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7日事件後,日本帝國主義從華北、華東、華南兩岸對中國發動了瘋狂的進攻,上海等現代沿海工業集中地區面臨的威脅日益嚴重,工廠在戰争中被迫向西移動,此舉被稱為中國工業發展史上最大的"中國工業敦刻爾克撤退"。
上海龍章造紙廠
貓石位于觀音橋街,隐藏着上海唯一一家造紙廠上海龍章紙業有限公司的辦公樓,該公司由龐元基于1906年在上海創立。
1906年,在政府的支援下,龐元基特意趕到日本學習造紙業,回國後立即,他和大商家一起吸引了38萬股,共計44萬股(含6萬股官方股),在上海龍華高昌寺下昭橋廠,由日本王子紙業有限公司設計和監督該廠, 榆月壽有限公司,工廠占地面積60畝。主要裝置有:美國100寸多烘箱長網紙機2台,直徑96寸圓筒1台,直徑48寸烘箱13台;主要以生産證券、硬币、紙币等高檔紙為主。
1907年5月,他驅趕紙張,主要生産曆史紙和羊毛紙,日産量為10噸。據說,工廠生産的紙張品質還是很不錯的,原材料以破碎為主,既有木漿又有稭稈,根據紙張的品質來分級,銷售面積以北——主要是整個工廠員工400多人, 可謂中國現代造紙工業的先祖。
1937 "八.一三"之後,龍章造紙廠被迫關閉行業,目的地也多次改變,最終決定遷往重慶。
1939年3月,方雯雯抵達重慶,同年8月開始在卡特斯通建廠。
1941年1月,新廠房建成投産,同年11月被中央信托局收購,更名為中央造紙廠,以生産證券紙為主營業務。
1947年,中央印刷廠接管了中央造紙廠,更名為"重慶造紙廠"。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接手,更名為"601造紙廠",後來更名為"重慶造紙廠",最後更名為重慶龍章紙業有限公司,遷至銅梁西泉鎮。
2011年被江北區人民政府宣布為江北區文物保護機關。
2012年,該建築在新的西路遺産修複公園外建造。
龍樟造紙廠的建設見證了龍章造紙廠搬遷到重慶的曆史,為抗日戰争期間搬遷廠的發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材料,在抗日戰争期間重慶工業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 科學和社會價值。
來源:重慶嘉賓APP
編輯:田茵元
稽核:蔣躍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