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去年,在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美國各地大規模抗議活動中,邦聯政客的雕像被推倒和砸碎。不久之後,美國開國元勳們的浪潮被燒毀,抗議者手持工具,直接推向美國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主要作者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和弗吉尼亞州裡士滿的雕像。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傑斐遜在弗吉尼亞州倒下的雕像

傑斐遜雕像被激情推倒的核心原因之一是他不僅是一個大奴隸主,而且還公開支援奴隸制,這顯然與傑斐遜的"人人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權"的哲學相沖突。

這樣,這樣一個虛僞醜陋的"國父",一定要被打敗!

然而,一向複雜的具體細節,以及傑斐遜的強加,直接将傑斐遜等同于美國南北戰争蓄奴州的政客,可能導緻忽視曆史現實的另一部分,這也是非常不道德的。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正在畫人們緊咬嘴巴,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牙齒不好

200多年前,在《獨立宣言》中寫過"人人生而平等"的美國開國元勳們,除了富蘭克林之外,都是奴隸主,其中最大的是華盛頓和傑斐遜。

畢竟,在前工業化時期的美洲,種植園主顯然是最接近當年上層圈子的群體,有機會進入反英團隊的核心決策層。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在大日子裡,黑人奴隸不被承認為真正的美國"公民"——即使你相信上帝。

與此同時,例如,18世紀末美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實際上,奴隸隻占美國人口的五分之三。

顯然,在工業化尚未開始的美國,除了北方的商業和金融力量外,種植園經濟是美國金融的主要支柱,而黑奴的極低成本勞動力使美國在國際棉花市場上具有很高的價格優勢, 煙草和蔗糖。

在這種特殊利益關系中,奴隸制和共和主義就這樣被這樣利用了。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是以,當時的美國精英們,在高呼"平等"和"人權"的同時,莊園裡的奴隸被驅趕成牛和馬,他們心中并沒有感到太多的絞痛。

即使與自己的奴隸發生性關系并生孩子,也不會産生所謂的"道德淪喪"感。

在美國漫長的奴隸制時代,奴隸也有一連串的蔑視,具體來說,這可以大緻分為兩類。

"田野黑人"和"家庭黑人"。

"天奴"不需要多說細節,他們遠離奴隸主住在"大房子"(主人的房子),整天被鞭打在田間粗暴地工作,都接觸到了惡毒的白人主管。他們從來不把主人的家當成自己的家,他們一定不能生病,主人明天就死了,如果主人的房子着火了,他們就會被火上澆油,"解放者"被殺,他們會趁火而去,不顧一切地跟着走。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相反,"家奴"主要在"大房子"裡做家務、吃飯、穿衣和舉止,甚至可能比一般的白人公民更精緻。他們住在主人"大房子"的半地下室或閣樓上,與上層白人有很多接觸。

隻要白人對待他們也說要去,很多時候,他們會在心底裡認同主人,而把這個"大房子"看作自己的家,焦慮的主人焦急,想讓主人去想。當主人生病時,他們會擔心地跟随;主人的房子着火了,他們會匆匆說,"我們的房子"着火了。

例如,《湯姆叔叔的小屋》中溫柔、善良的黑人叔叔就是這種"家庭奴隸"的典範,讓白人奴隸主放心。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湯姆叔叔小屋的插圖

甚至在獨立戰争和内戰期間,當英國和聯邦軍隊來"解放"他們時,一些"家庭奴隸"不僅沒有逃跑,而且還選擇與白人主人一起"保衛家園",白人主人覺得主人對他們有"恩典",他們需要對他們"忠誠"。

顯然,美國開國元勳們每天都在與這些家奴接觸。

傑斐遜從未離開過"家庭奴隸"從搖籃到墳墓。

在他的回憶錄中,他曾經說過,童年的第一個記憶是一個善良的黑人把自己從馬背上擡起來。

他留在床上的最後一件事就是讓他周圍的仆人(奴隸)調整枕頭。

傑斐遜一生中有600多名奴隸,最重要的是他的父親娶了他的妻子,她是當時弗吉尼亞州最大的奴隸主。

奴隸們還包括他餘生的摯愛,莎莉·海明斯和他們的六個孩子。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美國電影《傑斐遜的愛》的海報,播放了這個故事

