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大偉、孔翠芳、徐勤賢:中國百年城鄉關系——從農村包圍城市到城鄉融合發展

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

原标題:中國100年城鄉關系:從圍城農村到城鄉融合發展——正确處理城鄉關系是中國共産黨的重要制勝武器

導讀:王大偉,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政策研究主任,研究員。

孔翠芳,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小城鎮改革與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徐琴賢,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一、引言

城鄉關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關系,如何處理我國這個具有傳統農業文明的大國城鄉關系,是國家發展程序中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中國共産黨上司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始終伴随着正确認識城鄉關系、深入總結城鄉發展規律、科學引導城鄉發展方向的過程。回顧和總結中國共産黨一百年來處理城鄉關系的曆史和經驗,對于解決中國社會重大沖突中存在的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是我國發展中最大的不平衡和農村發展不足的破産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促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良性互動,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實作城鄉共同繁榮。

村莊和城市是人類住區的兩種主要形式。自城市出現之日起,城鄉關系就産生了,伴随着城鄉發展的全過程。城鄉關系展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态環境中。由于發展階段不同,城鄉關系的特點是互相促進或反對,協調或制約。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内,由于生産力水準的限制,城鄉之間的互相依存關系,城鄉關系更加穩定,城鄉關系一般是依附與依賴、管理與管理的關系。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城鄉關系,城市成為生産和交流中心,以其經濟文化優勢吸引農村人口和資源來到城市地區,城鄉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城市主宰了屬于城市的農村,産生了尖銳的城鄉競争。正如馬克思所說,城鄉競争破壞了工業和農業之間必要的适應和互相依存關系,是以,随着資本主義向更高層次發展,這種競争将消失。一旦城鄉關系的面貌發生了變化,整個社會的面貌也會發生變化。

中國城鄉關系的變化是普遍而特殊的。在1840年之前的漫長曆史時期,中國社會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城鄉關系穩定。1840年後,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外沖擊使生産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加速了城鄉關系的轉變和城鄉的分裂。中國共産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國情,深刻了解、處理和引導城鄉關系,使我國城鄉關系從對立面走向融合發展。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以農村為基礎,實行"農民有田"的土地制度,動員農民群衆,凝聚中國革命的力量,走出了包圍城市的農村革命道路。建設期間,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下,采用計劃經濟體制,實施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形成城鄉隔離、農業扶持工業的局面。正是由于農業農村對工業和城市的支援,中國在貧困和白人的基礎上建立了更加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時期,通過對農民賦權和市場化的改革,城鄉經濟社會二進制體系逐漸打破,城鄉關系進入深度調整和互動階段,釋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發展全面加快,深入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啟動鄉村振興戰略,城鄉關系進入互補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二、中國100年城鄉關系的演變及主要特點

100年來,我國城鄉關系經曆了四個階段:分裂對立的城鄉圍困、各種探索中城鄉劃分的選擇、調整與改革中城鄉互動的加速、城鄉互補關聯的融合與發展。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正确處理城鄉關系四個階段,為新時期的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1. 革命時期(1921-1949)的城鄉關系:分裂與對抗

舊中國處于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三重控制之下。外國帝國主義和由購房資産階級統治的城市殘酷地掠奪了農村,大量非地主的存在加劇了農村的衰落和剝削。1921-1949年也是城鄉分裂最嚴重的時期。在擁有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産資料方面,1921年左右,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近80%。在廣大農村地區,無地佃農等占農民的55%,而在45%的土地農民中,占用少量耕地(每戶不到10畝)的貧困農民占44%,占農村土地的不到6%。這種非常不平衡的土地保有權使近80%的農民陷入極端貧困。

