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作者:說書人阿偉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1991年5月29日上午,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兩位老人牽手,很久沒有對對方說什麼。

他們是老師和學生,親戚和朋友,戰友,敵人。随着光影,白色的淺灘穿過缺口,曾經血淋淋的年輕人,應武将軍,早已是兩個垂死的老人。兩人互相指指點點了54年。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87歲的陸正超和90歲的張學良談得很開心,張學良回憶起過去,心中湧出各種遺憾,他不禁歎了口氣:"我後悔不能直接參加抗日,你帶兵堅持打日本,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安慰。"

陸正超安慰他後說:"你這輩子做'西安事變'這件事就行了,打日軍别人替你,東北軍為你玩吧。

在接下來的幾天談話中,陸正超補充說:「東北軍參加了抗日戰爭,在蔣介石大部分英勇犧牲之後,第53陸軍在隘沈戰役中,已經放下了武器,最後在沈陽解放起義。他補充說:"東北軍在抗日戰争期間是英勇的,犧牲是悲慘的。蔣介石看到任何危險時,就把東北軍送到哪裡去。上海打了起來,蔣介石的軍隊撤退了,留下東北軍的吳克倫當警衛。當他們過河時,他們淹死了很多。蔣介石不僅沒有發放養老金,還取消了地面軍隊的數量,其餘部隊都複員了。"

陸正超将軍在談話中略微忽略了他在戰争中率領東北軍其餘部隊的頑強抵抗。東北男孩的鮮血灑在了華北平原上的西奧身上,鐵般的證明東北人不是一個物種,也證明了陸正超将軍強烈的抗日意志。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2009年10月13日,陸正超将軍在北京逝世,享年106歲。他是最後一位在中國去世的開國海軍上将,也是最長壽的海軍上将之一。也許他因為未能與老朋友團聚而感到遺憾,對中國的未來抱有無盡的希望;

呂正超,這個名字刻在清朝曆史上,早已被新一代年輕人耳中,默默無聞的人物。"不要相信清朝的曆史變成灰色",筆者聊天自慰這篇文章能有一定的效果,隻希望讀者能耐心地讀懂這位傳奇将軍,或許能幫到你的忙。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我說起武堂時的畫面真是太帥了!"陸正超看着自己晚年的照片,歎了口氣

今天,遼甯省鞍山市下屬的海城市,是一座美麗的東北城市。她被譽為"遼南糧倉",也是美國"2020年全國百強縣"。但一百多年前,雖然這個地方算上千裡,但剝削很多,國家難以追趕,人民生活慘不堪。

1905年1月,陸正超出生在海城縣唐王山皇後村,南曼鐵路門口,象征着父親和村民的屈辱、日本侵略和虐待,猶如陸正超童年的噩夢。少年出生在山裡,立刻被塞進了幹草堆裡,經曆了那個時代人們共同經曆的粗暴苦難。在後來的回憶錄中,陸正超說:"看到父親和村民被日本人虐待屠殺,我讨厭日本人,一直想長大後能打日本兵,複仇雪恨。"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陸正超談武堂時期照片

家庭貧困在他長輩的節儉下,斷斷續續地進行學業,但最後生計被迫,隻能進入絲綢廠當學徒,每天早早貪黑,過度勞累,年輕的盧正超甚至患上肺病,吐血。1922年,17歲的陸正軍入軍,在張學良的近衛旅,一個團三個營九連,他把原來的"超級"改名為"練兵",即希望練好打日本。但據陸老說,他說他小時候也逃過學,打過群鬥。

