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念|寫《魯冰花》,鐘肇政是很有勇氣的

作者:澎湃新聞

小說《陸炳華》作者鐘昭正于5月16日19時去世,享年96歲。

自1951年出版第一部作品《婚後》以來,鐘朝正一生中已經寫了2000多萬字。最具文學和曆史意義的作品之一是"渾濁流三部曲"("渾濁流","江山千裡","流雲")和"台灣三部曲"(沉沒,"山之歌")。

然而,他最受歡迎的作品是1960年的處女作《陸炳華》,這部小說在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和歌曲後廣為人知。1989年,陳妮在央視春節晚會上演唱同名歌曲,至今仍是海峽兩岸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紀念|寫《魯冰花》,鐘肇政是很有勇氣的

鐘兆正

二十歲開始學習寫漢字。

鐘朝正1925年出生于台灣桃園,父母是說客,講南方語。從坦江中學和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後,他在台灣大學中文系學習,但很快就辍學,回到家鄉當國小教師。

"他在台灣大學中文系,讀完兩天後就辍學了。原因有二,一是服兵役期間高燒導緻聽力障礙,二是更重要,因為他用中文寫得很辛苦,特别不習慣台灣大學老師的口音。台灣丹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文學評論家楊宗漢告訴該報。

鐘朝正從七歲起,"即被迫學習日語","進入國中時,學校裡的日常語言已經全部是日語,到了中學生時代,讀寫不用說,連想都是日語。

1945年日本投降,台灣恢複後,他立即渴望學習中文。正如他在自傳體小說《渾濁的流三部曲》中所描述的三部《流雲》:先餓着肚子找書,借用《三字》《千字》《七字》等書來識别字,再專攻漢語教科書,"不會把字一一讀下來,再翻閱漢語詞典, 注意切...一篇文章就這樣讀會議,到外面大聲朗讀,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你能背誦為止。"從識字到寫作的過程很艱難,但鐘從未想過放棄。

創作初稿,他"用日語思考中文,起草,然後自譯成中文;

"這種學習語言的過程,'創造就是翻譯'的方法,并不是鐘昭正獨有的,而是幾乎是他們這一代作家的共同經曆。"楊宗涵說。

陸炳華最出名,但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1951年,鐘昭正出版了他的處女作《婚後》,經過近十年的實踐,于1960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陸炳華》,兩年後由明志出版社出版。

紀念|寫《魯冰花》,鐘肇政是很有勇氣的

陸冰華

盧炳華學了羽扇豆這個名字,和台灣方言的"路邊花"調和。小說以此為隐喻,講述了一個有着繪畫天賦的農村少年的凄美故事,卻不被周圍環境所了解,卻不幸過早地去世了。在書中,鐘朝正借助代課老師郭雲天的眼光,呈現了複雜的社會問題,包括貧富差距、學校教育、農村發展和政治污染等等,至今仍發人深省。

在楊宗寒看來,台灣很少有作家如此勇敢地寫出社會的真面目,"但畢竟這是他的第一部小說,文學品質很難說有多高,但在相對簡單的故事中,小說仍然表現出非常動人的氣質。"

是以,1989年被影視公司選中改編的同名電影搬上了大銀幕,導演是楊立國,編劇是著名的吳念珍。電影一經上映,立即火遍台灣,同年在大陸上映,為無數人觀看和哭泣。

紀念|寫《魯冰花》,鐘肇政是很有勇氣的

陸冰華

因為影片的走紅,其同名主題曲由陳妮在當年大陸春節晚會的舞台上帶給全國觀衆,依然在歌唱,是世代相繼催人淚下的金子。2013年,鐘朝正88歲那年,《陸炳華》原本唱曾淑琴祝生日,并說自己唱了很多歌,但"沒有《陸炳華》,就沒有曾淑琴","陸炳華"不僅是一首歌,一本書,更代表着一種陪伴、溫暖、堅持和夢想。

但楊宗涵也提醒說,雖然他提到鐘朝正時首先想到的是《陸炳華》,但"幾乎不可能不成為他最好的作品","當然,他最具文學價值的是《渾濁三部曲》和《台灣三部曲》這樣的河劇,他自己一定為此感到自豪。"

所謂大河小說,原本是法國文學的一種形式,特指長篇大作的那種多卷的連續性和曆史意義,如巴爾紮克的《人喜劇》,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裡斯托弗》,李偉的曆史作品三部曲《死水》《暴風雨前》《大浪》。

在"台灣三部曲"中,台灣人民抗擊侵略的曆史,島上美麗的風景和樸素的人民感情,以及台灣人代代相傳的藝術形象,被鐘朝正藝術再現,留下了中日戰争50年背景灣曆史形勢和社會生活的寶貴記錄, 以至于一些學者稱其為"一部偉大的民族史詩,可以唱和啜泣"。

翻譯和編輯地位不容忽視,培養了一大批作家

除了陸冰華的光環,鐘朝正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身份——翻譯和編輯。在楊宗瀚看來,這兩個身份對台灣文學的影響不亞于他的創作。

"他的翻譯量驚人,而且持續了很長時間。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他翻譯了大量日本文學和其他從日本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如《金光寺》、《阿克辛》和《歌德自傳》《史瓦濟蘭傳記》等。"

1965年,鐘昭政開始參與一些文學雜志和出版機構的編輯工作,策劃編輯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系列叢書,如《省作家作品集》《台灣作家全集》等,在客家文學乃至整個台灣文學的發展中非常成功。

同時,他也十分注重新人的培養和培養,李喬、鄭慶文以下的台灣作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他的陰影的影響。比如東方白河小說《龍淘沙》就一再被他鼓勵完成,出版和出版事宜也很有幫助。鐘鐵民,最早在文壇乞讨,暑假期間住在家中,也在鐘昭正的鼓勵下走上了作家之路。其他人,如蘇金強、吳金發、王有軒等,都是小說家,在他擔任主編期間,非常有愛心。四十年來,由于他的愛、鼓勵、推薦而成為江瑜這樣的作家,是以被文學界和媒體稱為"台灣文學之母"的稱号。

"為什麼是'媽媽',因為'爸爸'有人,是萊和。楊宗瀚解釋道。

鐘昭正也說:"我尊敬他(指賴赫),我是老人,但在文藝活動中也培養了很多弟子,作品有一定的影響,據說是'文學之母',沒關系,我要感謝,這是對我的贊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