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下午,當《虹口區35、36、37、38、39、43、44小區住房征用與補償方案(征求意見稿)》公布在住房征用範圍内時,标志着第二輪磋商的開始,土地在安靜的山區生活"沸騰"。這也是北外灘在新一輪規劃布局中将率先啟動舊地複開,推動北外灘進入城市發展新時代,打造新的标杆"快車道"。
山間生活俯瞰畫面
現年67歲的李金峰住在塘沽路124号二樓,和兒子在9.8平米的小屋裡住了20多年,廚房是一樓過道旁邊建的爐子,所謂衛生間隻能是簡單的浴缸,不能安裝廁所。"外面下大雨,房子下雨"是李阿姨和鄰居的口頭禅,大雨下遇到台風,房間裡堆滿了鍋罐,滴答作響,整晚都睡不着覺。"這是一段艱難的變老時期,近年來,我已經從樓梯上摔了近十次。現在,我被期望在我有生之年住在一棟新房子裡。李阿姨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
山首裡地塊由7個街區組成,東至九龍道,南至大明道,西至武昌路,北至漢陽路,土地面積約62000平方米,共有居民2017年證住戶2548戶,企事業機關證書135張,亦有虹口區與市地産集團以"城聯、政企合作" 以區為主"的舊改模式推進第二個圖。雖然位于北外灘核心區,仰望望望望見浦西最高的建築——木蘭廣場,但與許多二級及以下的老建築一樣,山首許多居民至今都住過廁所,共用爐子,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居民多年來改善生活條件的聲音非常強烈。
今年1月21日至23日,今年1月31日至2月9日,在山下遺址進行了第一輪遺囑咨詢,第一天約有一半的居民前來簽字。"看着周邊59個小區、90個小區等等都成功搬家了,我們一直在問什麼時候輪到我們了,這一次老'陽光'終于要照在臉上了,起初有些難以置信。"第一個簽署合同的王志峰說。
負責山首地塊的虹口區第二催收辦公室副總經理劉峰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突然爆發,"一輪協商",區舊改總部、舊北外灘街道改區指揮部、第二催收辦公室采取了多項防疫措施。為了減少人員集中,居民需要提前預約和操作人員,分批到基地上交資訊,填寫投票表,在接待現場,居民必須測量體溫,戴口罩,正常體溫才能進入;最終,山下圖以97.75%的高率通過了"一次民調"。
疫情防控任務雖然繁重,但改善民生的步伐不容小觑。3月27日,虹口區138個街區成為今年首個複工的舊址,1011戶戶人家告别蝸牛之家。虹口區舊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山首土地戶籍、房屋盤存檢查工作現已基本完成,接下來,将認真聽取居民意見,做好舊改政策宣傳解讀工作,積極解決居民家庭沖突,盡快啟動第二輪協商, 幫助居民實作"新家的夢想"。同時,與征集處和街道老分指揮部一起加快113個街區等舊改地塊的程序,用更好的服務為老區虹口改造和城市更新按下"加速按鈕",力争確定今年完成6000個老區改造目标。
專欄編輯:唐偉 文字編輯:周楠 圖檔編輯:徐家敏
來源:周楠琪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