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莉這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她是鳳凰衛視的台柱子,主持過《時事直通車》《小莉看世界》這樣的招牌節目,長得漂亮,氣質也好,專業能力更是沒得挑,在兩岸三地攢了一堆粉絲。她1967年出生在台灣,家裡不算有錢,排行老五,上面四個姐姐,下面還有個妹妹。
她爸吳振華是個普通人,浙江新昌出身,後來因為一些曆史原因跑去了台灣,在那兒又結了婚,生了六個閨女,吳小莉就是其中一個。她從小就挺能幹,靠自己考上輔仁大學新聞系,後來一步步在媒體圈混出了名堂,成了大家眼裡的成功标杆。
吳振華這輩子挺不容易。他老家在新昌,家裡幾代人都是莊稼漢,靠種地吃飯。那年頭日子緊,能填飽肚子就算不錯了,讀書識字壓根不敢想。19歲那年,他家裡托人給他說了門親,跟鄰村的陳梅娥結了婚。
婚後沒多久,陳梅娥就生了個兒子,取名叫吳伯定。那時候新昌窮,山多地少,種田全靠肩膀扛,吳振華天天扛着鋤頭下地,累得半死,家裡還是窮得揭不開鍋。他心裡一直有點不甘,總想着出去闖蕩,看看能不能混出點名堂。
1949年那會兒,國内亂得像一團麻,國民黨到處拉壯丁,吳振華一聽有這機會,立馬就報名了。他想着當兵能吃上飯,說不定還能有點盼頭。他走的時候,家裡也沒啥意見,畢竟那時候參軍是條活路。誰知道這一走,就跟新昌的家斷了線。他跟着部隊撤到了台灣,從此跟老婆孩子沒了聯系。不是他不想回,而是兩岸一隔,信寄不出去,人也過不來,他隻能在台灣紮下根。
到了台灣,吳振華日子過得也不輕松。剛開始被安置在台北郊外的軍眷村,住的是木闆房,條件差得要命。他沒啥手藝,隻能靠擺地攤混飯吃,賣點針線啥的小玩意。後來,他在菜市場弄了個攤位賣菜,才算有點穩定收入。
就在這段時間,他認識了吳秋錦。她也是外地來的,兩個人聊得投緣,慢慢就走到了一起。婚後,他們生了六個女兒,吳小莉排第五。為了養活這堆孩子,吳振華一天幹好幾份活,早上送報紙,中午賣菜,晚上還去飯店後廚幫忙,忙得跟陀螺似的。
吳小莉小時候家裡窮,但她腦子活,從小就愛說話,語言天賦特别強。她在台北市立中山女中上學時,就幹過校園廣播員,每天早上給全校播新聞。那會兒她就比同齡人懂事,知道家裡難,學習特别賣力。
後來,她考上輔仁大學新聞系,成了全校最年輕的學生記者。畢業後,她進了中華電視公司,從最基層的小記者幹起,靠着一股子韌勁和過硬的本事,很快就有了名氣。
1996年,鳳凰衛視剛起步,找到她,她二話不說就加入了。她主持的節目收視率一直很高,像《時事直通車》這樣的欄目,成了她的金字招牌。
父親臨終吐真言,吳小莉踏上尋親路
2000年,吳小莉的事業正如日中天,可家裡卻出了大事。她爸吳振華70多歲了,突然病倒,住進了醫院。臨終前,他把全家叫到床邊,扔下了一顆重磅炸彈:他在浙江新昌還有個老婆和兒子。這話一出口,全家都傻了,尤其是吳小莉。
她壓根不知道爸還有這麼一段曆史,更别提自己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這消息來得太突然,她媽吳秋錦聽了也沒多說,隻是點了頭,算是認了這個事實。吳振華說完沒多久就走了,把這個秘密留給了家人。
吳小莉那時候已經是見過大世面的主持人了,這事雖然讓她懵了圈,但她很快就穩住了。她覺得,不管咋樣,這是爸的心結,她得去查個明白。她跟媽商量了一下,吳秋錦沒攔着,還鼓勵她去找找看。
尋親這事聽起來簡單,真幹起來可費勁。那時候兩岸交流沒現在這麼順暢,資訊查起來也麻煩。她先找了些朋友幫忙,又聯系了浙江那邊的一些人,翻戶籍資料,查族譜,折騰了好幾個月才摸到點線索。最終,她鎖定了哥哥吳伯定的位址,在浙江新昌一個偏遠的山村。
吳小莉收拾好行李,從香港出發,先飛到杭州,再轉車到新昌。一路颠簸,她到了那個村子。村子挺小,房子都是土坯砌的,路是泥巴鋪的,四周全是山。她找到哥哥家的時候,看到的情況讓她有點懵。