因為陸峥識字,一年後他被選中到東北講堂學習,這改變了他的命運。半個多世紀後,陸正超翻閱回憶錄,和女兒聊天:"他們講武堂的畫面,實在是太帥了!"18歲的小盧很擔心,也許當時他夢見的睡獅千年會有一個警鐘,但深陷于我們的曆史,卻知道其中的曲折過程。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1931年,作為東北軍第116師參謀長、第16旅參謀長,陸正超已經是張學良的部門。而當年,九一八事件,陸正超跟随東北軍撤退到關島。"從家裡連根拔起,把人打死"的痛苦氣氛彌漫在整個東北軍,此時蔣介石向東北軍減兵,他的軍隊可以派出100%,但隻有20%-30%的東北軍,待遇非常不平等,東北軍對蔣介石的心裡很不滿, 而東北反聯軍英勇的反日戰争行為備受推崇,東北軍将領聲稱要反擊東北。

九一八事件後,張學良率領的東北軍得以維持編隊。但西安事變後,蔣介石決定解散東北軍,以削弱張學良的部。1937年4月,由陸正超團長率領的第647團被要求分為第116師和第130師,全團被激怒,許多人決定向西渡黃河,投向決心抗戰的紅軍。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一個月後,陸正超率領一個營前往石家莊,另外兩個營合并為第130師第691團。5月4日,陸正超在遊行帳篷裡秘密發誓要加入中國共産黨。

陸正超的個人命運裝備甚至随着整個時代開始轉動。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堅持平淡無奇的遊擊戰模式和人民武裝鬥争的模式"——毛澤東

沒過多久,7月7日事件就爆發了。

九一八的恥辱史就在眼前,從沈陽到熱河,從熱河到北平,再從北平到渝中......東北軍,再也無法撤退。

1937年9月15日至10月11日,陸正超的部與日軍進行了三次激烈的戰鬥。其中,梅花鎮戰役中,691團第1營官兵300人打了一場漂亮的抗戰,以犧牲20多名官兵為代價,殺死了800多名敵軍(日軍總數約2000人),是日軍在"七大事件"之後的第一次遭遇戰。日本妖魔從10月12日到15日進行了駭人聽聞的屠殺,造成1547人死亡,鹿城地區的"第一鎮"從此衰落。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并沒有完全洗去陸正超的挫敗感。他率領的部隊嘗到了"系統第一次撤退,牌匾背面"的痛苦。據已故的陸正超說:"梅花鎮的戰鬥應該看作是我們共産黨上司的部隊來打。"可以看出,他對國民黨的喜愛已經降到了冰點。

1937年10月14日,陸正超在一所國小校的大教室裡舉行了官兵代表會議。"今天不是一次普通的會議,而是一次将決定我們所有人的未來和命運的讨論,"他告訴代表們。近日,形勢瞬息萬變,不到半個月,日軍占領了中國北方大片地區,但中央軍仍撤退。如果我們繼續奔跑,我們不僅無法擊敗日本,而且還有可能派遣部隊離開。我們每一個愛國的士兵都有責任保衛我們的國家,收複失地。"

陸正超與大家一起回憶起9月18日之後的恥辱,東北軍被拆散為炮灰悲痛......

東北部隊一路下,離家越來越遠,幸存下來的同志越來越少......

我希望,它到底在哪裡?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陸正超把自己的決定告訴大家:"自從第53軍(國民黨中央主力)離開我們以來,不要我們,形勢沒有讓我們别無選擇,擺在我們面前的隻有一條路:像紅軍一樣,回到北師,到遊擊隊之後的敵人。我不知道大家的意見是什麼?"

正如陸正超晚年所描述的那樣,他的講話猶如幹柴火,引爆了官兵的情緒。

"每天回家唱歌,你南邊幹什麼?"

"我甯願北上一千,也不願南下!"

"當死去的奴隸讓他們自己走的時候,我們就要北上去!"

......

帶着民族的恥辱和尊嚴,帶着東北軍的遺産,國民軍第53軍130師691團團長陸正超在小宣鎮正式脫離國民黨軍,誓言抗日,宣布改編為"人民自衛隊",豎起抗日戰争的旗幟,這件事就是改變北華抗日戰争命運的"小一改編"。

他們決定在幾乎無人煙消的平原上與日軍作戰。

神聖的自衛戰争,

這是國家最後的生活方式。

大家前進!

