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班侯時代的上海”

作者:中華網

去年年底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夏志清夏吉安書信》第二卷,收錄了1950年至1955年間的158份來文。其中一百二十六封,是夏子安于1950年11月25日寫的一封信,是他從香港抵達台北後給美國夏志清的第三封信。在這封信的開頭,夏繼安對夏志清說:

來台灣後寫了一篇三千字的諷刺文章《蘇瑪子的受膏》,以為是成功的,可以和這本書相提并論,抄寫和寄來太多麻煩,後來在那裡出版,可以剪一本寄給你。我還沒有把它發出去,(是的)因為,根據我過去一個月的觀察,台灣的創作标準非常低,似乎遠不如上海的《周刊》時代,我的文章擔心沒有合适的雜志可以出版。

《蘇馬子的《阿納古姆》是夏吉安僅有的兩部中國短篇小說之一,已被收錄在台灣志文出版社版的《夏吉安選集》中,不用說。值得注意的是,他當時對台灣文壇的印象太差了,以緻認為"周班侯時代似乎遠不如上海"。"周闆後"是誰,"周闆後時代"又是什麼時代?"信件收集"應該注釋,但不是,也許是疏忽,也許很難評論。是以,有必要進行探索。

查一下《中國文學作家筆錄》(湖南文學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确實有"周班厚,筆名:班公——1940年代在上海出版社簽名"。這與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文壇有關,但周班厚的條目隻有這十八個字。在此之後,可以看出,1940年9月出版的《上海西部文學》出版了外國戲劇和小說的譯本,薩沙·吉特裡的《商業書》和A.A.米爾恩的《德阿歸來》兩部劇本由班恭署名,奧爾德斯·赫胥黎的小說《肖像》署名周番後。上海淪陷後,自1943年以來,班公的創作經常出現在《風雨談話》雜志等刊物上。特别是《雜志》,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8月,班公的《會說話的時尚文章》《貶損文章》《春山素描》《揚州畫卷》《聽夢》《在未修複的邊緣》《聲音白話》等散文繼續在雜志上發表,時有一個月。而這一時期也是張愛玲文學創作時期的爆發,她幾乎每個月都有一篇小說散文發表在雜志上,兩者都有多次同一次出版。或許這也是原因,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傳奇》出版,班公也就是周班厚受邀參加由《傳奇》雜志贊助的集茶會。他因某種原因沒有出席會議,并送出了一份書面聲明,而不是張愛玲的簡短評論:

我第一次看到張女士的文章是在20世紀,一本在上海出版的英文雜志,我覺得她的散文太美了,我沒想到她能寫小說,但她能寫得那麼好。"玻璃磚"的原版,我見過。但是,我被"指令"傳回原件。後來,我讀了《愛在城市》、《金鎖》。我還讀了一篇名為Whisper的文章。我很佩服張女士。張女士正用一個西方旅行者的眼光看着這個古老的中國。雖然她的筆迹是模仿紅樓夢或金瓶梅,但我隐約想:"這是一個來自西方的旅行者,觀察和描述她最喜歡的中國。"我想到了珍珠巴克。她的風格有點特别。她用外國筆,奢侈地用"隐喻",讓人特别想起這個地方。有人說她的小說不容易了解,但讀17世紀英國"形而上學詩歌學派"的作品讀懂她并不難。她的技術并不新鮮,她向我們介紹了外國的筆法。實驗是否取得了廣泛成功?但是,這始終是一個有價值的實驗。我欽佩她練習她的單詞和句子。我喜歡她的"堅持"。她的小說是一個新的嘗試,但我認為她的散文,她的風格,在中國文學演進史上,都有她一定的地位。