吳伯定是個道地的農民,一輩子沒離開過新昌,靠種地過日子。他家那房子破得不行,牆上全是裂縫,屋裡就幾件舊家具,連電都沒通。吳伯定那年五十多歲,穿得破破爛爛,褲子上全是泥巴,手上全是老繭,一看就是幹慣了粗活的人。他媽陳梅娥八十多歲了,身體還行,坐在院子裡擇野菜,吃的全是自家種的東西。
吳小莉跟他們見面時,先說了自己的來曆,又講了爸在台灣的日子。吳伯定和陳梅娥聽完也沒多問,隻是說知道他那邊過得還行就行。
吳小莉看他們日子這麼苦,想幫一把。她掏出一張銀行卡,裡面存了十萬塊,想給哥哥,讓他們改善生活。可吳伯定一看就擺手,死活不收。他說能見到妹妹就夠了,不想拿錢,怕弄得像買賣似的。陳梅娥也說,他們習慣了這樣的日子,不需要多餘的東西。
吳小莉勸了幾句,見他們态度堅決,隻能把卡收回去。她在那兒待了一天,聊了不少爸年輕時的事,也聽了哥哥家這些年的經曆。原來,陳梅娥自從吳振華走後,就一個人帶着吳伯定過日子。她靠紡線織布賺點小錢,農活也沒少幹,硬是把兒子拉扯大。
吳伯定從小就幫家裡幹活,長大後沒啥出路,就一直在村裡種地。他沒結過婚,也沒攢下錢,日子過得緊巴巴,但人挺老實,對媽特别好。吳小莉聽完這些,挺感慨。她一個在電視上風光的主持人,哥哥卻是個連飯都吃不飽的農民,這反差大得讓人有點暈。
親情延續,吳小莉沒忘根
離開的時候,吳小莉跟他們說好,以後會常來看看。她走後沒多久,就開始兌現這話。隻要有空,她就往新昌跑,每次都帶點東西。
她從台北帶鳳梨酥,從香港帶茶葉,有時候還帶點衣服和日用品。吳伯定和陳梅娥每次都特别高興,尤其是吳伯定,愛把他妹的事拿出去跟村裡人顯擺。他逢人就說:“我妹是電視上的主持人,你們肯定見過!”村裡人聽了都挺好奇,有時候還跑來看熱鬧。
2002年,吳小莉帶着鳳凰衛視的攝制組回了一趟村子,拍了個專題節目。她想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故事,也想記錄下哥哥家的生活。
攝制組在村裡拍了不少東西,把梯田、土屋和村民的日常都錄下來。節目裡,吳伯定和陳梅娥說了點對吳振華的回憶,吳小莉也講了爸在台灣的辛苦。節目播出去後,反響挺好,很多觀衆都覺得這家人不容易,也挺佩服吳小莉能這麼用心去找親人。
後來幾年,吳小莉沒停下探訪的腳步。她知道哥哥不收錢,就換了别的方式幫忙。她托人給村裡捐了點東西,修了條路,還建了個小活動室,讓村民有個聚會的地方。
她還悄悄讓人送了些家具過去,吳伯定這次沒推辭,收下了。她逢年過節會打電話過去,寄點小禮物,像過年的時候寄點年貨,生日的時候寄點吃的。吳伯定和陳梅娥收到後,總愛拿出去跟鄰居分享,順便再誇一誇這個妹妹。
時間長了,吳小莉跟哥哥一家關系越來越近。她在節目裡聊起新昌的時候,總說自己是新昌人,語氣裡帶着點自豪。
她說過,這段親情是她人生裡很重要的一部分,找到哥哥就像找回了自己的一部分根。她沒把這事當成啥大事,就是踏踏實實去做,想讓這份聯系一直下去。
吳伯定和陳梅娥這邊,也挺滿足。他們從沒埋怨過吳振華當年走,也沒覺得吳小莉欠他們啥。吳伯定還是老樣子,種他的地,過他的日子,就是多了個話題,愛跟人講講這個妹妹。
陳梅娥年紀大了,身體慢慢不行了,但每次吳小莉來看她,她都特别精神,非要做點吃的。村裡人都說,這家人命苦,但也有福氣,畢竟有個這麼出息的親戚還惦記着他們。
2010年以後,吳小莉還是沒斷了跟哥哥家的聯系。她工作忙,但總會擠出時間回去看看。她說,哥哥和媽在,她就有個牽挂。她還通過一些管道,幫村裡弄了點基礎設施,像路燈和水井這些,算是間接改善他們的生活。吳伯定一直沒要她的錢,但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他也沒法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