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海派文化遇上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

跟着网球看中国,当海派文化遇见网球,什么样的火花会被抹去?今年6月,澳网与官方搭档兖州老璋精心打造的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迎来了盛大的重启。10月17日,赛事分站抵达上海,各界网球运动员齐聚一堂,在金秋节享受网球的时尚、健康与活力。

当海派文化遇上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

"为胜利的时刻干杯",自2019年澳网与漳州老酒窖1573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不仅将悠久的中国白酒文化带到了澳网,还致力于推动中国网球的蓬勃发展,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国外爆发的不便,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国业余挑战赛的回归,无疑为国内网球市场注入了一颗"坚强的心"。

当海派文化遇上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

玩家的签到仪式已满

上海一直是中国网球最重要的城市,也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窗口。历史的沉淀,加上比赛的熏陶,在上海的众多中国城市中创造了独特的网球文化。1843年上海开业后,随着西方人的到来,引进了进口产品网球。1876年,以华侨为主的上海无挡板篮球协会建造了两座草地网球场,成为上海乃至中国最早的标准网球场。经过百多年的发展,主流网球场从草地到硬地,人们手中的球拍从木头变成各种高科技材料,不变,是上海球迷对网球的真挚热爱。

当海派文化遇上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

一边是水土滋养人,海派文化是生命之源的魔都,其精髓在于精致和宽容,海派文化因精致而充满魅力;其实,这和网球的精神,作为四大绅士运动之一,网球的精致体现在选手的着装要求上有自己一套礼仪规范,打球看球的语气非常重要;

当海派文化遇上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

在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上,我们可以看到沙滩上的网球运动员们全速前进,各种技巧和战术相互碰撞。甚至还有人喜欢在令人头疼的网球"老科勒"中,带着复古的皮包和木球拍,带着饱满的音调走进房间。

当海派文化遇上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

颁奖晚宴的气氛是现场直播

选手们在挥舞激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东道主的诚意与用心,从各种细节上演绎出澳网独特的大满贯风味。无论是礼仪球员卡,墨尔本公园的同一个澳网蓝色场地,还是符合国际标准的FAST 4 Classic,一支拥有职业锦标赛的高调裁判团队,还是一座制作精美的银冠奖杯和盛大的颁奖晚宴,都揭示了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一直以来的高标准,赢得了上海选手的赞誉。

当海派文化遇上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

冠军组合 姚海波/张力

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来自上海亿航区网联的张立/姚海波默契,从小组赛到淘汰赛,连续七次夺冠。两人都有三十岁左右的球龄,经常一起训练,擅长双网压缩对手。除了展现喜悦之外,冠军组合更是赛事的组织工作不腼腆的称赞:"感谢澳网和漳州老酒窖1573,澳网阳光明媚,活力和对上海的热情,赛事非常专业,尤其是服务非常到位,让我们感觉自己在参加大满贯。"

当海派文化遇上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

裁判宣布了抽签结果

对于退出小组赛的选手,主办方也非常贴心地设置了一场"世界名气"的趣味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再次参赛的机会,大大提升了参赛体验。

当海派文化遇上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

网球技术专家付饶

下午的媒体群组也备受关注,张本斗、陈俊乐、傅饶等上海知名网球媒体人士纷纷受邀参加。最终,排名靠前的傅饶的全网坛主编何松从八对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

当海派文化遇上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

体育周刊资深网球记者张本斗

拥有20多年职业赛事采访经验并多次到澳网现场报道的张本斗写道:"在四大满贯赛事中,澳网在中国是最专注的,也是最关心中国球迷的感受,真正举办业余赛事,在中国市场当然收获最大。"

当海派文化遇上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

网球解说 陈俊乐与搭档张思伟

资深网球主持人、解说员陈俊乐正在社交媒体上展示2019年和2021年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选手卡,在时间飞逝的感觉中,他坦言太久没有被一种活泼纯净的气氛所包围,输赢都非常高兴。

当海派文化遇上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

作为澳网100年历史上首个在澳大利亚境外举办的业余赛事,承载着百年的辉煌,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旨在将"快乐大满贯"的核心传递给中国网球迷。今年的赛事迎来了一次重大升级,规模更是最近,在上海站圆满落幕后,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也将转移到武汉、深圳等地,足迹将遍布神舟46个城市,共有2500多名网球迷将受邀分享体育激情, 让更多的人不出国就能体验到纯粹的大满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