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中期,誕生了一名女詩人,她六歲就能出口成詩,卻遭到了父親的嫌棄。
父親認為她如此早慧是不祥之兆,便讓她出家為尼。最後她被皇帝杖責而死……
她在這一生中到底做了什麼,會讓她遇到諸多不順?
年少早慧
這位誕生于唐中期的女詩人,她有一個極其“中性化”的名字,叫做李冶。
因為在我們現代人眼中,多将這個“冶”字和“冶煉”聯想在一起,頗有幾分“鋼鐵洪流”的意味。
不過在古文中,“冶”字卻有華麗美豔的之意,而李冶這個名字正是說她容貌美豔。
比起這個名字,曆史上大多稱她的字号,為李季蘭。
她出生在江南蘇浙一帶,父親是當地豪紳士族,學識非常高。
可能受父親的耳濡目染,李季蘭三、四歲就能讀書認字,五、六歲時便可行詩作賦。
見女兒如此聰慧,李父自然非常高興,經常帶她出席各種場合。
有一次,夜逢驟雨,院中的薔薇花因為沒有提前用竹竿架好,被拍打得淩亂交錯。
經過一夜風雨,第二天李季蘭見到此景,便随口作了一首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這首詩正好被李父聽到,他覺得女兒小小年紀,竟然如此慧黠,長大後肯定會惹出亂子的。甚至,他還生出了讓女兒前往寺廟,孤守一生的想法,但這也僅是最後的辦法。
從此之後,李父便對女兒嚴加管教,希望她能重回正道。
可能有些讀者覺得李父反應有些過激。
如果是自己五、六歲大的女兒能寫出如此詩句,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會擔心呢?
這主要還是因為古今文化差異造成的,如果換一種說法,或許很多讀者就能心領神會了。
比如家中小孩子去學校讀書,晚上放學歸家時嘴裡哼唱的不是“床前明月光”,而是各種“談情說愛”的流行歌曲。
這時候不用多想,家長就知道孩子在學校大機率沒好好讀書。
而李季蘭随口脫出的這首詞,其中的“經時未架卻”,裡面暗含着“未嫁”之意。
而下面一句“心緒亂縱橫”,則有女子獨守深閨,一“心”思念夫“婿”的意思。
如果此時的李季蘭十五六歲,這或許也可以了解,畢竟少女情愫暗動,這是人之常情。
關鍵此時她才五、六歲,這很明顯,這首詩并不符合這個年紀應該有的情感,肯定在書房看了什麼文章。
令李父沒想到的是,在他嚴加管教下李季蘭反而更加叛逆,十一、二歲時就如同成年女性一般,對男女之事多有談及。
于是,李季蘭就被父母送到山上道觀,希望在道觀中她能收斂幾分……
行為不羁
李季蘭來到寺廟中,她拜寺中僧尼為師,每日吃齋念佛,讀書識字,有時候還會做接待香客的工作。
因她行為灑脫,樣貌美豔,再加上自幼聰慧,是以深得寺廟僧尼喜歡,更是深受往來的香客的喜愛。
在這些香客中,自然有精通琴棋書畫之人。
而李季蘭在這些香客身上,逐漸學習了古琴和書畫,一度成為遠近聞名的小才女。
身為女子的她,偏偏不愛與女子同遊,而喜歡混迹于男子之中。
她這種行為,難道不會招緻寺廟僧尼的指責嗎?
如果放在其他朝代,李季蘭肯定會惹上不少罵名,但這是唐朝,未婚女子和男子往來密切并不會有不妥的說法。
畢竟著名的太平公主和玉真公主都曾經出家為尼,也和一衆男性臣子和文人走得親近。
尤其是玉真公主,大詩人王維和李白都給她寫過很多詩詞,表示願意親近她。
而在唐宋時期,寺廟說是清修之地,其實裡面更像一個交際場所,文人墨客百無聊賴之際就會去寺廟聊天喝茶。
比如宋朝大詩人蘇轼,就經常找僧人佛印插科打诨,用來排解心中苦悶。
相對保守的宋朝都如此,更别說思想更開放的唐朝了。
李季蘭雖然身在寺廟,但經常和一衆男性香客談天說地,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僧人皎然和茶聖陸羽。
僧人全名釋皎然,因為長相清秀,文采斐然,是以深受李季蘭的喜歡,兩人經常在一起聊天賞月。
而當時年紀更小的陸羽,則是所謂的“電燈泡”,經常出現在兩人之間。
如果回到那段時期,就能經常看到一僧一尼一少年,三人借着月光坐竹亭,品茶賞花聊風情。
結果聊着聊着,李季蘭便對釋皎然暗生情愫。
面對李季蘭的“芳心暗度”,釋皎然用“禅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婉拒了對方。
對于自己的一廂情願,李季蘭隻好長歎,說自己是“禅心已如泥沾絮,不随東風任意飛”……
流離亂世
對于初次感情的失利,李季蘭并未悲痛太久,沒過多久,她又和年幼的陸羽走得親近。
陸羽因為相貌醜陋,幼年被父母遺棄,成為一名棄嬰。
後來,他被寺中僧侶抱回寺廟撫養。
是以,陸羽雖然是在寺廟中長大的,但他并不是僧侶。
他最開始與年長幾歲的釋皎然相熟,後來才認識了在寺中做尼姑的李季蘭。
兩人皆喜歡品茶,是以成為至交好友。
而在李季蘭表白皎然無果後,她便和陸羽走得更近了。
隻可惜陸羽無父無母,身無長物,且樣貌又不得李季蘭心意,兩人便一直以摯友的關系相處。
過了一段時間後,李季蘭又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那人便是唐朝詩人朱放。
朱放年少有才,而且樣貌英俊,自然深得李季蘭的喜愛。
兩人一度交往甚密,甚至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可朱放出身豪門,又考取了功名,日後是要官至高位、迎娶大家閨秀的,自然不肯與李季蘭厮守終身。
見自己是一廂情願後,李季蘭選擇徹底放飛自我,開始頻繁與男子往來。
為此,李季蘭又結識了一衆文人,其中就有閻伯鈞和李長卿等詩人……
她和這些文人墨客經常坐在一起飲茶作詩,如同男子一般暢談風月。
而她的文采和美貌也深得天下才子的崇拜,在口口相傳下,她的名聲竟然傳進了唐玄宗耳中。
最終,李季蘭竟然接到玄宗聖旨,邀請她入宮面聖。
來到皇宮後,她不僅讓李隆基為之神魂傾倒,還讓一衆臣子刮目相看,都說她有天仙之姿。
可惜好景不長,天下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玄宗隻顧自己逃亡,将她留在長安城内。
這段時期,她先後依附于叛軍,為了活命,還給叛軍頭領寫了不少詩詞。
可是,沒過幾年長安城内的叛軍又被唐德宗趕了出去。
唐德宗進入長安城後,得知李季蘭曾為叛軍寫過詩詞,便命人将其處死。
于是,一代才女便殒命于亂棍之下。
就像她父親預料的那樣,因為過于早慧而深陷世俗之中,最終被欲望迷失了雙眼。
最後又因親手寫下的詩詞遭遇禍事,殒命于亂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