1781年6月3日晚,英國人包圍了傑斐遜的莊園,傑斐遜的"家奴"手持武器,自發地站在門口,保護主人的财産和生命安全,拒絕英國人帶來的"自由";

但在傑斐遜附近的一個煙草種植園裡,十幾名黑人奴隸把英國人視為"解放者",并與他們一起逃跑。

經過一天一夜的折騰,傑斐遜夫人瑪莎病倒了,身體虛弱了。瑪莎于次年9月去世,留下了四個未成年子女。

14歲的混血女人莎莉·海明斯(Sally Hemmings)成為四個孩子的保姆,盡管她比傑斐遜的大女兒瑪莎·華盛頓·傑斐遜(Martha Washington Jefferson)大三歲多。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傑斐遜的愛"的海報。

女婿莎莉·海明斯(Sally Hemmings)由傑斐遜從他的嶽父約翰·威爾斯(John Wells)那裡繼承,比傑斐遜的妻子瑪莎小20歲。

根據曆史推測,莎莉應該有一個半個或一半的黑人血統,幾乎可以肯定是瑪莎的同父異母的妹妹,傑斐遜的嶽父亨威爾斯,以及一個混血奴隸在最小的女兒出生後"結合"。

換句話說,莎莉是傑斐遜的嫂子。

雖然她是一名奴隸,但莎莉與傑斐遜的幾個孩子一起接受教育,這在黑人奴隸被禁止閱讀的環境中很少見。

幾年後,傑斐遜成為美國駐法國大使,并舉家遷往巴黎。

因為法國沒有奴隸制,莎莉在法國是一個自由人。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這也是法國電影《總統的秘密情人》中的莎莉的故事。

莎莉飾演傑斐遜的大女兒瑪莎的"讀書",而小姐則是法國同學,社交禮儀、禮服配飾和瑪莎的一件習俗",與小姐一起陪伴這位巴黎社交名流。

起初,傑斐遜與一位法國女士瑪麗亞有過一段火熱的戀情。

然而,瑪麗亞是一位丈夫-作為一個新的,不穩定的國家的大使,傑斐遜此時此刻無法承受任何污點,無論是在他的個人聲譽還是在她的國家形象上。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電影中的傑斐遜和瑪麗亞

在苦惱之中,傑斐遜瞥見了楚楚動騰的莎莉。

傑斐遜的眼睛一亮起,瑪麗亞就突然變成了一朵漂浮的雲。

中間省略了五百個字....

到1789年,當驚天動地的法國大革命爆發,美國開始撤離時,傑斐遜準備把所有人帶回美國。

雖然莎莉不想失去自由人的身份,但很明顯,留在動蕩的法國比回到傑斐遜主義者的地位更險惡。

更重要的是,此時,莎莉已經懷上了傑斐遜的血肉。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在《傑斐遜的愛》中,傑斐遜和懷孕的莎莉

回到美國後不久,莎莉生下了一個男孩托馬斯(與傑斐遜同名,這很能說明問題),雖然他兒子的皮膚和外表幾乎與白人孩子的皮膚和外表相同,屬于傑斐遜自己的血肉之軀,但他仍然是一個奴隸。

此時,傑斐遜已經成為國務卿。

三十多年來,他和莎莉私下裡過着正常的夫妻生活,生下了六個孩子(但其中兩個已經死了)。

根據傑斐遜大女兒瑪莎的遺産記錄和記憶,經常旅行的傑斐遜在莎莉每次産科探望期間都呆在家裡。

莎莉和她的六個孩子一直像他們的主人一樣住在"大房子"裡,混血兒都受過良好的教育。然而,他們都無權使用他們父親傑斐遜的姓氏,所有這些都與莎莉一起,她的姓氏是海明斯。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傑斐遜的愛》是一部戲劇

說到這一點,人們會問,傑斐遜作為奴隸主,擁有将莎莉和她的孩子變成自由人的全權,這難道不是一個文書工作問題嗎?