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初,就開始重視城鄉關系的重要性。在革命鬥争實踐中,認識和充分利用現階段城鄉分割沖突,更為深刻。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時,勞工、農民和士兵顯然應該組織起來。1922年至1927年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二次至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要重視農民在革命中的作用,正如黨的《第二次全國宣言》所說:"中國的3萬農民是革命運動最偉大的分子。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第87次會議"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政策,把土地革命的中心問題提出為中國革命。在武裝分裂中經歷了幾次挫折後,中國共產黨終於在毛澤東主席的正確領導下,通過農民革命,把絕大多數農民團結起來。從1927年《井岡山土地法》頒布到1947年《中國土地法綱要》的頒布,中國共産黨在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的土地法令,激發了農民的革命熱情,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群衆和物質基礎。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農村包圍了城市,最終奪取了反動勢力主導的城市,結束了城鄉嚴重分裂的局面。

2.建設時期的城鄉關系(1949-1978):探索與艱難抉擇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主席提出了"使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穩步過渡,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偉大國家"的戰略思想,指出黨的工作重點必須從農村轉向城市。毛澤東主席根據1949-1952年國民經濟三年複蘇和後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際,于1956年發表了《十個關系》,指出"城鄉要平衡,城鄉要做,工農業要緊密聯系"。然後,随着國際環境的變化,建立獨立完整的産業體系,確定國家安全,是必然的選擇。中國對重工業采取了優先發展戰略。1958年以來,嚴格限制人口流動、農産品買賣和人民公社制度逐漸建立和完善,我國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管理上形成了城鄉分工的局面。雖然由于糧食産量急劇下降等原因,這一時期曾提出"農業是基礎,産業是主導"的做法,但總體來看,這一時期城鄉二進制結構逐漸形成和固化。

經濟。形成了農業支援産業、農村支援城市的局面。一是價格控制将農業盈餘轉移到城市。工農業産品價格控制和農村糧食購銷總量,導緻工農業價格出現剪刀式差異,使改革前農業為工業貢獻6000億至8000億元。第二,非農業部門和農業部門之間的勞動生産率差距仍然很大。1970年代,非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産率是農業部門的七倍多。第三,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被壓向較低水準。

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一是限制人們在城鄉之間的流動。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條例》落成,城鄉雙重戶籍制度正式建立,嚴格控制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城鎮化水準徘徊不定,1949-1978年,城鎮化率僅提高7個百分點。二是建立城鄉福利制度。在城市地區,政府為城市居民提供全面的福利保障;第三,基層組織,在農村逐漸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實行"政治社會統一"的組織管理制度。

這一時期固化的城鄉二進制結構,使農業發展水準和農民生活水準長期徘徊,也影響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到1978年,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實際增長僅比1952年增長2.8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年均實際增長率僅為1957年的0.8%,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134元,比1957年平均實際增長僅2.3%,人均糧食産量僅比1957年增長約5.6%。但是,農業支撐産業的成果,我國也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重工業約占55%,冶金、機械、電力、石油和化學工業的比重迅速上升,機械工業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成為最大的工業,國家安全也在嚴峻的外部環境下經受考驗。

3. 改革時期(1978-2012)的城鄉關系:互動的調整和深化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中央委員會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帷幕。鄧小平主張改革生産關系,提出了"先農村後住城市"的思想。從1982年到1986年,連續五個"1号檔案"關于農業農村發展促進農村發展。改革從農村試水一段時間後,逐漸擴大到城市。改革逐漸放寬了城鄉二進制制,城鄉關系發生了重大調整。這一時期,從農村管理體制改革入手,逐漸放寬價格管制,放寬人口流動限制,廢除人民公社,快速釋放農村生産力。20世紀90年代以後,在城市化改革過程中,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入城市,為城市發展創造了巨大的人口紅利,農用地向非農用地的轉換使城市獲得了農用地轉換的土地增值紅利,進一步拉大了城鄉差距。到2002年,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了三倍多。為應對日益擴大的城鄉差距和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将城鄉整體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城鄉二進制結構逐漸逆轉。這一階段可以大緻限定在2003年之前,并分為兩個時期之前和之後。

