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史之亂”有多亂?自古以來最瘋狂的動亂,後來是如何被平定的

在大陸的曆史上有兩次最為出名的動亂,一次是宋朝的靖康之恥,一次便是唐朝的安史之亂,而這兩次動亂的名字起的也是恰到好處,靖康之恥絕對算得上是宋朝的奇恥大辱,而安史之亂也真的是亂成了一鍋粥。

安史之亂發生的誘因想必了解曆史的人都很清楚,那就是安祿山發兵暴動,李隆基無奈出逃,将洛陽滿城百姓撇在了身後做擋箭牌,那麼作為“開元盛世”發起人的李隆基,為什麼會最終走到這一步呢?其實很大程度是因為他性格上的原因。

開元盛世背後的腐朽

李隆基的性格其實比不上他的先祖李世民那樣殺伐果斷,不過這也難怪,畢竟李世民是一路東征西讨,真是踏着兄弟的屍體走上的皇位,而李隆基作為守業皇帝,自然不需要再多做殺伐。

隻不過李隆基接手唐朝的時候,正好趕上外戚幹政,也就是武則天時代的結束,這就讓朝中的很大一部會都是武則天的手下,不過好在武則天也是一位英明的女皇,她所留下的朝臣大都是一些能臣幹将,比如說房玄齡、裴耀卿等人。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李隆基的第一個性格特點,那就是他足夠單純,靠着房玄齡等人幫助,李隆基在前期可謂是非常的節儉,可以說再曆朝的帝王當中都是能排得上号的,再加上有武則天給他打好的大唐底子,是以唐朝才迎來了“開元盛世”的盛況。

隻不過李隆基這個人實在是有些單純過頭了,而且是誰的話他都會聽,這樣的皇帝如果手下都是一些忠臣,那麼這國家一定會被治理的非常好,但是再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曆史當中,最不缺少的奸臣和貪官污吏。

是以李林甫的出現就是李隆基衰敗的開始,要說李林甫這個人别的本事沒有,拍馬屁可是一絕,他經常在李隆基的耳邊溜須拍馬,讓李隆基認為大唐已經足夠強大了,不需要節儉也能豐衣足食,于是單純的李隆基便相信了李林甫的鬼話。

對于李林甫的讒言,張九齡怎麼可能無動于衷,但是老話說得好,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再加上張九齡等人非常的耿直,是以根本鬥不過一肚子花花腸子的李林甫,是以大唐就這樣被李林甫這樣的奸臣蛀空了。

李隆基的單純除了展現在親小人、遠賢臣身上之外,在楊玉環的身上也能夠展現,都知道楊玉環身上有一部分胡人的血統,是以在唱歌跳舞方面非常占有優勢,這讓同樣喜愛音樂舞蹈的李隆基對她是寵愛有加。

因為楊玉環的關系,李隆基在用人方面就特别注重任用番将,其中最出名的人物便是安祿山,要說這個安祿山也是一個心思玲珑的人,他知道楊玉環在李隆基心目當中的位置,于是便想方設法的去讨楊玉環的歡心,為此楊玉環還求李隆基給了安祿山一塊可以随意進出皇宮的牌子。

有一次李隆基去找楊玉環切磋舞藝,正好看見安祿山躺在楊玉環的懷裡睡覺,頓時勃然大怒,但是安祿山卻說他已經認楊玉環為母親,在胡人的傳統裡,母親是可以随時摟着孩子睡覺的,對于這種狡辯之詞,李隆基竟然還相信了。

随着安祿山、李林甫和楊玉環的不斷消耗,大唐江山變得岌岌可危,終于在天寶十四年,安祿山決定發兵造反,奪取大唐的江山,霸占楊玉環。

安史之亂讓大唐成為修羅場

當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安祿山率領軍隊長驅直入,直奔唐朝的國都洛陽,但此時的李隆基還沉醉美人的懷抱裡不能自已,等到他發現安祿山造反的時候,安祿山的軍隊都已經殺到了潼關,距離洛陽城也就一線之隔。

李隆基知道以後是勃然大怒,指令手下将領拼命抵抗,奈何手底下的番将紛紛投靠了安祿山,能征善戰的漢将也因為受到排擠被邊緣化,心有餘而力不足。

就在這危急時刻,鎮守潼關的将軍哥舒翰率領守軍抵擋住了安祿山前進的步伐,他雖然也是番将,但是卻心系大唐,但是他手下的士兵卻不這麼想,于是在安祿山讨伐潼關之前,哥舒翰的軍隊便發生了兵谏。

雖然哥舒翰拼命鎮壓,而且第一時間向李隆基發去了派兵援助的請求,但是此時的李隆基卻根本不相信任何番将,無奈之下哥舒翰隻能以死報國,為李隆基逃離洛陽拖延了些許的時間。

李隆基率領臣子及皇室家眷一路向南逃竄,在馬嵬坡前手下的士兵便起了反心,他們認為大唐會到如此境地全是因為紅顔禍水,于是李隆基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隻得将楊玉環賜死。

雖然他在衆人的護送下平安來到了四川,隻不過他的所作所已經完全喪失民心,沒有人願意聽他的調遣,是以不少将領擁護北上的太子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

唐肅宗登基以後立刻團結周圍的藩王,想要舉兵反攻安祿山的軍隊,但是卻遭到各地藩王的拒絕,因為這些人看到大唐衰敗,于是便也想嘗嘗當皇帝的滋味,于是紛紛起兵造反,比較有名的就是永王李璘,李白更是為他寫了不少的反詩。

是以當時的唐朝可以說是狼煙四起,戰亂不斷,除了安祿山的軍隊之外,還有唐朝内部的不斷割裂,也難怪安史之亂會被冠以“亂”這個字。

不過好早安祿山的軍隊在洗劫完洛陽城之後,他們本想趁勢南下捉拿李隆基,但是在南下的關口睢陽時,遭到了張巡阻攔,這便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綏陽血戰。

張巡率領不到6000人,硬撼地方十幾萬大軍,硬是堅守了10個月,糧草消耗光了就吃樹皮老鼠,最後更是将自己的妻妾、奴仆甚至城中的百姓當作口糧,為唐肅宗平定南方的叛亂争取到了寶貴的時間,睢陽城滅的時候,全城4萬多百姓也就僅剩下不到400人,而綏陽也隻不過是安史之亂當中的冰山一角罷了。

不過好在唐肅宗足夠英明神武,他任用郭子興、高适等人,将興起的叛亂一一鎮壓,他死後之後唐代宗即位,兩代人花費了八年的時間才将唐朝恢複和平,不過經此一役唐朝也是元氣大傷,再也不複往日的輝煌,一代帝國從此走向了衰亡。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當中留言和讨論。

參考資料:

歐陽修. 新唐書.卷二二五上·史思明傳[M]. 北京: 中華書局

司馬光. 資治通鑒.卷二一六·唐紀三十二·玄宗天寶十二載[M]. 北京: 中華書局,

惠媛. 淺談安史之亂對南北方社會的影響[J]. 青年文學家

張秦. 睢陽之戰讓大唐續命一百餘年[J]. 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