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海派文化遇上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

跟着網球看中國,當海派文化遇見網球,什麼樣的火花會被抹去?今年6月,澳網與官方搭檔兖州老璋精心打造的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迎來了盛大的重新開機。10月17日,賽事分站抵達上海,各界網球運動員齊聚一堂,在金秋節享受網球的時尚、健康與活力。

當海派文化遇上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

"為勝利的時刻幹杯",自2019年澳網與漳州老酒窖1573達成戰略合作協定以來,雙方不僅将悠久的中國白酒文化帶到了澳網,還緻力于推動中國網球的蓬勃發展,倡導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在目前的情況下,由于國外爆發的不便,澳洲網球公開賽中國業餘挑戰賽的回歸,無疑為國内網球市場注入了一顆"堅強的心"。

當海派文化遇上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

玩家的簽到儀式已滿

上海一直是中國網球最重要的城市,也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視窗。曆史的沉澱,加上比賽的熏陶,在上海的衆多中國城市中創造了獨特的網球文化。1843年上海開業後,随着西方人的到來,引進了進口産品網球。1876年,以華僑為主的上海無擋闆籃球協會建造了兩座草地網球場,成為上海乃至中國最早的标準網球場。經過百多年的發展,主流網球場從草地到硬地,人們手中的球拍從木頭變成各種高科技材料,不變,是上海球迷對網球的真摯熱愛。

當海派文化遇上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

一邊是水土滋養人,海派文化是生命之源的魔都,其精髓在于精緻和寬容,海派文化因精緻而充滿魅力;其實,這和網球的精神,作為四大紳士運動之一,網球的精緻展現在選手的着裝要求上有自己一套禮儀規範,打球看球的語氣非常重要;

當海派文化遇上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

在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上,我們可以看到沙灘上的網球運動員們全速前進,各種技巧和戰術互相碰撞。甚至還有人喜歡在令人頭疼的網球"老科勒"中,帶着複古的皮包和木球拍,帶着飽滿的音調走進房間。

當海派文化遇上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

頒獎晚宴的氣氛是現場直播

選手們在揮舞激情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東道主的誠意與用心,從各種細節上演繹出澳網獨特的大滿貫風味。無論是禮儀球員卡,墨爾本公園的同一個澳網藍色場地,還是符合國際标準的FAST 4 Classic,一支擁有職業錦标賽的高調裁判團隊,還是一座制作精美的銀冠獎杯和盛大的頒獎晚宴,都揭示了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一直以來的高标準,赢得了上海選手的贊譽。

當海派文化遇上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

冠軍組合 姚海波/張力

經過一天的激烈角逐,來自上海億航區網聯的張立/姚海波默契,從小組賽到淘汰賽,連續七次奪冠。兩人都有三十歲左右的球齡,經常一起訓練,擅長雙網壓縮對手。除了展現喜悅之外,冠軍組合更是賽事的組織工作不腼腆的稱贊:"感謝澳網和漳州老酒窖1573,澳網陽光明媚,活力和對上海的熱情,賽事非常專業,尤其是服務非常到位,讓我們感覺自己在參加大滿貫。"

當海派文化遇上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

裁判宣布了抽簽結果

對于退出小組賽的選手,主辦方也非常貼心地設定了一場"世界名氣"的趣味遊戲,為他們提供了再次參賽的機會,大大提升了參賽體驗。

當海派文化遇上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

網球技術專家付饒

下午的媒體群組也備受關注,張本鬥、陳俊樂、傅饒等上海知名網球媒體人士紛紛受邀參加。最終,排名靠前的傅饒的全網壇主編何松從八對中脫穎而出,奪得冠軍。

當海派文化遇上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

體育周刊資深網球記者張本鬥

擁有20多年職業賽事采訪經驗并多次到澳網現場報道的張本鬥寫道:"在四大滿貫賽事中,澳網在中國是最專注的,也是最關心中國球迷的感受,真正舉辦業餘賽事,在中國市場當然收獲最大。"

當海派文化遇上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

網球解說 陳俊樂與搭檔張思偉

資深網球主持人、解說員陳俊樂正在社交媒體上展示2019年和2021年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選手卡,在時間飛逝的感覺中,他坦言太久沒有被一種活潑純淨的氣氛所包圍,輸赢都非常高興。

當海派文化遇上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

作為澳網100年曆史上首個在澳洲境外舉辦的業餘賽事,承載着百年的輝煌,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旨在将"快樂大滿貫"的核心傳遞給中國網球迷。今年的賽事迎來了一次重大更新,規模更是最近,在上海站圓滿落幕後,澳網中國業餘挑戰賽也将轉移到武漢、深圳等地,足迹将遍布神舟46個城市,共有2500多名網球迷将受邀分享體育激情, 讓更多的人不出國就能體驗到純粹的大滿貫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