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30年代,張光宇在上海
1957年,張光宇在煤渣胡同中央美術學院宿舍
1934年1月,《時代漫畫》第1期
1960年,張光宇為《大鼎天宮》做了美術設計
張光宇(1900年8月25日-1965年5月4日),中國現代裝飾藝術的創始人之一,傑出的畫家、漫畫家、設計師、出版商、藝術教育家,在廣告設計、标志設計、插畫、封面設計、電影藝術、工藝美術、家具設計、壁畫、攝影、舞台藝術、郵票設計、裝飾設計等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1900年生于江蘇無錫。早年在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廣告部門畫了每月一次的品牌年畫。東方藝術印刷公司成立後,時代圖書公司,編輯出版《上海漫畫》《時代漫畫》《獨立漫畫》等雜志。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53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56年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通過他一生對真美的追求,他的藝術實踐是來自社會和人民的需要。
和張光宇在一起已經太晚了。
原定于去年底,嘉德藝術中心"紀念張光宇誕辰120周年"《為了未來——張光宇藝術12燃燒》跨年度展将于同月23日開幕,消息傳出,首次購票。但随後聖誕節,新年,爆發,春節,回家...現在是3月12日,距離展覽結束隻有兩天了。
在去看張光宇之前,我隻聽說他畫過《天大殿》,但喜歡他在老照片中微笑的樣子,看起來很可愛。真正接近他的世界,立即通過他的萬花筒般的參與,才華和成就。為什麼這樣的人以前從未聽說過呢?雖然陳丹清曾說過張光宇是"真正的長老"、"教父"、"貶話是實用藝術,高分是波普",是真正的民間語境......藝術史,對于像他這樣的局外人來說,真的像一個謎。
接下來的兩個月極其艱難,我去采訪了《為了未來——張光宇藝術12燃燒》的策展人,參觀了"張光宇藝術文獻中心",與張光宇先生的小兒子、84歲的張林春老人聊了兩個多小時,在網上搜尋了大量關于張光宇的回憶文章和資料。事實證明,我甚至不能說為什麼我必須寫他。
剛剛過去的5月4日,是張光宇先生逝世56周年。我決定放棄我無法做到的部分——解釋他是如何在1930年代在中國上海的土地上長大的,隻做一點點——來展示他是如何留下來的。
讓張光宇的名字和面孔照亮這個布局片刻,喚起一些回憶。我隻是這麼認為。
他一直特别忙
北青新聞:你一直都在你父親身邊嗎?
張林春:基本上。我1937年出生在上海。上海淪陷後,他的父親離開上海到香港工作。母親帶我們去了1938年。1940年他去重慶參加抗日救援工作,母親帶我們回上海。1941年閩南事變後,父親從重慶出來,後來又來到香港。媽媽,我們從上海回到香港。從那時起,我一直在關注。
北青報:那經曆了"湘桂大撤退"逃了什麼?
張林春:僅此而已。逃跑的是我父親和母親,然後是我姐姐和我,四個人都在一起。二哥在家鄉。大哥哥跟着學校,因為他去上學。
北青新聞:新中國成立後北京也在一起嗎?
張林春:是的。因為我的大哥哥工作;姐姐被戴愛玲帶走,去了戲劇學校舞蹈隊,她是我國第一位舞者;我的二哥反美援助北韓軍隊。我一直在關注,上學和工作。
北青日報:我之前聽說光宇先生的資訊,是你的大哥在醞釀嗎?
張林春:原來是我大哥的二哥,因為他們都學藝術。我哥哥是個正派美術,杭州美術學校西畫系學油畫系,後來做畫編,在外文出版社。我和我姐姐都不在一邊。我正在做通信,音頻,行業。
北青日報:你有沒有印象,你父親來北京前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如何,我看到圖檔變化很大。
張林春:這種變化是時代變化之後,氣氛不一樣了,比較簡單。每個人都穿着黑色和藍色,不再有顔色。西裝革走了,都變成了"解放裙",更簡單。整個社會都是這樣,每個人都是那樣的,關心名人和普通人,生活條件在各個方面都是相似的。
北青新聞:這是什麼工作?
