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前,他的左眼接受了手術。手術後,用稱職的醫生的話說,"拉扯的痛苦"。這幾天,所有心靈都在左眼"拉痛",無法思考,進而失語。我必須陪伴這種痛苦,但也要用自己的眼睛。
當一個人健康時,這個人的意志也是自由的。自由的人通常不會想到不自由的人或事。當身體出現問題時,會有一系列的不自信。事實上,在這方面,我從來沒有完全可用。作為視覺動物,人類受益匪淺,受苦累累。當人們不自由時,他們感受到自由的價值。隻是一種"拉扯的疼痛",實際上導緻無法自由觀察,不能自由行走,不能自由思考,寫作就更不用說了。
出院後,按照醫生的訓示,每天滴眼藥四次,睡前最後一次軟膏,另外,每天三次趁熱塗抹。這些事情不能懶惰,他們必須對自己負責。當然,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對家庭負責。我非常負責滴我的眼睛,塗抹軟膏,并燙傷眼睛。
除了陪伴我的眼睛,我還能做些什麼?
一位遠方的朋友告訴我,聽力比視覺更可靠、更持久。他建議我試着學習一種樂器,不管我的眼睛如何恢複。并說音樂在自娛、娛樂、文筆上可比。
不過,他不知道,我是一個完全的音樂盲人,不會玩,欣賞勉強合身。
是以,我仍然選擇語言和單詞來治愈。不,聽着,目前沒關系。最近,我一直在聽吳太昌先生的《有經驗的文學世界》、《藝術與文本》、《心像長月》、《我知道的金錢書》和《文學世界五十年的個人經曆》。吳太昌,還有誰?正式名稱為吳太昌,1938年出生,出生于安徽省當塗。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60年大學畢業,1964年畢業于文學理論研究所學生院。長期從事文學報紙編輯工作,先後在《文學》《河北文學》《人民文學》工作,1984年至1988年擔任《文學雜志》副主編,後任《文學報》顧問、編輯,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還曾擔任中國散文文學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人民文學學會、冰心研究會副會長。《小說月刊》"小小說精選"和"微小說精選"顧問。
由于工作關系,吳先生與錢啟書、朱光孫、冰欣、巴金、葉勝濤、陳學昊、艾青、袁英、柯玲、楊偉、陳忠實、陸燕舟等文學界有許多交集和交流。他的文章注重叙事和文學界每個人的交流,用第一手資料來解讀文學前輩和老師,用他們人民的寫作來描述自己的外遇,其實為文學界每個人勾勒出了一個獨特的剪影。
文學界的吳祖軒先生評價吳太昌散文的特點,這些特點随意而毫不退縮,注重日常生活和對人類理性的描述,閱讀起來非常真實,了解,非常自然和有意義。就像一碗清淡的湯,上面有一些蔥和透明的油珠。喝,充滿清爽,感覺很美味。
聽完後,當然還有吳祖軒先生的另一句話,但我沒有說出來。因為吳太昌先生的文章本身對我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睜大眼睛的時候,吳先生陪着我走得更近,甚至走進了我敬佩的一大批前任。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