着德國央行的信用破産。這是一個全身的舉動,特别是現在德國政府作為一個整體正在耗盡資金,央行的失敗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此外,梅菲爾代金券的直接受益者是武器大亨,他們不是納粹能夠負擔得起的嗎?
鋼鐵野心4年36年的德國内戰,如果德國39年的信貸破産,預計不會比P-Y的情況更好
最好的辦法是德國政府通過外債籌集一筆錢,還清,發行新的息票,十年或十五年,還清外債,繼續玩遊戲。其實,1939年8月-9月是一個坎坷不平的過去,元首估計,還能在海浪中呆上幾年,但借此機會,由元首幾年前的外交行動掀起了波瀾。由于德國糟糕的外交信譽,各種撕毀協定,吞并鄰國,退出國際聯盟,使西方讨厭它,不是說英國和法國不會借給希特勒一分錢,或者羅斯福不會支付一分錢(我在等你炸毀, 我怎麼能幫助你生存)。不僅不借錢給你,很快他們就會開始撤資,而且虱子也不癢,反正,那麼下來鐵破産了,納粹政府還在乎你的國外貸款嗎?
德國失去了一切機會,但與25年前的威廉二世不同,當時希特勒處于兩條道路的危險之中:一條是自爆并死亡,另一條是被血腥的動蕩和内戰塑造的德國,以及納粹的火藥;一個絕望的,持續的旅程,通過掠奪鄰國,希望政治上繼續軍事勝利,順便說一句,外面的債務人(盡管,根據曆史資料,希特勒并不期望英國和法國向他們宣戰,并希望像上一個捷克共和國一樣冒險)。元首和他的粉絲們根本不會選擇高貴的自我爆炸計劃,他們隻會把世界拉入"地獄之門"。
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宣布入侵波蘭的"白色綱領"全面實施,次日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記:過去的優秀戰士,首先,無敵,對敵必勝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外交一團糟,失去俾斯麥就像失去靈魂,打一手壞牌;二戰前夕,德國的外交政策不能說是十分成功,但它利用了西方對戰争的恐懼和急于賺錢的心态,但最終卻成為戰争的罪魁禍首,本質上繼承自魏瑪的畸形經濟體系沒有得到有效改善。
凱恩斯主義,加上"放水政策",其實是誰在離開金本位制的背景下使用它,但一旦沉溺其中,勢必會導緻經濟結構更加畸形。納粹迅速取悅選民,認為武力勒索可以嘗試和測試,最終導緻他們在政府的擴張性投資中走得越來越遠,投資了一堆沒有産生正回報的項目。
最後,美富券的例子告訴我們,經濟的内在規律不會因為一些人的聰明而改變,你可以作弊一段時間,但你不能隐藏一輩子。表外融資本質上是一個魔鬼,既脫離了經濟部門的控制,也容易成為私人欺詐的工具,這樣的工具不能長期依賴。
孫子的戰雲:"過去的優秀戰士,首先,無敵,對敵人可以取勝。無敵,無敵。是以,優秀的戰士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而不是敵人必須取勝。這句話用來形容二戰前的德國确實很完美,同樣是凱恩斯主義的羅斯福,"去"到希特勒自己的出現,才在納粹德國的自爆中成功走出了第二次經濟危機,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确立了全球強國的地位。
引用:
納粹複蘇中的赤字支出,1933-1938:批判性的重新評估:阿爾布雷希特·裡奇爾
1930年代的蘇聯和納粹經濟計劃:Feter Temin
納粹财政懸崖:二戰前不可持續的金融行為:派克·阿布特
納粹德國的工業投資:被遺忘的戰時繁榮:喬納斯·舍納
Autarchy , Market Disdissolve , and Health : The Mortality and Nutrition Crisis in Nazi Germany, 1933-1937:Jörg B Aten & Andrea Wagner
反主流:1930年代的納粹私有化 德國:Germà Bel
美國對德國的"賠償",1919-33:對第三世界債務危機的影響:斯蒂芬·舒克
Hjalmar Schacht的罪責:Hjalmar Schacht如何抓住德國經濟為戰争做準備:Gary Lai
對歐洲掠奪黃金的評論,1938-1945:小亞瑟·史密斯
1936年外彙危機:亞瑟·史懷哲
帝國高速公路:第三帝國的象征:詹姆斯·D·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