張林春:很忙,很忙。我們于1949年底抵達北京,他一到,就去了國立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擔任圖案系教授。工作就是和張偉一起工作,如何建立這個模式系統,使其能夠适應社會的需求。因為當時是三個部門,一個西畫體系,一個中國畫體系,一個圖案體系。這兩者都是純畫,花紋制度幹巴巴的,比較接近當時的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就在這個時候,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藝術家來服務,是以他們要努力為國家培養人才。
而這種教育訓練是教育訓練時工作的一面,因為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當時面對西方國家的封鎖,國家一團糟,什麼都沒有,需要發展經濟和各方面的事業,那麼需要資金怎麼辦?我要導出一些東西。你不能出口太多次的東西,你需要藝術來幫助他們做一些工作。
當然我們有宣傳,有很多展覽要出去。然後這些展覽,都需要藝術家為他服務。當時,張炜、張光宇和我的叔叔張正宇,他們三人更了解這方面,是以很多國外的展覽都是直接參與的。他們不僅自己參與工作,還帶學生去做工作。是以他總是特别忙。
他是國徽設計的參與者
北青報:是以你父親,他的才華一直在使用,包括參與國徽的設計和懷仁堂的室内裝飾?
張林春:在新中國這樣的環境下,像他這樣的人是需要的,是以可以做很多事情。
國徽是人民政協的遺産,即國徽方案沒有被采納。已經有很多選擇,但選擇并不令人滿意。國務院安排清華大學建設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各派一組,采納這些意見,再采取計劃。他碰巧在美術學院的張炜那群人,然後想出了他們的計劃。這兩個程式,加上許多其他程式,進行比較,然後中央上司層,來自這些設計的各個方面的人給出建議,他們回來做工作。完成工作,再次一起學習。終于撞進了我們現在的國徽。是以這個國徽,因為他是參與者。其實這是個大項目,是董事長和總理直接掌握的一件事。
人民英雄紀念碑也是如此。Wyrentang,那麼很多重要的會議都在那裡,早就出現了一種模式。後來,慢慢地更多的國際活動,對它的要求也更多了。也就是說,除了大型會議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功能,例如送出國書在哪裡交出?然後你必須給出一個環境。然後原來主要是從會議這麼設計出來的,然後國務院辦公廳說要滿足這個需要,需要改造,然後請他去。現在從曆史資料中我們看到三個字母,有很多草稿,然後是一對,這就是Wyrentang的事情。我們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直接參與其中。
其中大部分是在1950年。
北青報:在你的印象中,父親經常加班加點不在家,或者說下班回家還寫畫這個?
張林春:他的時間不是很固定,上班,說要去。我離開後,這一天該做什麼,我不一定知道。然後就是通過日記,通過家裡談論這些事情,是以回憶起來。他經常在晚上在家工作,除了有人來。有很多想法,圖檔是在晚上制作的。
當時,除了我國經濟發展外,文化、藝術等事業也在不斷發展,也走出各種報刊雜志介紹我國的情況,認為這些都有圖檔和版面編輯的問題。我父親曾經做過出版業,每個人都知道,是以如果我有問題,我就去找他。用我母親的話說,他是一個"門診診所"。這件事并沒有停止。早期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吹牛士,因為丁聰,胡高都在那裡,這兩個人都是他的好朋友。他們使用的裝置也是他們在上海印刷的裝置。他們熟悉,甚至涉及實際的技術問題,如何着色,布局啊這些方面,找他幫忙一起處理的東西。這方面從我們到北京,直到他病倒,從未停止過。
前一段可以說,有很多項目主要在國家形象領域。很多建築、裝修在這方面,他們也直接參與,與學生和年輕教師合作。比如,讓我們在亞太地區召開一次區域和平會議,當時北京飯店很小,無法适應怎麼辦?将建造一座建立築。現在,金魚胡同東口,原名和平飯店,是50天搶出來。這時内外裝修他們涉及的很多事情,有家具、室内裝修、繪畫這些,都是三五要做的。他還為和平飯店設計了一套裝置。很難說你什麼時候在做這件事,如果有你可以打電話的話",你就會走了。
隻要他這樣做,他就很樂意工作
北青新聞:你對父親的心情有什麼印象,還是很愉快?