傑斐遜是否過于占有欲,擔心他們不會逃跑?

事實證明,為了限制開明的奴隸主積極釋放奴隸,将奴隸轉變為就業将破壞既定的"秩序",此時弗吉尼亞州法律要求被其所有者釋放的奴隸立即離開該州并且不終身傳回 - 這是傑斐遜和莎莉都不想發生的事情。

當傑斐遜競選總統時,他的團隊敦促他出售莎莉,以避免為他的競争對手創造話題,或者假裝出售,轉向其他"大師"并避免頭條新聞。

但這一建議遭到了傑斐遜的拒絕,他堅持要和莎莉住在一起。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傑斐遜進入白宮(當時還不是白色的,是一座灰色的砂岩建築),仍然和莎莉私下住在一起,但在公共場合,她邀請國務卿的妻子多莉·麥迪遜(Dolly Madison)以代理"第一夫人"的身份處理社會事務,或者召回她已婚的大女兒擔任情婦。

在傑斐遜第二次擔任總統期間,寡居的史密斯夫人瘋狂地追求頭号單身國王,甚至提出放棄他的職位,說他和莎莉可以繼續社交,隻要他們能成為"美國第一夫人"。

但傑斐遜總統不為所動,這是對史密斯夫人的極大侮辱。

史密斯夫人很強大,而且相當不受歡迎——很快,《裡士滿紀事報》(Richmond Chronicle)的記者們開始談論總統和奴隸們"不受歡迎的戀情",抨擊并撰寫貶損性文章,诋毀現任總統,公開質疑傑斐遜的人格。

傑斐遜頂住了壓力,置之不理。

但雪莉的弟弟詹姆斯·海明斯(James Hemmings),傑斐遜的姐夫,早已回歸自由職業,事業有成,卻在憤怒中自殺。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莎莉和媽媽和哥哥在"傑斐遜的愛"。詹姆斯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黑人混血兒,性格驕傲,在法國有事業。

離任後,傑斐遜回到了他在南方的家。

美國總統沒有養老金制度(杜魯門總統是二戰後第一個領取養老金的人),傑斐遜用完了錢,背上了巨額債務,創辦了弗吉尼亞大學。

最終,他不得不聽從女兒的建議,賣掉了莊園裡的大部分奴隸。

在傑斐遜的晚年,是他的長子莎莉(Sally)與托馬斯一起幫助經營莊園,托馬斯有同樣的名字,盡管托馬斯本人是奴隸。

托馬斯·傑斐遜于182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發表50周年去世。

另一方面,莎莉·海明斯(Sally Hemmings)于1835年去世,在她去世前像一個女領主一樣照顧傑斐遜的大房子和墳墓。

莎莉死後不久,傑斐遜的大女兒瑪莎根據父親的遺囑,給了莎莉的四個孩子自由職業者身份和可觀的生活津貼。

一年後,1836年,瑪莎去世。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蒙特塞羅莊園,傑斐遜的故居,現在是美國一個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後者根據瑪莎的日記和傑斐遜的生前記錄,拼湊出了原始故事。

那一年,當他去法國時,希斯利的哥哥詹姆斯(James)和他一起去了,他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最初,他和他的妹妹想留在無奴隸制的法國,但傑斐遜堅持帶着懷孕的賽爾回到美國。

在詹姆斯的堅持下,瑪莎見證了雙方之間的協定——傑斐遜承諾永遠不會再結婚,将與莎莉保持關系,讓她和她的孩子活着,并在遺囑中釋放她;

