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點資訊陳彤:媒體内容要既保證價值又具可讀性

一點資訊陳彤:媒體内容要既保證價值又具可讀性

《中國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徐偉喜、見習記者李新安自北京報道

11月30日,由中國經濟傳媒協會、《中國時報》和《中國水皮談話》主辦的第十二屆(2019)中國經濟增長峰會隆重舉行。其中一場互動對話《媒體融合新空間》邀請各類媒體同仁參與探讨媒體整合的現狀和發展前景。

"當沒有網際網路時,每個人都是報紙的深度使用者,但現在不僅有網際網路,還有社交媒體和像快手一樣傳播内容的平台。媒體傳播的内容和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分析媒體的現狀時,"小資訊總裁陳偉說。

媒體有新的發展空間

目前,資訊已成為以"我"為核心的共享機制,資訊釋出從媒體機構沉到每個個體,個體參與展現了傳播者的"細化";

"舊的模式,無論是報紙還是門戶網站,甚至是資訊流的分發,都非常具有挑戰性,是以我們必須認識到環境的變化并适應它。但作為媒體從業者,我認為媒體發展空間依然巨大,畢竟企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媒體人才。"陳在讨論中說。

那麼,對于媒體來說,如何提升自身價值以适應媒體環境的變化呢?

其實,第一件事就是給使用者準确的畫像。媒體使用者是半百多位中老年人,或者愛"追星"的青少年,或者是老少兒群體"都吃",不同的使用者對應不同的解決方案。這相當于設定目标。使用者的肖像是基于算法和計算的,但在這一步,關注資料的安全性,防止隐私洩露,監控輿論的影響也很重要。

設定目标後,需要在大量資訊中考慮内容過濾的公平和差異化标準。就像評判外表一樣,誰是美女?我們有一個公平的價值判斷,即我們都同意标準,同時,也應該尊重差異化标準,在制定内容篩選标準時要平衡,而公平标準為主,輔以差異化标準。

"在如此多樣化的資訊擷取的背景下,除了高品質的内容之外,閱讀的可讀性也很重要。在撰寫可以保證品質和可讀性的文章時,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這需要了解使用者擷取資訊的需求和習慣,以及對資料的分析。在目前資訊爆炸的時代,簡單易行的報道本身顯然是不夠的,許多商業報道和新聞寫作應該更有故事性。"陳在接受《中國時報》采訪時說。

此外,自媒體領域還有一個新的表述,即提高連接配接物聯網輸出的能力和資料抓取能力。最終的理想化和有針對性的場景是随時随地,任何情況下接收資訊的傳播。現在需要進一步的技術進步和技術發展來做到這一點。對于資料抓取,業界一直在談論找到一個适合你業務的公式,但這個公式最終隻能高度契合,并不能完全取代現實。此外,公式可能非常複雜,參數可能更多,這提高了公式反射的準确性。

分散式内容分發

"在這個去中心化的時代,應該選擇多個平台進行全面分發。"陳說。

"去中心化"的概念不僅用來描述區塊鍊技術的鮮明特征,也用來描述媒體融合和新媒體時代的内容分發。在區塊鍊技術的應用下,去中心化讓交易更加平等公平,一半以上的交易可以完成,而在媒體傳播的過程中,去中心化使得媒體主體的内容散布到最末端,這取決于媒體傳播形式的多樣化,在内容分發的過程中, 不同的終端适應不同形式的内容,考驗着媒體的任務分割能力和從業者的專業水準。

如何做好多端内容傳播需要不同線下人員的協調。不同的終端适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如網站釋出的内容注重"新"和系統化,即要有整體布局,同時要對新聞的"新"進行展示。這就要求編輯具備快速了解熱點、新聞和專業寫作的能力。

而微信公衆号更注重品質。由于微信公衆号每天推送的内容條帶數量有限,是以需要選擇最能涵蓋當天重大事件的資訊,以大量資訊釋出。微信公衆号的新聞内容會廣為接受,主要原因還在于微信公衆号的内容概括性強,重點突出,能夠滿足人們在短時間内獲得最充分的資訊需求。

與網站和微信公衆号相比,微網誌強調互動和搶眼效果。

"現在媒體正在多樣化,媒體正在采取不同的政策。我們主要做資訊流平台和内容的分發,并與一些戰略合作夥伴合作。我們的亮點是擁有行業領先的人才,這些編輯來自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也有相當一部分資訊流産品有工作經驗,團隊可以更好的把握算法資訊流的特點,提供高品質的量身定做内容分發服務。"陳說。

新媒體緊跟發展趨勢開拓前沿,突然"搶占傳統媒體的鏡頭"。

陳認為,新媒體屬于仍在快速增長的媒體形式,傳統媒體的增長空間在縮小。但是,短視訊領域依然是一個快速增長的領域,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接受,我們應該仔細分析短視訊行業快速發展的原因,采取措施加以應對。

負責編輯:徐偉熙 主編:秦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