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永華 郭志強 |浙江、廣東和湖南報告
外貿企業訂單接踵而至,但表示不賺錢。
跨境電商正在興起,但企業負責人被亞馬遜平台近"集團滅絕"。
從中國港口運來的貨物的運費已經飙升了十倍以上。
新型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改變了我國的對外貿易,也給我國的外貿帶來了新的機遇。
9月9日,商務部發言人餘宇表示,今年以來,中國外貿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外貿韌性和活力不斷增強。今年1-7月,中國進出口企業49.7萬家,同比增長7.4%。1-8月,一般貿易、機電産品、新興市場和民營企業出口占比較去年同期分别上升1.5、0.3、1和2.2個百分點。
"在實作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們也敏銳地意識到,中國外貿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确定、不穩定的因素。他說。
"甯波很多紡織服裝企業下單到明年,現在基本不接訂單,做不到。甯波市服裝協會秘書長毛毅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海關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為1400.9億美元,同比增長12.1%。紡織品和服裝出口不僅超過了疫情爆發前2019年同期的水準,而且創下了同期新紀錄。今年上半年,中國紡織品出口總額為219.12億美元,比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同期分别增長53.89%和19.99%。

海外需求飙升,訂單飙升
從事外貿服務幾十年的馬慧光介紹,去年5月之前,很多開發區打電話推薦外貿企業投資,2020年5月以後,開發區負責投資的人說,忙得不可開交,一天接到四五套投資者,還有塑膠機數控機主說,手頭訂單太多, 推開。
劉龍在浙江省義烏市做生意,生産水泵、小型發電機等産品,主要出口到非洲。"非洲市場表現非常好,訂單定于明年2月,"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為什麼訂單蜂擁而至?
劉龍認為,這些年來,海外市場需求持續增長,而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中國對疫情有了很好的控制,可以保證生産和供應,市場對中國供應鍊的依賴更多的訂單。
"由于供應鍊不穩定,東南亞的訂單現在正在轉移到中國,"惠州一家跨境電子商務公司負責人田燕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在毛毅華看來,由于疫情爆發,許多來自東南亞的訂單已經流回中國,"許多其他國家要求公司關閉或解雇一半的勞工。越南最明顯的是,100多家服裝公司倒閉了。
7月19日,神州國際(02313.根據越南政府的社會隔離措施,該公司表示,其位于越南西甯省的布料生産基地将以正常産能的30%左右營運,其位于西甯省的服裝廠(越南)将暫停營運,其位于越南胡志明市的服裝廠将以正常産能的33%左右營運14天。
神舟國際是中國領先的紡織服裝企業,該公司表示,其出口額連續多年位居中國針織服裝出口企業第一位。到2020年,越南工廠将貢獻神舟國際服裝生産能力的40%左右。神舟國際預計,該公司在越南工廠每14天營運一次,面料和服裝的總年産能将分别下降約2%和1%。
8月2日,神舟國際宣布,檢疫措施已延長14天,"鑒于越南疫情的最新進展,越南政府可在14天期限屆滿後進一步延長檢疫措施"。
不僅海外訂單流入中國,國内消費市場的複蘇也帶來了強勁的需求。
商務部公布資料顯示,1-8月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8.1萬億元,同比增長18.1%,同比增長8%。
毛毅華表示,原來外貿導向的甯波很多企業今年也承接了很多國内訂單。
不賺錢?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
"工廠看起來很熱,問題不賺錢。劉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去年賣了200元的産品,今年的價格漲到了300元,但工廠還是沒賺錢,"很多客戶在去年12月下單,我們被迫在今年3月退回自己的訂單。原材料價格上漲,訂單退貨,運費增加,訂單退貨。"
機電産品是中國最大的出口部門。據海關統計,前8個月,我國機電産品出口7.98萬億元,同比增長23.8%,占出口總值的58.8%。
許多服裝公司也不賺錢。毛毅華介紹,甯波一些企業出口針織服裝,一件衣服的平均利潤"可能一美元不值"。
在江西省贛州市玉都縣做服裝加工的謝龍發說,工廠利潤非常微薄,每年出貨約50萬件衣服,"我們主要靠跑量,沒有量賺不到錢,一件貨的利潤不到一美元。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上半年,全國紡織企業3.3萬家,總營業收入2343.49億元,利潤總額1078.9億元,收入利潤率4.6%。
莫曉光是廣東省惠州市一家藍牙耳機公司的負責人,年産值約1億元。他表示,企業淨利潤在三四點中,行業内中小企業的利潤率相近,"基本上沒有做好虧損"。
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價格是吞噬利潤的黑洞。
燕田認為,訂單激增,企業必須突擊組織人力、供應鍊和原材料,導緻一些原材料制造商和市場上的人力價格都有了上漲。這影響了整個産業鍊的運作。
劉龍表示,水泵、發電機等原材料主要是銅、鐵和鋁加一些塑膠,所有原材料都大幅增加。"國标鋁1噸,去年年底1.1萬~1.2萬元,現為2.7萬元(噸);銅12月份為38000元(噸),現為7萬元(噸)。
