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配音演員丁建華将做客東方藝術中心的“聲音的力量”名家名篇多媒體視聽朗誦會。無論是《茜茜公主》中的茜茜公主,還是《追捕》中的真由美,亦或是《廊橋遺夢》中的弗朗西絲卡……丁建華獨具魅力的聲音穿過光影歲月,萦繞在觀衆的耳邊。而這次的朗誦會上,她将獻上抗日巾帼英雄趙一曼的《甯兒,我的孩子》,重制趙一曼就義前與兒子的生死訣别,把觀衆拉回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戰年代。即便是熒幕之外、舞台下,丁建華在生活也總是能用聲音傳遞着力量。
圖說:丁建華 受訪者供圖(下同)
夜讀趙一曼,鼓舞自己
這段關于趙一曼的故事,是丁建華自己編輯的:“那是很多年前,我四十多歲,去外地演出期間,瞻仰了趙一曼的殉難處。我記得標頭市還有一條趙一曼街,在那裡的紀念館裡,我看到了很多趙一曼的故事。她被捕犧牲的時候,才三十多歲,比我那會還小一點,但我們同樣都是女性,也一樣都是女兒,是母親。這種由衷的敬佩,是和小時候在課本上讀劉胡蘭的感受完全不同。”
于是,她決定要用自己的聲音把趙一曼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當時不像現在,手機可以随時拍照,我隻能請同行的朋友用照相機把紀念館裡的一段段故事拍下來,再寄到上海。”丁建華說。回到上海,丁建華就開始着手對趙一曼的故事進行編輯整理,“很多個夜晚,我看到趙一曼面對酷刑,我都會流淚。”即便這麼多年過去了,哪怕是東藝的背景排練,她每每和年輕人講起女英雄的故事,依舊會熱淚盈眶。
這次的朗誦會,因為時間的關系,丁建華把編輯好的文本進行精編,有些部分就隻能舍去了,但對英雄的敬意是不變的。
年輕的選擇,送給女兒
事實上,丁建華從小就對英雄充滿了景仰。小時候,她住在崇明島上,農場隔三差五會放上一部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青春之歌》《紅色娘子軍》……沒有一部是丁建華漏看的,《紅色娘子軍》她看了幾十遍,但隻要放映,她還是必去看。露天電影,有時候風雨說來就來,她也不管,一定要看完。有一年冬天,下雪路滑,父親不讓她去,把她鎖在家裡,她竟然跳窗戶跑去看,回來面對氣得要打她的老爸,還覺得自己大義凜然,像個女英雄。
“好的文藝作品,真的能給少年樹立榜樣。”丁建華說,“我在新聞上也看到了,有些年輕演員的所作所為真的不僅讓演員這個行業蒙羞,也給年輕人起到了壞的示範作用。”
誰沒有年輕過,丁建華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有誘惑,“當年,我也有很多出國發展的機會,那時候出國是很流行的,掙錢也多,但我總想,我就是上海電影譯制廠的一名職工,是祖國培養了我。無論是趙一曼,還是我們當年,還有現在的年輕演員,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誘惑,要做出正确的選擇,說大一點,還是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這些話,丁建華在家總說,女兒也耳濡目染。丁建華的女兒很優秀,有很多機會出國工作,工資是在上海的很多倍,但她都拒絕了。丁建華問她為什麼,女兒對媽媽說:“你不是總告訴我,父母在不遠遊,上海是我們的家,哪裡能比得上家?”是的,丁建華說過,而且她自己也住在八十多歲的媽媽附近,“走過去十分鐘。”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
圖說:丁建華
牽手頌祖國,陪外孫女
如今,丁建華還在陪着第三代健康成長。外孫女上幼稚園的時候,丁建華就拿出自己朗誦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給她聽,小姑娘聽着聽着就流淚了。外婆問她:“你怎麼哭了?你是聽到什麼特别感動的嗎?”外孫女說:“我覺得你很愛祖國,但祖國那時候很苦,你想讓她不苦,我就哭了!”後來,外孫女幼稚園畢業典禮的時候,還拉上丁建華一起上台,朗誦了這段《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今年,外孫女已經上預備班了,丁建華看到好看的電視劇還會與她分享。前段時間,電視劇《大決戰》把丁建華看得熱血沸騰,她就打電話問外孫女看了沒有。小姑娘說:“媽媽不讓我看。”于是丁建華回答:“你來我這看。”祖孫倆就坐在電視機前,看《大決戰》,看到戰争流血的場面,女孩就捂着眼睛,從指縫間看:“外婆,他們為了祖國,真的好勇敢!”
一天早上上學前突降暴雨,外孫女說:“我不要你們送,我自己能行。”随後,她便撐起傘,獨自走進了大雨中。丁建華望着外孫女勇敢的背影、堅定的腳步,欣慰地感覺到,在那些有力量的聲音的陪伴下,女孩正在一天一天地長大。(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