張林春:隻要他工作,他就會很開心。這邊的學院,最初叫圖案系,他們接手了緩慢的改造,它變成了一個實用的藝術系。也就是說,無論其他藝術作品如何繪畫,這一面都處于全面負責之中。
包括視窗。當時王府井很重要的一張面孔,很多店面如何讓它變得更好,也就是他們去幫助改進,一個接一個地幫忙做。因為原來的北京店面很簡單,外面什麼也看不見,要看裡面的店面,也不像現在的陳列品很用心。
另一個是大型活動,如"五一節"十一"遊行,那廣場也得安排啊。天安門是什麼樣的?在兩邊,鄧頓雷亞爾有兩棟建築,球隊必須四處走動。後來拆除後,拆除後的廣場發生了變化,那相應比例的關系不對,如何重新定位呢?道路拓寬了,那燈呢?還涉及看台,它最終是在哪個位置,身高啊或什麼,這些都是涉及的。反正我知道中國表獅,原來比較瘦,現在被拉走了,那個位置誰定了?他給了它。因為1950年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的場地是由張偉和他制作的。
北青新聞:父親身體健康嗎?看起來你有高血壓?
張林春:高血壓是晚期事件。應該說,我們剛來北京的這一部位身體還身體還不錯。他可能已經患有高血壓,因為他自己很胖。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那是1953年,1954年,它逐漸發現有些不對勁。一旦比較突然,嘴巴麻木,手腳都不太好。當時住在煤渣胡同裡,離協和式飛機很近,在協和式飛機上看,協和式飛機檢查一下,高血壓。一切都結束了,我在那裡住院了。康複後,血壓一直比較高,對抗高血壓藥什麼的都吃了,有時還去中藥那裡看。但這并沒有影響他的工作,是以多年來一直是一份病态的工作。
北青日報:我父親死的原因是什麼,就是高血壓?
張林春:高血壓複發。
北青新聞:是突然的嗎?
張林春:沒有。他一直是中風後的後遺症,雖然他可以起床,但他不能日複一日地正常移動。到1964年,它往往負擔不起。1965年突然有一天不能,趕緊送往北京醫院,進去一直沒救出來。
北青:第一次中風是在1960年?
張林春:是的,1960年8月,出差到青島,在青島建了一座大禮堂。中風後再在另一邊對孩子進行治療,可以搬回北京,下車直接進醫院外面。這一次很好,一切都慢了下來。以後可以回家,就等于是後遺症的撫摸,手腳都不利,說話不是很清楚。
為大皇宮盡你所能
北青日報:《大田宮》是哪一年做藝術設計?