奴隸們占領了我的東北,

更貪得無厭地進入長城

寇寇深,國家會死,家庭已經破碎,

我們要起床了。

發誓要奪回古老的河流和山脈!

遵守黨的鐵紀律,

團結血腥的前線,

團結的意志突破了一切困難。

為生存而戰!

為失地而戰!

勇敢!進展!去東北!

這就是人民自衛隊!

《人民自衛隊之歌》——胡乃超

從軍歌中的這首"人民自衛隊"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人民抗戰的堅強意志。人民自衛隊後來發展成三個團,由趙成金(遼甯海城)、于全松(桂林遼源)和沙克(遼甯丹東)率領,他們都是1955年被授予的創始少将。張學良在幽閉恐懼症中通過張學思的轉播了解了這件事情,高興地說:"這條路是正确的!"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于榮榮(左) 陸正超(右)

在我們黨的地方組織的支援下,這支部隊迅速發展到5000多人的規模,為中國共産黨在平原的第一基地——渝中基地奠定了基礎。不久之後,人民抗日自衛隊被納入晉超軍區上司,陸正超被任命為渝中軍區司令員、第三縱隊司令員、中央辦主任,湛中防日基地也發展到數十個縣,人口約700萬規模。

陸正超和東北軍,永不撤退。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著名電影《平原遊擊隊》以華北平原為背景

很難想象在平原上打遊擊戰有多難。

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危險不多,山區也不多,這種自然環境根據理論分析,很難進行長時間的遊擊戰。

從1938年11月到1939年4月,日軍在華北地區動員了26000多人,采用聯合打擊的戰術試圖徹底殲滅抗日基地,但在陸正超的靈活指揮下,紅軍頑強的戰鬥意志和當地人民的積極配合下,日軍的計劃沒有成功。在這五次戰役中,日軍傷亡4264人,我軍傷亡1581人。從1939年4月到1939年7月,戰鬥變得更加頻繁,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進行了165場大大小小的戰鬥,日軍傷亡3,370人,傷亡1,290人。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1939年10月至12月,華北日軍動員了一支更大的軍隊來"掃蕩"基地,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三燈"(燒、殺、搶)政策。陸正超制定的反擊政策是:"避開敵方的隔離點,形成'掃蕩'面,或形成圍攻圈作戰,主力跳到點、面、圈外,向敵方後方或運輸線發起攻擊,并擇機攻擊鐵路線敵方的據點。"在這方面,中國人民創造了熟悉的'隧道戰'、'地雷戰'等戰術。

1939年,整整一年的反"掃蕩"戰役,基地與敵進行了383次大小戰役,敵傷亡9414人,我軍傷亡3851人,陸正超優秀的軍事作戰能力得到了當時黨内外人民的一緻認可。毛澤東曾寫過一篇碑文,稱贊抗日基地是"堅持平原遊擊戰的典範和人民武裝鬥争的典範"。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最知名的陸正超"表現",無非是敵人的重要性。1940年,日軍在戰争中期再次發動新的圍攻,實行"籠子政策",意圖以鐵路為支柱,以公路為鍊條,以地堡為鎖,抗日基地在戰争中期被分割成許多孤立的小塊。為了打破困境,八路軍奮起反擊,發動了舉世聞名的"百團戰争"。陸正超率領第三縱隊表現優異,成為"一場牢不可破、毫不拖沓、善戰的八路軍正規軍,地震震中"。

自9月18日以來一直撤退的"失敗軍将領"陸正超,在中原平原上寫下了一部壯麗的史詩。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然而,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下,基地也受挫。1942年5月至7月,日軍動員了5萬多人,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暴力"掃蕩",被稱為"五一掃蕩"。在基地地區,軍隊和文官部隊傷亡1萬餘人,但本軍縮減近一半,上司機關和10多個團的主力被迫動,遊擊隊降為零,中部地區的抗日勢力一度陷入困境。

