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柯靈——讀《柯靈評傳》雜記

作者:文法課

許多年前,1987年1月5日,我有幸在上海靜安寺附近的文學館與科林先生發生了關系。那時,我才二年級。關于這次經曆,2004年,我寫了一篇題為"特别簽名書"的文章來紀念它。後來,這篇文章發表在廈門圖書館聲音和文彙閱讀周刊上。而且,我又是相當驚訝又幸運的,為了配合"打造書香社會,塑造文明市民",作為一系列宣傳活動的開幕式,2004年12月22日《廈門日報》也以"來之不易的特輯簽名書"為标題,專門為這篇采訪報道。

正如我在《特别簽名書》中所寫的那樣,科林先生在我眼中是一個瘦弱、銀發碧眼、精神四射、睿智善良的老人。不僅如此,透過科林先生在我的書集《吠叫的六十年》(上海文學出版社,1986年12月1日)上的簽名,我似乎從這位著名作家和編輯的骨頭上看到了現代文學史上的精神。

當然,說到我對科林先生的了解,我不禁要提到我認識的另一位著名作家,他是我祖父的朋友和同胞,師道先生。說實話,第一個知道科林這個名字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認識了師道先生。這不僅是因為他們是上海淪陷後"海島時期"的編劇,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好,還因為他們也是工作夥伴,根據蘇聯作家高爾基的優秀劇作《海底》"分包",聯合改編了著名的舞台劇《夜總會》。

不過,也要承認,過去我對科林先生的看法常常是支離破碎的,直到我偶然讀到張黎明先生寫的《冰壺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版,2008年7月),才才完整起來。

與人物的一般傳記基本一樣,《科林評論》從《少星老家》、《童年、童年》、《教學生涯》到《涉報》、《走進電影業》、《死'孤島'》、《上海淪陷》、從"和平民主之日"、"共和國早春"、"文化大革命"到"第二春", "偉大的戲劇",可以說是對凱林先生一生的更完整記錄。雖然這樣包羅萬象的性質可能不是獨一無二的、深刻的,但作為目前柯林唯一的傳記,可以如此全面和完整,它确實是無價之寶。

在我眼裡,與他有過與毛敦、巴金、葉勝濤、王同照、錢玉樹、石道、張愛玲等作家打小說的互動,科林先生似乎更适合當已婚編輯、優秀散文家、散文家、劇作家。這不僅僅是因為小說其實不是他的長篇大物,"而且小說的文學'門檻'太高了"(記得1994年第一期出版的《冰壺先生的長篇小說系列《上海百年》第一章《十裡大洋場》,但歲月也放不下,從這個夢想的宏大體系中不會有下手。他年輕時寫的小說,如《羊》和《1932年的銀光之歌》,顯然不具有代表性),也展現在科林先生在文學編輯、散文、散文、戲劇創作等方面的傑出成就上。顯然,通過《柯林評論》,它強化了我的感受,并給予了這種了解更多的事實上的支援。

毋庸置疑,我讀過的科林先生的作品并不多,還記得很深的記事,一本是他的散文集《山學海》,一本是1984年11月出版的,似乎張愛玲"翻案"——《送張愛玲》。也許是因為《張愛玲發燒》還沒看過原作,以至于在《科林評論》中的表現,更多的墨水自然而然地給了後者,而前者隻能算是過去的一塊。對于科林和張愛玲互動的介紹,分别出現在《科林評論》的《全上海秋天》和《第二春》兩章中,詳細客觀的評論,足以讓我佩服科林先生的編輯成就。是以,我在想,如果沒有科林,沒有《萬象》雜志,也許就沒有張愛玲,沒有黃琦......。

與許多國内人物傳記不同,《治愈評論》的寫作觸角并沒有回避新中國的建立,而是列出了兩個專門讨論敏感話題的章節:"共和國早春"和"文化大革命"。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治安評論》并沒有一味保護題材,例如,在對待著名演員石浪"跳到海裡就死了"時,它明确指出,科林曾寫過一篇題為《石浪——典型的反黨》的文章,發表于11月28日, 1957年"文本報告"。雖然科林先生後來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向這塊古老的石頭道歉。

之前并沒有太多關注科林先生來自哪裡,直到看完《科林評論》後,我才知道他是陸迅先生,秋琦的女友。這也讓我有些猜測,為什麼柯林先生把夏先生的劇情版《明仁傳》改編成劇本。紹興曆史悠久,文物華麗,是夏雨之水之鄉,國土回歸之國,明仁市殉道,魯迅的發源地,精神底蘊,富國敵國。......"。如果加上冰壺先生,未來的紹興挂車之旅似乎更有意義。

作為完整的《科林評論》,很自然地會在書的末尾附上科林先生作品的出版目錄(包括不同版本的記錄等)。這既是一個總結,也是感興趣的讀者進一步了解和研究它的簡便方法。但很明顯,這篇綜述的作者忽略了這一點。另外,500多頁的評論,沒有主人的圖檔,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而這一切,都隻能是希望這本書能重印,以補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