張林春:1959年、1960年,在一年多的業餘時間裡做這個事情。
當時,漫畫家特威德到上海成立了電影制片廠,從香港邀請萬一鳴他們回來加入,開始從事卡通片。後來,談了一個長篇故事後,萬玉明對《西遊記》産生了興趣,他們改編了劇本。集團團隊萬玉明挂帥,說這件藝術怎麼做?請張光宇幫忙。1959年發現張光宇說你幫我弄這個,那他當然很開心啊,說"是幫幫你"。是以在1959年下半年,他把它寫在日記裡,開始構思人物。1960年1月,萬玉明回家找他,給了他一組自己畫的人物,也許還有一些草稿什麼的。
三月,他去了上海十天,繼續為他畫人物。除了為他們設計這些角色和場景之外,我還會給你一些指導他們特定員工的想法,比如你的場景組,或者人組。同時,他說,從美學的角度來看,你拍攝這部彩色電影,一定要注意色彩。他給了他們一個顔色标簽,三十多個顔色标記,說這個顔色标簽,你确實參考。在他離開之前,那天晚上他離開了,給他們上了三個多小時的關于如何制作動畫的課程。是以,他不僅給出了設計,還指導他們如何完成拍攝。
當他們回到北京時,我會繼續給他們更好的東西。他們做了一些設計或其他東西,是以他們把它們帶過來幫助他看,改變。這些日記被儲存下來。有一次,有一封郵件很多,當他寫完後,就在他們在西郊開會的時候,他把它寄到了那裡。巨靈和第二神被重新粉刷并送回他們身邊。直到八月,最後兩個場景都是在華國山。
這些大部分都是在業餘時間完成的,隻有去上海那10天的旅行,才完全屬于他們。因為那一年他非常非常忙,前十名的建築已經完工,很多工作沒有做,這次他每天都專注于完成一些内外裝修的事情。我從他的日記中出來,今天在人民大會堂,明格去了人民大會堂,後天與哪個省溝通。基本上就是每一天。當時有一場演出,他也得去看戲《劉三傑》,畫那張舞台素描,隻是好看,還要給人們建議,關于服裝、舞台藝術。
北青報:讀過黃妙子的一段記錄——在祖國建設如火如荼的時候,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工作,高血壓和半身衰竭,但他隻能在這個安靜的院子裡度過歲月,這是他所不願意的。雖然工藝美術學院對他的照顧,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他生病時等待款待,近親朋友知道什麼時候該問病,在一般人認為也是"清福"的老年,但光宇在1962年的筆記本《病床混雜的感覺》中卻寫道: "永遠不要屈服于疾病,我想站起來,我想工作,然後工作甚至20年,30年都可以。"
張林春:是以他很努力地練習。隻要行下來的活動,完成就是練習寫作。有時他會記得一些事情,畫瞎了眼睛。我們有幾個筆記本上塗着他的塗鴉,這是他之前想到的。喜歡他比較感興趣的平劇,以前也曾是票友,對平劇比較了解,他在那裡畫了一些平劇、人物什麼的。當情況好轉時,他還畫了一些水墨獨幕喜劇,是平劇人物,有的是孫悟空,有的是錢豹什麼的這些。目前你可以看到大約十幾件事,給這個。
方家源15号
北青日報:我讀到王同義曾孫王靈文的回憶:"1963年張光宇中風,以後動作更加困難,不能再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了。但興趣還是很濃厚的,像朋友聚集在他的客廳裡,書上下補上下,古今的談話,他靠在沙發上靜靜地聽着,而佛陀式的臉上不時有一絲笑容,心裡寫着。平時他非常喜歡小亭子,尤其是北京館也有自己的特色,朋友每隔十個半月就會輪流背着他騎三輪車,陪他到小館吃飯,到公園散步,在精神上,沒見過唐。"
張林春:應該說,朋友很在意照顧好他。當時正好趕上困難時期,供應什麼就比較困難了。因為他的水準在那裡,也是"肉蛋幹部",有豆有蛋,有一些補貼,還有幾斤肉。朋友買罐頭食品,有的從香港送他奶粉。這是另一個優秀的人,是以他在各個方面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後來慢慢好轉,你有時可以拿出一塊吃一頓飯什麼的。但更多還是在這個院子頭,主要是這家醫院比較特别。院子裡是王世軒、黃妙子和我們家的家。小院子環境也不錯,朋友認識。還有就是看黃苗,"嘿,光宇在這裡",然後來看看聊聊解決無聊啊什麼的。這種情況相當多,反正基本的朋友是不變的。
北青新聞:方家源15号。
張林春:那所房子是王世軒家的财産。但是,您必須移交給房屋委員會的額外部分,房屋委員會收到了租金。由于害怕找到很多亂七八糟的人住,他帶我們回去。從1958年開始,我們在那裡住了八年。院子特别好,有藤條和幾棵樹。父親在那個院子裡做到了。
北青報:《文革》,家庭沒有太大的影響,是以這些事的父親能留下來嗎?