1943年8月,中國共産黨黨委、中國中央銀行、中央軍區被廢除,所管轄的部分由金超支部直接上司,陸正超被重新任命為晉璋軍區司令員,八路軍第3縱隊也被撤銷。陸正超率領晉虞軍區軍民堅持抗日戰争,直到抵抗勝利。陸正超回憶起14年的抗日戰争,他自己射了30多萬發子彈,也正因為這個她出色的戰争功績,1955年,陸正超被授予将軍軍銜。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我一生都打過日本,我負責鐵路,我打過網球三件事。盧正超

像那個時代的所有革命将領一樣,陸正超的包袱帶着革命的需要而消失了,裝上了遙遠卻忘了收拾家鄉的貨物。但祖國的溫暖,沒有辦法消失在這個東北人的心中。

後來解放戰争,為解放戰争流了多年血的中年人回到了家鄉,東北的土地一片廢墟,但希望卻在田野裡。陸正超開始負責東北地區的鐵路修整和運輸工作,新中國成立後,陸正超長期在鐵路系統工作,曆任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副部長、代理部長、西南鐵路建設總部副部長、現場指揮部、政委委員、鐵路兵第一政治委員, 鐵道部長等職務。直接參與了新中國成立後的一系列鐵路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如成隍、天瀾、祥桂、朗信、寶城、鳳沙、營沙等一系列幹線支線鐵路建設任務。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至于網球生涯,陸正超有着相當的熱情。"我在東北軍跟随張學良先生時打網球。在中日戰争中,戰争局勢緩慢,你必須與人玩兩場比賽。直到90歲。"90歲以後,老将軍的身骨已經經不起多年的沙子了,在家人和醫生勸阻老'網球我真的不能打,現在隻能給人送獎。曾任中國網球協會會長的陸正超曾說過:"我不能隻是挂個名字,我要一直當會長!"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1991年5月29日上午,在貝太太在紐約的家中。

87歲的陸正超一走出電梯,就看到穿着直筒西裝的張學良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門口等着。

兩位老人緊緊地握着手,對着對方,過了很久的互相打招呼,兩個人冷靜了一會兒才坐下來聊天。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張學良問陸正超為什麼"跑到周恩來身邊"?陸正超道:"你把蔣介石送回南京的時候,我不相信他能讓你回來。你離開後,東北軍陷入混亂。我匆匆趕回軍隊,接受共産黨的訓示,趁着國民黨軍隊南下撤退,脫離第53軍,留在敵人後面抗日。張學良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後悔沒能直接參加抗日,你帶來的部隊堅持抗日,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安慰。"

晚年,張學良說自己是"天上人,晚年光明燦爛",但他内心自嘲的心情,卻還是被老朋友陸正超俘虜了。後來聊起東北軍抗日戰争的故事,張學良無奈地哀歎道:"我想抗日,江先生不會放過。"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陸正超說:"你這輩子'西安事變'這件事就行了,打日軍别人替你,東北軍為你玩吧。還說道:"老師(東北武塘時期,張學良是陸正超老師),我給你個意見可以嗎?""

陸正超接着說:"老師,你不要太貶低自己,不要總是說他們是罪人,其實你是國家的功勞。"

兩人還聊起了祖國統一的事業,張學良說:"雖然我已經90多歲了,但是假期那年,還是有地方用我,我願意嘗試......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想與中國打交道...如果有一天它會為我使用,我會盡力而為。"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在紐約舉行的三次會議各持續了幾個小時。

兩位老朋友,這在世界上是一件偉大的事情。

但是,沒有假期。張學良終于沒有"兌現諾言",回到他錯過多年的大陸。

他的老朋友陸正超于2009年去世,享年106歲,是中國最後一位去世的開國海軍上将。

87歲呂正操和90歲張學良重逢,掰指頭算,原來分别已有54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