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帝出上聯:燈明月明,大明一統,無人敢對,6歲神童卻張口就來

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資料進行撰寫,文末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方丈

編輯|方丈

前言:

禦前文武百官,竟被一道上聯難住了。

皇帝親自出題,字字氣勢如虹:“燈明月明,大明一統”,既藏巧思,又蘊威嚴。

滿朝無人敢貿然應對,生怕一言不慎,贻笑大廷。

但就在衆人尴尬沉默時,一個年僅六歲的孩童,竟大大方方上前,張口便對,出口成章!這到底是怎樣的奇才?他又是如何在衆目睽睽下,一舉震動龍顔?

天賦異禀,童年趣事多

誕生在江蘇沭陽一個普通的家庭,彭印山這個名字也許你我都不曾聽說。

可在明朝永樂年間,他卻是赫赫有名的神童。

這個神奇的孩子,打從記事起就喜歡鑽研書籍。

據說他兩三歲時,就能一口氣倒背如流《三字經》《百家姓》這些大部頭。

真是不可思議!尋常人家的孩子在這個年紀,頂多認得幾個簡單的字。

可彭印山卻已經能領會這些蘊藏着傳統智慧的經典著作了。

到了四五歲,彭印山的才華更是如花綻放。

他竟然能對出一些工整的詩句了!要知道,詩詞歌賦可是文人墨客的看家本領,豈是普通孩童能輕易駕馭的?可偏偏這個小不點卻有此等驚人天賦。

男女老少誰見了都要誇一聲"不簡單"! 彭家原本也是個尋常人家,爹當個小官,日子過得去。

可兒子天分這麼高,做父親的自然不願埋沒。

于是彭印山童年就在父親的精心教導下度過。

每天跟着爹讀書識字,學習詩詞歌賦,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何等的榮幸!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尋常孩子哪有這樣的機會接受系統教育?周圍鄰裡鄉親很快就知道了這個不得了的神童,紛紛上門讨教。

從此,"神童彭印山"的大名就傳遍了江南大地。

詩詞歌賦,人人豔羨的才能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詩詞歌賦可謂是文人墨客的标配技能。

能夠信口吟詩作賦,對對聯如數家珍,這樣的才子簡直令人仰慕。

畢竟詩詞創作不僅需要豐厚的學識,還得有過人的悟性和天分。

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畢竟是鳳毛麟角。

可彭印山偏偏就是這樣一個妙人。

他從小跟着父親在江南遊學,接受最好的熏陶。

加之天資聰穎,很快就有了"神童"的美譽。

人們知道他能對對聯,沒事常考考他。

大人們正兒八經地給他出上聯,看他還能對出什麼精妙的下聯來。

可彭印山從來沒有讓大家失望過。

七言八句,驚才風逸,信手拈來。

這樣的表現怎能不讓人驚歎?久而久之,他在江南一帶的名聲可就大了。

許多達官貴人慕名而來,就為一睹這位神童的風采。

彭印山的詩詞功底,放在當時的成年人中也是出類拔萃的。

有人曾考校過他幼時所作詩文,發現其中不乏驚豔之筆。

語言精煉,韻味悠長,寓意深刻,實在不像出自稚齡孩童之手。

可見彭印山的确是罕見的詩詞奇才。

不過他的才華可不僅僅局限于此。

據說他還能随意揮毫,書法剛勁有力,不失為一個書法天才。

一個孩子,文韬武略樣樣精通,這樣的全面發展實在罕見。

也難怪當時無數文人墨客對他贊不絕口,視他為衆望所歸的文壇新秀。

與親觐天子,皇帝亦贊不絕口

盛世明朝,文治武功并舉。

當時的皇帝朱棣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明君。

他勵精圖治,廣招天下人才,希望能延續太祖皇帝的基業。

這位英明的君主,自然也聽說了彭印山的大名。

一個六歲孩童,竟然才華橫溢到如此地步,實在是可遇不可求啊!朱棣心裡清楚,國家的未來在于年輕一代。

要讓大明基業長青,就必須廣納天下俊傑,讓有才之士盡展其能。

于是,朱棣下旨召彭印山觐見。

那一天,金銮殿内,文武百官齊聚一堂。

朱棣興緻盎然,親自給大家出了一道上聯:"燈明月明,大明一統"。

這道上聯意喻盛世太平,國泰民安,可謂巧妙。

可讓朱棣沒想到的是,群臣們竟然鴉雀無聲,沒有一個人應答。

要知道,這可都是朝廷命官,學識淵博,怎麼會對付不了一個上聯? 正當大家面面相觑之際,年僅6歲的彭印山突然出列,拱手施禮道:"君樂臣樂,永樂萬年"。

這下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象征着君臣同心,祝願當今聖上永享太平盛世。

朱棣聞言大喜,連連拍手稱贊。

從此,他對這個奇特的孩子另眼相看。

觐見歸來,彭印山在朝野上下一時間名聲大噪。

能被聖上賞識,這可不是一般人能享有的殊榮啊。

彭家上下自是歡欣鼓舞。

從此,朱棣對彭印山也是關懷備至。

他親自安排太傅來教導這個小天才,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可以說,彭印山就此踏上了人生巅峰。

