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肖複興:前宅胡同夏憶——孫道臨先生百年紀念

看到王文軒去世的消息,我不禁想起了孫道林先生,想起今年是孫道林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也想起了我與孫道林先生交往的過去。

肖複興:前宅胡同夏憶——孫道臨先生百年紀念

孫道林、王文軒

在北京北昌街的西側,有前後巷。這是清代僅有的兩條巷子,原來是官家的一個大房子門,前屋後每開一扇門,前面的人要走,走的人多,然後有一條路,有了一條路,漸漸形成了兩條巷子。南邊的故居胡同,北邊的後屋胡同,紫禁城東邊,南海西邊,北海以北,近在咫尺,真正屬于皇城的目光之下,從古至今都很安靜,有一些嘈雜的網紅胡同和淩亂的老胡同, 不能在同一天說。相比之下,昔日的屋胡同較短,但更寬,庭院典雅,很多人居住,比如當時的法學家何啟宏。

三十一年前的1990年夏天,如果不是孫道林先生的任命來我,我不會知道北京城有這麼短、優雅、别緻的胡同。如果不是孫道林先生,胡同會多麼優雅别緻,跟我沒什麼關系。和孫道林先生在一起,這條小巷讓我很容易擁有難忘的回憶,對一切的回憶,隻有生活和生活,就像陽光透過小巷裡的老梨枝和樹葉照進來,總是在31号夏天的中午跳躍。

我走的時候,看到孫道林先生早早就在老家的東口,也就是北長街等我。記憶是如此清晰,一切都像昨天一樣:他穿着一條短褲,從遠處向我揮手,好像我們認識很久了。我心中有一股熱浪。

要說我也見過一些大大小小的藝術家,但是像他這樣的藝術家,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他,他的儒家安甯和輕松,也許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他的真誠,一路到舊的那種透明的真誠,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境界。

在昔日的豪宅胡同裡,有他來北京的上海辦事處。中午,他邀請我去上海辦公室的餐廳吃午飯,那裡是正宗的上海本幫菜,味道純正。除了吃,我們還在談論一個話題,那就是媽媽。他說,年初的一個晚上,他看了一期新一期的《文彙月刊》,裡面有我的《媽媽》,他看了一整夜,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當他有了把它拍成電影的想法(其實它隻有2萬字的散文),經過半年多的努力, 他最終說服了上海電影制片廠,決定拍攝,讓我完成劇本改編。他這次來北京,主要是來我讨論這件事情,其實就是信任,沒有對話,不去看,編劇的作品交給了我。

他告訴我,讀完《母親》後,他想起了自己在皇城北京的童年,還有他的母親。他也想起了在那些艱難而殘酷的歲月裡,他感受到的難忘感受,是像他母親這樣的普通人給他的。

那天,他主要聽我講我母親的故事,我無可挽回地迷失了,對母親感到内疚。他靜靜地聽着,沒有打斷我,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我不敢看他的眼睛,因為我從未見過一個70歲的老人的眼睛不渾濁,或者說那麼清晰,眼淚像露珠一般清晰透明。

突然,他突然站了起來,有些激動地對我說:為什麼我一定要拍這部電影?我不僅要拍拍母愛,更要償還一筆人愛的債,讓人感受到世間真情是多麼重要!

我們是老少淚眼的親戚,反映出北京八月的陽光,我感受到了藝術家的良知,在物質流中難得的真情,以及這種嘈雜的世俗質疑。那天回家,對着母親的肖像,我悄悄地對媽媽說: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海外藝術家的聲音,拍攝出一個沒有文化的普通生活的母親,不是每個母親都能享受到的。媽媽,你在天上的靈可以得到極大的安慰。

1995年2月,我給他寄了兩本新書,包括《母親》。他寫信給我:「再讀一遍你關於母親的文章,我還是忍不住哭了。也許它更老,但它是"脆弱的"。永遠記住,十七八歲是要理性得多的,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更好。"

2007年12月,孫道林先生去世。甚至去北海,然後走北長街,經過原房胡同東口,突然覺得孫道林先生站在那裡,離我起點很遠。(邵氏複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