一是1978年至2003年城鄉雙重結構調整和城鄉關系"搖擺"時期。

經濟。一是以家庭合同管理責任制為主體的生産關系轉變,解放了農村生産力,迅速提高了農民收入。198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97.6元,是1980年的兩倍,1985年左右成為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時期。第二,價格管制逐漸放寬。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搞活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規定:"除個别品種外,國家不再發給農民購買和銷售農産品的任務。"在這一點上,32歲的買賣農産品制度開始被打破。第三,改革偏向的改變,導緻農業與非農業勞動生産率的差距由大到小,由小到大,1977年,農業與非農業勞動生産率的差距為7.16倍,1984年下降到3.87倍,2003年擴大到6.88倍。

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對人口流動的限制逐漸放寬,一些小城鎮探索放寬對農村住區的限制,城鎮化率迅速提高,從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3年的40.53%,城市人口從1.72億增加到5.24億。然而,現階段,基于戶籍制度的城鄉福利制度差異依然突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鄉國有企業改革為剩餘農業勞動力提供了一定的就業空間,促進了城鄉關系的持續調整,但城鄉居民之間的福利差距并沒有根本改變。流入城鎮的農業轉移人口無法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

二是2003年至2012年,城鄉總體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時期。

經濟。對農業的支援已逐漸增加。從2002年開始,農村稅費改革開始推進,到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為消除城鄉二進制結構創造了重要條件。2002年後,實行直接補糧、優良種子補貼、農業裝備購置補貼和農業資本全面直接補貼等"四項補貼",補貼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大,資金規模從2002年的1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億元。

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一是戶籍制度改革逐漸實施。2003年至2006年,《關于做好進城農民工管理和服務的通知》《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幹意見》等放寬人口管理的檔案相繼出台,廢除了人口返鄉制度,導緻流動人口大幅增加。從2005年到2013年,移民人數從1.47億增加到2.36億,平均每年增加1112萬。二是推進土地制度改革。2004年,國務院釋出了《關于深化改革和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對完善征地補償和安置制度,特别是在就業安置和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方面,作出了許多新的規定。三是農民福利水準逐漸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邁出了重要步伐。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逐漸實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03年,部分縣(市)啟動農村合作醫療新試點,2008年覆寫全縣(市),2013年全國參保人數達到8.02億人,保險覆寫率達98.7%。2006年,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逐漸納入公财政保障範圍,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07年,全國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年底覆寫全縣,2009年啟動了新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

4. 中共十八大(2012年至今)城鄉關系新階段:互補與全面融合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城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标志;2013年,中共中央召開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釋出,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釋出《農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19年中央、國務院釋出《關于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 《城鄉一體化發展》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關系。中共十八大以來,戶籍制度、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制度和土地制度重點體制改革在城鄉兩元體制改革中取得曆史性突破,城鄉關系曆史性改善,城鄉融合發展加快, 城鄉關系進入新階段。

一是城鄉雙重戶籍制度改革取得曆史性突破。2014年7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建立統一城鄉戶籍制度,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差別,統一戶籍戶口登記。到2018年,全國31個省(區、市)都将出台戶籍制度改革規劃,全面建立城鄉統一戶籍制度,使"農業戶口"這一名稱成為曆史。同時,各類城市向農業轉移人口安置控制逐漸放開,到2020年底,全國人口不足300萬人整體解除了定居限制,自願農業轉移人口已基本實作了在多數特大城市的自由定居。2014-2019年,将有超過1億人成為城市居民。

二是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公共資源配置機制。加快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點是公共資源的配置。2014年,《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出台,全國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2015年,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總體上建立起來。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與農業新制度的融合,逐漸建立全國城鄉居民統一的醫療保險制度。目前,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标準已全面實施,能力保證進一步完善。到2019年底,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寫面将達到13.54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寫面将覆寫9.68億人,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覆寫人數将分别達到2.05億人和2.55億人。同時,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向連通、融合方向加快,到2018年底,全國99.6%的鄉鎮、99.5%的建村通過硬化路,96%的建村通過光纖,城鄉地區實作便捷快捷的連通。