廣東惠州天洋精密制品有限公司生産汽車注塑件,公司董事長毛毅華表示,原材料價格過高,在制造鍊中間的企業兩端都承受着壓力,一是供應商漲價,企業不付錢取貨;
毛毅華介紹,服裝行業原材料從化纖、棉,到面料、輔料、拉鍊、紐扣、襯裡,一路向下,整個産業鍊都在不斷上升。
除了原材料價格上漲,毛毅華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服裝企業利潤的影響更大。她說,疫情爆發前,甯波服裝勞工的平均工資為5000~6000元/月,今年技術勞工漲至8000元/月左右,即使在江西内陸,服裝行業勞工的月工資也上升到4500~5000元左右。
但即使工資大幅上漲,服裝和紡織公司仍在努力招聘。"疫情發生後,甯波的服裝勞工數量減少了30%至40%。毛一華說。
深陷羅仙山脈,江西玉渡,素有人口大國之稱,勞動力雄厚。不過,謝燕益說,招聘越來越難。《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當地看到,不少企業紛紛釋出招聘通知。
機電産品生産企業劉龍也表示,企業,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不可能去工廠工作。
一家領先的移動電子公司的高管表示,作為一名大勞工,該公司長期缺乏人才,尤其是年輕人。
今年上半年,領先的消費電子組裝公司富士康宣布,加入富士康的員工如果工作超過90天,可以獲得高達11,500元的獎金。
而且不僅富士康某公司這樣做了,《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很多電子企業都是這樣,有些企業給予了更高的招聘補貼。
對于外貿企業來說,今年海運價格和相關成本的瘋狂上漲正在"吞噬巨人"。運費增加十倍是業内普遍現象。
為了補充海外貨源,燕田在9月初通過空運管道向美國運送了200多箱貨物,僅這批散貨就花費了2萬多美元,"由于海道堵塞,貨物周轉緩慢,空運管道也無路可走,這無形中增加了公司的物流成本的三倍。如果海上航線繼續處于目前的困境,我們可能不得不選擇定期空運航線的航空運輸,但成本也将相應大幅增加。
毛一華說,她調查時發現,一家西裝公司不能訂購集裝箱,不得不空運。公司賺的錢不足以支付空運。然而,業務負責人告訴她,如果她不飛,她就會違約,沒有辦法。
劉龍表示,由于原材料價格、運費價格,公司一次又一次地接到訂單和退款,雖然客戶能了解,但也認為企業沒有誠信。他擔心疫情爆發後,如果客戶能找到其他來源,生意就不會那麼好了。他還透露,自2020年以來,企業規模一直在萎縮,勞工減少了三分之一。
回流、傳輸、更新
"不要在生意上賺錢,或者不做。毛宜華給甯波一些服裝企業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然而,現實情況是,為了生存,企業仍然必須開始工作。有企業主說,即使訂單不賺錢,隻要企業開工,就可以留住勞工,等疫情過去,市場恢複正常,再想辦法生存,或者轉型發展。
北京服裝研究所教授郭岩表示,盡管利潤率很低,但服裝行業的需求一直在增長。
訂單不斷流回國内,是外貿的新機遇。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所研究員梅新宇認為,在疫情背景下,中國的制造業優勢将因其防控效率高而進一步凸顯。
在中外運輸一個人看來,海外訂單回國是一個長期趨勢,一是因為企業發現海外投資的風險還相當大,國内安全,二是因為外貿客戶想要更穩定的供應,比如沃爾瑪,在這次疫情爆發後,會判斷誰的供應穩定性更好, 它的一些訂單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傳回中國。
"我們的訂單生産是一個跨周期的狀态,比如明年的訂單就要在今年下達,這就産生了疫情的影響。燕田告訴記者,他公司的下遊對接客戶是沃爾瑪,是以公司産品的數量和價格相對穩定,不受反複爆發和供應鍊波動的影響。
一些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的企業家認為,全球供應鍊的穩定對企業來說非常重要,不會随意改變。一旦供應鍊發生變化,訂單和産能回到中國,就有可能趨于穩定。
在毛毅華看來,國内龐大而完整的産業鍊是競争優勢最強的,前幾年走出企業發現,國内更穩定。他引用了一家汽車公司,該公司受到越南電機不足的極大影響。
在此背景下,不少企業選擇将産能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并在轉移中實作更新。
毛毅華表示,這些年來,汽車模具行業是一個梯度的轉變,從深圳到東莞,再到惠州,"未來5年是要看到惠州的。
毛毅華表示,相對于海外投資的風險,越來越多的服裝企業發現國内更加穩定,選擇将産能轉移到江西、安徽、雲南等地。
順隆衣物洗滌工業園董事長李啟國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将洗淨工業園從廣東到江西玉都,規模、技術和環保水準都處于幾個層面,二期園區進一步向智能化更新,"更高效、用水量更少、更智能,勞工隻要輸入參數啟動機器就能完成所有過程。
國内産業鍊的整體技術進步增強了中國企業的全球競争力。
毛毅華介紹,汽車模具産業鍊原本主要依靠外資企業支撐,現在東莞、惠州都形成了産業叢集,"我來廣州工作,模具都依賴外資企業進口,現在反過來,我們每年出口很多模具。
9月16日,從長沙出口到土耳其的ZCC32000履帶式起重機運到上海港,裝置使用了近100輛大卡車。中聯重型工程起重機公司海外營銷總經理劉強表示,今年海外工程機械市場需求非常好,中聯重型工程起重機産品1-8月海外市場增速超過60%。
中聯重工分公司副總裁兼工程起重機分公司總經理羅凱表示,公司的起重機能夠不斷打破出口記錄,關鍵原因是在核心技術上實作了不斷的突破,得到了海外市場的認可。
他還感歎,10年前,中國工程機械剛剛進入東南亞市場,當時依然是世界外資品牌;在他看來,未來,中國的起重機将沿着"一帶一路",越來越快地走向海外市場,占據更多的市場佔有率。
(應受訪人要求,莫曉光和燕田均為筆名)
編輯: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