張林春:"文化大革命"餘峰、黃妙子首當其沖,也不知道是美國學府還是美國大學生,來抄家,順便辦了我們的家。就在我回來追趕他們的時候,這群人匆匆忙忙地跑開了。但其實他們拿了點什麼,很重要的就是他們帶走的"西遊",并拿了很多草稿、草圖。他們抄襲人的東西扔完畢,我父親是個姓喬的學生,他撿了一些素描,他貼了一本書,儲存了下來。2012年我做父親的展覽時,他把它交給了我的大哥哥,說:"我把它撿起來,我整理出來,我想是光宇先生。"然後看一看,是的。
有很多東西散落着我不知道,也找不到。很多日記可能已經消失了。是以父親的日記是不連續的,一段,有些年已經過去了。是以很多曆史資料都沒了,他的日記其實寫得比較精細。
我母親說:"我在這裡。
你們誰也動不動。
北青日報:這些年來,你是怎麼把這些東西拿回來的,然後又把它們還回來了?
張林春:第一個是我們自己收起來的,架子裡的一些東西他們沒有找到,也沒有得到。然後二哥就好了,他想起了什麼重要的事情,然後去追,最後有些都找回來了。自從康複以來,一直是我的兩個兄弟組織起來的。
我母親很挑剔,她說張光宇的東西不值錢,不是那種畫的東西,一個能賣多少錢。但這些東西是不能丢失的,什麼都不會丢失,隻有一起才能知道它的價值。是以她繼續前進。
北青日報:這真的很棒。是以張光宇文獻藝術中心的李大昭先生說,"他的家人真是了不起,怎麼會經曆張光宇先生去世50年,經過這麼大的動亂,把作品交到他們手裡,可以說幾乎沒有損失。"
張林春:這些東西都在這裡,她和它有很大關系。特别是在戰争期間。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在上海時期,離開上海的時候,人們家裡有很多東西。直到1955年,我才抓住機會把這些東西拿回來。當它在房子裡時,一切都是關于整理和包裝的。然後都是我母親的。是以有很多舊的東西,都是來自上海的,比如24部作品,早期的漫畫,"民間情歌"。這些都是在壓力下組織起來的,抄襲的人沒有發現。
被抄襲的東西大多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是以找回之後,老太太說:"我在這裡,你們誰也動不動。"我們也很聽話,老太太是對的。我們一直是這種哲學,是以擁有這麼多并不容易。
北青新聞:你母親後來也過上了高尚的生活。
張林春:嗯,98歲了。
當然,有些事情是有一定意義的。裡面有四幅1918年的水彩畫和五幅1925年的水彩畫。這五件事不是從上海拿回來的,有一個"臉湯",這個人叫唐子波,他是北京的民間藝術家,不知道他從哪裡變了這五件事。當時我們住在煤渣巷裡,離美國學院很近,有一天他回家拿了一個小包,給張光宇"送這個"。張光宇在日記中寫道,他提到"寶玉青玉"那,沒有提到四個小,但那東西是放在一起的。是以我決定在一起。因為我們家不可能有這麼早的事情,最早的是三年的民謠情歌,兩年那些東西,我們從未見過。然後我發現了一些東西,他和日記在同一天,哦,這就是發生的事情。
那"臉湯",他和張偉邀請到美國書院教學生,是以他們有很好的關系。誰會把它給你?如果你總是看不起别人,你就不在乎你。是以就說明他是一個人物,欣賞民間藝術,愛情,和民間藝術家之間有着良好的關系。
作家/記者 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