他青雲直上,俨然已是大明朝不可多得的棟梁之才。

有人甚至斷言,若彭印山此後按部就班發展,将來必成輔佐天子、匡扶社稷的大臣。

這樣的盛譽,着實令彭印山的仕途亮如滿天星鬥。

一代神童,文才無雙又夭折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轉眼彭印山已經14歲了。

他在皇帝的悉心栽培下茁壯成長,學識見長,文采日盛。

大明王朝仿佛又迎來了一位文曲星下凡。

其父更是因子榮升,亦步亦趨跟随天子左右。

這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令無數人豔羨。

然而,天妒英才。

就在大家都以為彭印山前程坦蕩時,不幸卻悄然而至。

14歲那年,彭印山竟然突染重疾,最終郁郁而終。

消息傳到京城,朱棣悲不自勝,痛失股肱之臣。

他親自下旨,為彭印山舉辦了隆重的葬禮。

這位讓人們豔羨不已的神童就此隕落,留下滿腹經綸無處施展。

彭印山的英年早逝,不能不說是整個大明王朝的損失。

試想他若健康長壽,将為國家做出多少貢獻?然而天不遂人願。

正當這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熠熠生輝時,卻驟然隕落。

這不禁讓人扼腕歎息。

也許上蒼總是嫉妒人世間的奇才吧。

否則何以在他們最風華正茂時,便要殘忍地将他們帶走? 彭印山雖然離世,但他超凡脫俗的才華和令人稱道的品行,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心中。

後世之人每每提起,無不唏噓不已。

他們用詩詞歌賦來懷念這位不世出的神童,用傳奇故事來演繹他短暫卻燦爛的一生。

這個江南少年,就這樣長眠于曆史深處,但他的名字卻被一遍遍溫習、傳頌。

或許這就是才華的魔力吧。

哪怕身殒,也能讓人永世不忘。

細數明朝,奇才輩出惜難成

縱觀明朝曆史,彭印山這樣的神童奇才還真是不少。

這個多事之秋,湧現了衆多令人矚目的傳奇人物。

他們或率性而為,或胸懷大志,都曾在曆史的星空中劃過一道亮麗的軌迹。

比如号稱"江南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徐祯卿,個個都是文采斐然的翹楚。

再如心懷天下的海瑞,鐵面無私的于謙,都以其卓越的政績和耿直的品格,赢得了後世的稱頌。

還有思想家王陽明、李贽,藝術大師沈周、董其昌……這些耀眼的名字,已經成為那個時代的符号。

然而,天才總是易夭折的。

就像彭印山一樣,明朝還有許多奇才,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殒。

"二十一史"之首的朱載垕,26歲便撒手人寰;詩壇"前七子"之一的李攀龍,僅活了36年;"江左五大才子"之首的康海,英年早逝,隻有34歲。

這些本該在曆史長河中繼續閃耀的明珠,卻因種種原因,半途隕落,不能不說是整個時代的悲哀。

此外,明朝還有一些遭遇坎坷、郁郁不得志的奇才。

如李贽,他滿腔抱負,卻因直言進谏觸怒權貴,被貶谪到偏遠山城,最終客死他鄉。

再如楊漣,這位學貫中西的科學家,竟因"崇洋媚外"的罪名被判死刑。

種種悲劇,不勝枚舉。

都說"大器晚成",可惜曆史往往不給天才們太多成長的機會。

少年得志的固然有之,但大多郁郁而終。

或許這就是"盛世隐憂"的一個縮影吧。

借古喻今,莫負韶華勤學習

孔子雲:"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氣質,孕育着不同的人才。

今天的我們,雖然不及彭印山那般妙齡驚才絕豔,但同樣肩負着時代賦予的使命。

當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

知識就是力量,創新就是引擎。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以彭印山為榜樣,努力學習,勇于創新,在人生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哪怕沒有驚采絕豔的天賦,但隻要堅持不懈地汲取知識,總有一天也能在自己的領域一展風采。

彭印山的人生,是璀璨奪目卻又短暫易逝的流星。

但他留給後人的,卻是一種永恒的精神财富。

勤學好問、孜孜以求的态度,忠君愛國、胸懷天下的情懷,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願新時代的年輕人,能以彭印山為鏡,奮發圖強,不負韶華。

即使沒有過人的天資,也要用不懈的努力,去成就無愧于時代的自己。

結語

少年得志非盡善,青雲直上更需謙恭惕勵。

願你我秉持一顆謙遜之心,腳踏實地地追求夢想。

莫負韶華,讓生命綻放最絢麗的色彩!無論前路坦蕩還是荊棘滿途,都要以彭印山般的執着和無畏,去開創屬于自己的輝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