事實證明,傑佛遜幾乎做了所有這些承諾,除了在擔任總統時受到史密斯夫人的騷擾之外,他從未與其他女人有任何貼事,他的大女瑪莎誠實地遵守了他父親的遺囑。

到1998年,莎莉最小的兒子和傑斐遜家族的後代的Y染色體已經與Y染色體進行了比較,這表明莎莉最小的兒子的Y染色體确實來自傑斐遜家族。這篇發表在權威期刊《自然》上的報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在那之後,大約五六十個不同膚色和國籍的姓氏的人站出來宣布他們是傑斐遜和莎莉的後裔。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說實話,用200多年前古人在21世紀的遠見、遠見和價值觀來評判他們,這本身就不客觀。

妖魔化托馬斯·傑斐遜是不公平的,托馬斯·傑斐遜曾經是一個大奴隸主,與女奴隸有着悠久而難以形容的曆史。

正如一開始所說,美國的奴隸制根深蒂固,具有強大的經濟基礎,這反過來又深刻地影響了高層。直到19世紀中葉,美國工業革命才發展到一定程度,經濟基礎發生轉變,昔日的"上層建築"才最終動搖。

傑斐遜作為奴隸制的既得利益者,确實有肮髒的道德污點,但就他而言,"獨立宣言之父"呼籲"人人生而平等"的人并沒有接受奴隸制。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2020年6月,傑斐遜雕像被推倒

關于廢除死刑的問題,傑斐遜發表了幾項公開評論,可以概括為四大點:

1. 他隻同意逐漸廢除奴隸制,但不同意直接廢除一刀切的奴隸制,并強調奴隸主在廢除奴隸制時遭受的經濟損失應由公共資金支付。

同時,他建議廢除奴隸制不應由聯邦政府單方面宣布,而應由廣大奴隸主自發地執行;

2. 他認為,自由的奴隸應該被送回非洲的祖國,黑白共存的模式是不可取的,不會創造一個真正的"平等社會";

3. 解放奴隸造成的勞動力缺口應通過引入來自歐洲的自由勞工移民來填補,最好是德國新教徒;

4. 如果短期内無法在國内廢除奴隸制,則應通過脅迫手段禁止國際奴隸貿易。

前三點顯然是種族主義的,是不可行的,但最終,傑斐遜做到了。

1778年,在傑斐遜的要求下,弗吉尼亞州頒布了禁止奴隸進口的立法,弗吉尼亞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開始管理奴隸貿易的州,甚至在歐洲國家之前(法國于1794年禁止奴隸貿易,盡管它自己的土地上沒有奴隸制,但法國是奴隸貿易的主要參與者;

傑斐遜擔任總統時,通過國會将奴隸貿易定為刑事犯罪,并于1807年簽署了《禁止奴隸貿易法》。

另一方面,令人尴尬的是,這意味着南方種植園所依賴的勞動力隻能被用來決定他們已經依賴的黑人。

這導緻許多北方自由派黑人被惡意引誘、綁架并作為"奴隸"賣到南方。比如電影《12年奴役》中的黑人男主所羅門,就遭遇了一次不幸的遭遇。

美國“獨立宣言之父”傑斐遜的沖突人生:戀上女黑奴,終身未再娶

《十二年的奴役》開篇:這個男人是一個富有、自由的黑人,被一個"說商業"的毒枭引誘到南方的種植園。

或者,強迫黑人生下更多的小奴隸,一些凄涼的人性莊園主會讓白人雇員、家庭,甚至被專門雇用來強奸女奴,他們生下混血後代,無論膚色如何,都預設為奴隸主的地位,是主人的财産。

可以看出,為了實作"人人生而平等",要廢除奴隸貿易,卻違背了保留奴隸制的意願,這本身就是沖突的。

事實是,這種沖突是交織在一起的-弗吉尼亞州最大的奴隸主傑斐遜一生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以結束奴隸貿易;他反對有色人種和白人的共存,但不怕流言蜚語和莎莉幾十年的陪伴。

但必須承認,在那個奴隸主對女奴絕對統治的時代,他雖然不能給莎莉起一個正式的名字,但始終信守諾言,沒有碰其他女人,甚至可以說是"從一端到另一端"。

也許這就是誠實個性和真愛的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