不僅如此,班公本人于1944年8月創辦了文學月刊《小小世界》,小三十二本薄書,内容不僅單薄。第一期大受歡迎,出版了張愛玲的《顔櫻語錄》和《散落》中的兩篇文章,以及張愛玲為蘇青的小說《肖像畫廊》繪制的插圖。張愛玲一直選擇相當嚴格,能給班系這麼強的支援,有點出人意料。1945年4月,《小小世界》第四期出版張愛玲的《短期及其他》。在文章方面,除了《天地》雜志兩期,《小小世界》刊登了張愛玲的作品,已經與《萬象》雜志相媲美。《小天地》的作者也是《小天地》的作者,劉玉生、胡蘭成、果子、餘和何如、譚雨涵、陳豔凡、馬伯良、顧正宣(沉默)等,都是秋季上海文壇的活躍作家。

班公在各期《小世界》的《文學世界》專欄中也多次提到張愛玲,張愛玲《傳奇》的架構設計也表達了特别的關注。1944年9月《雲》第二期:"張愛玲的短篇小說集《傳奇》,也由該雜志出版,收錄在'雜志系列'中,書框極其優雅大方,由張女士親自設計。1944年10月第三期再次蒙上陰影:"張愛玲的短篇小說集《傳奇》重印了這本書,封面被替換了。或者第一版的雲朵《傳奇》封面有些像是藍袍裡的"三會",但翻版的封面卻像是《玉龍戲鳳凰》李楓姐姐,色彩比以前漂亮多了。"這一切都很有趣。

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一點上,應該确定,夏吉安所謂"周番後時代的上海",即"班貢時代的上海",在某種意義上,指的是上海文壇的衰落。夏吉安将上海文學界的衰落與"周番後時代的上海"來概括,恐怕有三個原因:

首先,班公本人在當時上海文壇集創作、翻譯、編輯于一體,雖然名氣不如張愛玲等,也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次,夏繼安和班上耳熟能詳,他隻比班大一歲,兩個人都是蘇州高中同學(見《夏志清可讀為愛情史——夏吉安日記》),而且都喜歡寫舞蹈墨水,夏子安還用"夏楚"筆名《西方文學》翻譯作品。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夏志清以筆名《七平》和《文學醜》在《小天地》上發表了三部小作品,分别是1944年9月第二期的《電影與電影》、10月第三期的《作家與同志者》、1945年5月号的《肚臍》。在出版《影視與雅影》時,班公在《剪輯後》中強調,"奇平先生的英文成就,不會輕易寫出來,而有深度的洞察力、犀利的寫作,真的讓編輯崇拜";對此,各評論員都做了詳細的考核(見劉偉《夏志清少試》,朱翔《夏志清少考》,已發表于2014年1月12日和10月12日的《東方晨報上海書評》)。雖然夏吉安不在上海,但夏家安的哥哥們一直在文學創作和研究中互相學習,夏繼安不會不知道哥哥這個"小世界"的文字型驗。

是以,夏繼安在給《上海周班侯時代》的信中指的是上海文壇的衰落,夏志清必須懂得神靈。夏吉安的話或是《周班侯時代的上海》和出版編輯贊賞你的哥哥,還發表了你的《肚臍》等文章,但現在到了台北,"我的文章怕沒有合适的雜志發表。

周班厚生于1917年,卒于1998年。改名周偉厚後,有一個筆名無可指摘,平齋等。他來自江蘇省蘇州市,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藝術系。1949年後,他在新知識出版社工作,然後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工作,直到退休。筆者在20世紀90年代末為張愛玲學習,本打算探訪請受益,但因為路途繁忙,拖了一段時間,直到真正想做一條線,才知道自己去世了,忍不住暗中後悔。不過,據與他一起工作的青年編輯回憶說:"周玉厚先生給我們介紹了當時新社團的年輕編輯,談起阿拉伯的勞倫斯,談起臨西報這個詞,他非常擅長英語,講座中穿插了很多中英文翻譯的案例。後來聽說他和張愛玲有很多人脈,有人想去看望他,周先生笑了。"(王衛松:《我們今天如何編輯》,出版廣角,2014年第7期)看來,周衛厚晚年認為"周班侯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不值得一提。

輸入編輯:王建良

閱讀更多:

"梁珠的浪漫在于英泰的勇敢"

全球教科書中充斥着性别偏見?

平劇《醉皇後》對白 馬勒藝術歌曲合集《少年魔角》

"春浪音樂節"強勢登陸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