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記者朱偉/寫作、平面、視訊
"高粱葉綠綠,9月18日,日本士兵來了......""向白山的黑水啜泣,走遍了黃河和長江。徘徊,逃避,逃避,徘徊。徘徊到哪一年...""走吧,朋友!我們要報複爸爸!9月16日,在重慶醫科大學家庭區,劉俊軒手裡拿着手抄的歌詞表,嚴肅地唱了起來。老人今年94歲,唱的歌還是滿滿的,她唱的歌都是"918小調""離開家""複仇之歌"。值此918事件90周年之際,老人希望抄襲歌詞,唱抗日戰争歌曲,号召大家銘記曆史,不忘民族恥辱,努力堅強。

老人憑記憶寫下了歌詞
我經曆過日本的空襲
愛國歌曲是精神食糧
劉俊軒1927年出生,94歲,家鄉河南臨沂。
老人回憶說,他小時候曾多次經曆過日本的空襲。"這時,日軍飛機飛過來,聽到了防空警報,然後我們躲了起來。後來,當日本人來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拿幹糧躲在偏僻的地方。"老人說,她看到炸彈在她的院子裡爆炸,她看到活着的人被殺,空襲後,無數的房屋被摧毀,"我見過活潑的孩子被日本人刺死,當我們恨的時候,咬緊牙關。
老人說,當時,許多抗日戰争的愛國歌曲在老百姓中流傳,如《松花江》《黃水歌謠》,在當時被廣泛歌唱。在避免空襲的過程中,這些抗日歌曲成為他們的精神食糧。"這首歌歌唱了全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決心和勇氣,它給了我們勇氣和勇氣。老人說,當他害怕逃離空襲時,他輕輕地哼着,反日歌曲伴随着他們度過一個又一個黑暗的一天。
劉俊軒展示手寫歌詞
3 月 2500 英裡
沒有一個女生班是苦澀的
同時,這些抗日戰争歌曲也啟發了劉俊輝。
她說,當她逃離時,每當她聽到一首歌時,她都會暗中發誓:做一個有用的人,為她的國家做出貢獻。
之後,劉俊軒離開河南,去了陝西省西安市,上了護士學校,立志做一名能救人的護士。
後來,劉強東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士兵,随第二野戰軍參加了解放西南的戰鬥,并擔任女童子軍。她說,女生班九人,在路上,沒人叫苦。"每個人都咬緊牙關,走了過來,據統計,我們走了大約2,500英裡。
解放後,劉曉波在西南軍政委衛生部工作,後來在重慶醫科大學工作,直到他離開。同時,還獲得了學習的機會,進行了進一步的學習。"是中國共産黨給老百姓帶來了幸福,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得到了學習和工作的機會,我們憑借所學到的知識,為黨和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劉說。
歌詞被老人逐字抄襲
通過記憶手寫多首歌詞
提醒子孫後代"别忘了國家的恥辱"
記者采訪時,老人多次演唱《離家出走》和《複仇之歌》。
老人說,抗日戰争歌曲《松花河上》和《黃水民謠》至今仍為很多人所熟知,但當時,在他們的玉溪地區,還有其他抗日戰争歌曲廣為流傳,如《九一八》《離家出走》《複仇之歌》,這些歌曲放到當下,認識的人越來越少。
在918事件90周年之際,她憑着自己的記憶寫了幾本《九一八》和《離家出走》和《複仇》。
說到《離家出走》和《複仇之歌》,老人看了看歌詞,把兩首歌完整地講完了。記者在網際網路上查閱了"離家出走"的資訊,發現《離家出走》又稱"流亡之歌",這是"流亡三部曲"的一部分,首部《松花江》創作者張漢軒;
老人的女兒孟女士告訴記者,老人的腰部不好,為了抄襲歌詞,還是花了一些功夫。"我們說要直接在網上打電話,我母親不會,她想親手抄襲,提醒更多的年輕人記住這段侵略曆史,不要忘記民族恥辱,振興中國,這是對抗戰歲月的記憶。孟女士說,從很小的時候起,她的母親就經常教他們唱這些歌,現在,她可以唱歌了,"我們現在可以唱歌,也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年輕人的愛國熱情,我們偉大的中國人的鐵骨,用血肉之軀建造了長城, 赢得了抗日戰争的偉大勝利,我們必須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老人和女兒唱着自己手抄的抗日戰争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