三是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逐漸建立。農村承包用地、宅基地、集體管理建設用地改革取得長足進展,推動了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建設。農村承包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管理權"三權分工"制度的建立,穩定了家庭承包責任制,放寬了農村土地管理權,促進了土地流轉。深化農村宅基地權屬、資質權、使用權"三權分立"的改革探索,在保障農民合法居住權的基礎上,賦予農民更多的産權。農村集體管理建設用地進入市場體系全面建立,截至2018年底,農村集體管理建設用地直接進入市場1.1萬套,10.6萬畝,總價290億元,退出零星閑置的戶籍18萬戶,11.8萬畝,農戶産權有待實作。

一系列促進城鄉融合融合、融合發展的政策舉措,使城鄉人口和要素流動性更加順暢,2019年城鎮化率突破60%~60.6%;

中國共産黨處理城鄉關系的重要經驗

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在處理城鄉關系方面取得了以下重要經驗。

1.着眼于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目标,處理城鄉關系

中國共産黨處理城鄉關系的程序,始終圍繞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總體戰略,始終服務于站起來、緻富、強強的階段性目标。

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抓住了城鄉關系中的對抗性沖突,依靠農民,上司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實作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邁出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第一步。在建設期間,新中國迫切需要現代化和自身安全。城鄉分離,保證了農村對城市的支撐,使我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確定了國家安全,向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邁出了重要一步。改革時期,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從農村改革開始,強制城市改革,激發城鄉發展活力,夯實民生保障底線,初步實作了"緻富"的目标,朝着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又邁出了關鍵一步。自中國共産黨十八大以來,針對社會上的重大沖突,不斷補足農村發展的短闆,着力解決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發展不足之間的沖突不平衡,為實作"加強"的目标奠定了基礎。在新時期,黨中央提出了建構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要求,這是實作二世紀目标的内在要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提供了重要動力。

2.着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處理城鄉關系

中國共産黨妥善處理城鄉關系,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

在建設期間,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社會整體發展要盡快實作工業化,把建設重點放在城市上。圍繞大局,調整與城鄉關系相關的政策和方針,如人口制度、社會管理、經濟制度等方面的調整,調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形勢。改革期間,加快改革發展,促進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着眼大局,逐漸推進打通城鄉兩元制的改革,開創了中國奇迹。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新時代,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服務,推動體制機制改革,縮小城鄉差距,確定城鄉社會和諧穩定,是重要展現。這是黨運用制度觀,正确處理城鄉關系,確定城鄉關系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處理和引導城鄉關系的重要經驗。

3、堅持"以人為本"是處理城鄉關系的宗旨

"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貫穿于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的一切工作和決策。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是黨處理城鄉關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革命時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山,人民群衆生存和安全的基本需要難以滿足。中國共産黨立足農村和農民的力量,認清城鄉對立,利用城鄉對立,推翻三山,實作人民所有制,保障人民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在建設和改革時期,主要的社會沖突變成了"人民建立先進工業國家的要求與落後農業國家的現實之間的沖突"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産的沖突"。黨中央制定并實施了各項城鄉發展政策,不斷滿足人民群衆的溫飽需求和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自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主要的社會沖突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發展不足之間的沖突"。新時期,圍繞增強人民群衆的獲得感、福祉感和安全感,建構新型的工農關系,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共同繁榮,使城鄉居民享有更好的環境,享受更多的發展成果,更加密切地處理城鄉關系。維護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增進人民的福祉,使黨在處理城鄉關系時始終得到廣大人民群衆的支援。

4.堅持黨的上司是處理城鄉關系的堅實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的上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一百年來,黨對城鄉關系演變各個階段的處理,展現了黨強有力的組織上司。

