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謂山河之“内外”

作者:齊聲喚賢

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水南為陰。那麼,河之“内外”是如何區分,即河的哪邊為内,哪邊為外呢?

這裡,先講一個趣聞。1952年初,毛澤東到河南視察農業。第一站到了新鄉,他把新鄉地區的縣、市書記叫到列車上調查研究。當問及内黃縣的書記耿其昌時,問曰:“你是内黃,有外黃嗎?”耿其昌回答:“沒有。”毛澤東則說:“不對,應該有。”

應當說,毛澤東說得對。《漢書·地理志》:“,陳留有外黃。” “陳留”為原河南開封縣,即今 開封市祥符區。“外黃”是今天的商丘市民權縣。這裡當時屬于古陳留、古汴京轄地。

說及水之“内外”,得把“内外”交代清楚。所謂“内”,古同“納”,義為收入;作為方位詞,指“裡”也,即裡邊、裡頭;“外”,“外”也,即外邊、外頭,引申為外表、例外、額外。

與“水”相關的“内外”,是方位詞。“内”,指的是河水的北邊和西邊;“外”,指的是河水的南邊和東邊。内黃縣、外黃縣得名的當時,黃河從洛陽市以東的不遠處為西北、東南走向,經河北流到天津,入了渤海。當時的内黃縣在黃河以西;而外黃縣在黃河以東。内黃于漢高祖九(公元前198)年置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内黃是最早的“四朝古都”,華夏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建業、建陵之地。是春秋時期政治家商鞅、南北朝冉魏皇帝冉闵、唐代大詩人沈全期的故裡,是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民族英雄嶽飛童年生活、成長的地方。内黃得名是因古代黃河變遷,在此留下一個黃水大窪,名曰黃溝、黃澤、黃池;又因漢代建縣時地隸魏郡,立足魏地,自我觀物,黃河以北為内,黃河以南為外,故名内黃。建縣兩千多年一直沒有改變名稱,隻是在北魏永平初和隋大業初,兩次廢置,均不久又得複置。同時,在黃河南置有外黃縣(今杞縣東之民權縣)。秦末農民起義,劉邦項羽攻外黃,即此地。北魏廢縣,隋複置。唐貞觀六年廢。1929年,由杞縣、甯陵等5縣地析置。

再如“河内”。自戰國魏始有“河内”“河東”之名,戰國魏短時間置有“河内郡”,即今秦東之合陽縣、大荔縣、韓城市等一帶。詩經·周南》曰:“關關雎鸠,在河之舟。”合陽縣今有河内書畫院。漢代所置的“河内郡”,即今河南省焦作市。傳統意義上的“河内”是指河南中東部黃河以北地區。上述這兩個地方,均在古黃河以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