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埃及知名漢學家賽義德:中共所做的一切都讓群眾對未來充滿信心

作者:光明網

《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黃培皓說:"隻有正确認識,讀者才能更好地了解真實的中國,而不是西方輿論中的中國。埃及著名漢學家、赫克米特文化集團主席艾哈邁德·賽義德(Ahmed Said)告訴《環球時報》。賽義德十多年來一直緻力于中國和阿富汗之間的文化交流,他的書《中國的道路——奇迹與秘密》登上了埃及暢銷書排行榜。在最近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賽義德用自己的經曆告訴了中國共産黨。

在談到他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第一份職業時,賽義德告訴《環球時報》:"當時我發現埃及對中國的翻譯太缺乏了,是以我希望能夠翻譯一些關于中國的書,無論如何。我們出版了《中國曆史十五講》、《了解中國經濟》等多本重要著作。"

随着越來越多的書籍出版和更廣泛的報道,賽義德現在希望為埃及和阿拉伯地區的讀者提供更系統,更簡單的内容,以便他們能夠更直接地了解中國。他希望更多的人對中國有正确的認識,"包括中國政府對人民的态度,治理國家的方式,以及中國在世界上的态度和角色"。在賽義德看來,黨有很強的組織和吸引力,"他們有明确的國家治理計劃,可以在規定的時間架構内完成計劃"。他告訴《環球時報》,中國共産黨所做的一切都讓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賽義德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是在甯夏大學學習的。他告訴記者,他親眼目睹了中國如何發展西北地區。"給一個人一條魚比給一個人一條魚要好。中國的扶貧扶貧工作不僅僅是給人民錢,而是根據每個地區的具體情況量身定做政策,派出專家和其他人員幫助當地人民學習技能,改變他們的經濟狀況。"

埃及可以從共産黨的執政和執政經驗中學到什麼?"現在埃及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貧困中,中國在抗擊貧困方面的經驗帶來了豐富的書面資訊,如果我們學習和實踐,我相信埃及的情況會有所改善。賽義德說,中國共産黨對政府的管理也值得借鑒,"如何讓人民堅定地支援國家的發展,這是對每個政府的考驗。

"中國人善于檢討,"賽義德告訴《環球時報》,他指的是黨的統治的彈性和持久性從何而來。試想一下,遇到問題後先冷靜下來分析,追求自我完善,并緻力于政黨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才能引領國家發展的不良?中國人從不要求快樂,而是要求穩定。"而且,共産黨的成功源于它的"親民",即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近年來,一些西方政客以偏見攻擊中國。賽義德認為,目前西方社會對中國最大的誤解是在人權上,"隻要去過中國的人能感覺到是西方更注重人權,還是中國"。

"我住在銀川的時候,對地方社會治理的開放性感到震驚。賽義德告訴環球時報,銀川政府有一個服務人民的平台,他遇到一些小問題後,請同僚幫忙釋出相關資訊,當天得到回報,問題解決後,有政府官員回訪。在他看來,這是中國政府把人民需求放在第一位的一個例子。"我們評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如何,不是他們對外界說了什麼,而是他們人民的生活狀況。在中國,我可以在晚上11點2分走到外面,在一些西方國家,我可以嗎?"

賽義德說,一些西方人試圖"妖魔化"中國共産黨,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優越感","他們需要為中國的快速發展找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這對他們不利,是以他們從中國共産黨那裡尋找問題......但西方低估了中國共産黨與中國人民之間的密切聯系"。

"我以前聽說過'皇帝酒吧'活動。"這一代中國年輕人思想更加開放,許多人留下來學習,見過外面的世界,對中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賽義德說。西方真的像它所說的那樣比中國好嗎?"他認為,通過觀察中國年輕人現在如何擁抱這個國家,你就能看到答案。

來源:環球時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