在革命時期,在黨的上司下,中國革命擁有最堅實的群衆基礎。處理城鄉關系,要着力調動農民參加土地革命的積極性,鼓勵群衆開展互助合作,鼓勵建立"變革小組"、"小組小組"等互助組織,切實保證了政令的順利進行。建設期間,基層黨組織向農村延伸,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黨員群衆的組織力不斷提高,保證了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落實,加強了農村管理服務。改革期間,黨中央通過一系列政策逐漸調整和完善城鄉關系,明确城鄉發展方向,黨的上司確定了各項政策的及時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正是依靠上下、實施強有力的組織體系,以及"一級抓、一層落實"的工作機制,確定黨中央關于農村振興戰略和城鄉融合體制機制的落實。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上司,是處理好城鄉關系的有力保證。

5、堅持頂層設計與尊重基層探索相結合,是處理城鄉關系的有效途徑

城鄉關系涉及不同主體的利益,以及不同地區特點,處理城鄉關系必須因地制宜。在處理城鄉關系時,黨堅持頂層設計與尊重基層探索相結合的原則,確定城鄉關系總體上保持良好可控。革命時期,黨中央十分重視"求真務實、理論接觸"。建設期間,城鄉關系的建立和調整,是黨中央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實踐的結果。改革時期,基層實踐探索為改革創造了經驗,上升到頂層設計,促進了改革的順利進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對改革開放認識和實踐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都來自于人民的實踐和智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更加注重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結合。堅持頂層設計與尊重基層探索的有效結合,是改革的有效途徑,也是黨在處理城鄉關系時始終遵循的重要标準。

中國共産黨在處理城鄉關系方面的重要啟示

我國城鄉融合發展是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總體抓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産黨一百年來正确處理城鄉關系的重要經驗,是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啟示。

1.應正确處理生産率與生産的關系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共探索和解決的重大問題,是建構合理的城鄉關系,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根本法寶。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産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積極、最革命的因素,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約支配着整個社會發展過程。建黨以來,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堅定不移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根據生産力的發展不斷調整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設社會關系。站在"兩百年"的曆史交彙點,要通過調整生産關系,自覺激發社會生産力發展的活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加依法推進。

2.正确處理改革與發展與安定安全的關系

正确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是對改革開放經驗的深刻總結。城鄉關系改革對正确處理改革與發展、穩定與安全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表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問題上犯颠覆性錯誤。在城鄉關系調整中,中國共産黨統一了改革和發展,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協調發展與安全,推進農村體制改革,確定農民群衆共享發展成果。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内改革發展的艱巨任務,我們要正确處理改革與發展與穩定與安全的關系,堅持不變的方向,不偏不倚,不減力,加快建構以國内大周期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 國内外雙循環互相促進,確定改革開放新時代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3.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正确處理

市場和政府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相輔相成和互補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也是推進城鄉關系改革的核心。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有天然的弱點,這也決定了它們的發展在依賴市場力量的同時,政府的扶持和引導也很重要。中國共産黨深化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不僅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且在政府中發揮更好的作用,促進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産業的協調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繼續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和競争力。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以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以政策引導市場預期,以規劃确定投資方向,以法治規範市場行為。

4.要正确進行中央政府與當地政府的關系

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共産黨的基本方針,是指導城鄉關系改革的基本戰略。縱觀黨的成立100年,特别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城鄉關系改革的偉大實踐,從實行農村家庭承包,鄉鎮企業突然在戶籍制度改革中發揮作用,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從新型城鎮化戰略打赢脫貧攻堅戰,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城鄉分割到城鄉融合,展現了兩種積極性的基本要求。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着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足問題,堅持中央和地方棋,完善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的體制機制,建構明确中央對地方的權威和責任,平穩運作,充滿活力的工作體系,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五中全會提出加強工農新城鄉關系, 促進工農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建構新型城鄉關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是新時代我國城鄉發展的新目标和總要求,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來指導城鄉發展的新成就和方向。站在"兩百年"的曆史交彙點上,要更好地處理城鄉關系,着力建構新型産鄉關系,確定人民群衆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朝着第二個百年目标邁進,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四維化", 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

本文摘自《區域經濟評論》2021年第3期(編撰:《章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