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大二院急診醫學科
盧骁副主任醫師
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條健康警示:
愛美甲的朋友記得
給自己留一個“救命指”
據悉
急診室經常接診做了美甲的女患者
而她們在測量血氧飽和度上
容易遇到測不出來
或數值不準确的情況
美甲為何會讓血氧儀“失靈”?
一起來看看!
盧醫生表示,起因和此前接診的一位女患者有關。這是名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孩,因昏迷被送到急診。“當時想給她測血氧飽和度,結果發現她雙手、雙腳都做了美甲,而且是帶鑽的那種,扯也扯不掉,血氧儀根本沒法檢測(注:測不出數值)。”後來通過耳夾式血氧儀進行了生命體征檢測,後續才能進一步治療。
“血氧飽和度是衡量血液中氧氣含量的重要名額,對評估人體健康狀況至關重要。”盧醫生表示,當患者處于昏迷或術後麻醉狀态,醫生通過血氧儀來監測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屬于間接測定法,通過血氧飽和度來判斷患者的生命體征,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健康問題。
實測:帶鑽款美甲不顯示數值
基礎款美甲測量結果可能不準确
美甲會導緻血氧儀失靈?有媒體用家用的指脈氧檢測儀進行了自測試驗。
先在一名未做美甲的女同僚食指上測量,血氧飽和度值顯示98%。
又選了兩名做了無貼鑽款僅塗淺色甲油膠美甲的同僚,分别測量食指與無名指,血氧飽和度都是98%。
測量普通款未貼鑽美甲同僚的無名指,顯示氧飽和度為98%
最後,測量了貼鑽款美甲同僚貼鑽的大拇指及未貼鑽的食指,大拇指的數值無法顯示,食指的數值為86%。
測量貼鑽款美甲同僚貼鑽的大拇指時,資料無法顯示
測量同一位同僚未貼鑽的食指時,顯示氧飽和度為86%
急診室經常接診美甲女大學生
給兒童用的耳夾式血氧儀“緊急上崗”
浙江省中醫院錢塘院區急診中心護士長王燕表示,急診室經常接診做了美甲的女大學生,在測量血氧飽和度上确實容易遇到測不出來或數值不準确的情況。
“我們急診室用的是醫用血氧儀,和家用的有些差別。平時接到做美甲的患者,那種帶鑽的款式因為影響透光無法監測,一般的甲膠油能測出來,但是結果可能會不準确。”
王燕介紹,浙江省中醫院在6年前就購置了耳夾式血氧儀。當時科室引進耳夾式的血氧儀的目的原本是為了友善兒童患者,因幼兒的手指容易亂動,很難堅持配合到儀器讀出資料。“耳夾式血氧儀實際應用時,除了兒童,在我們其他患者的監測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美甲的女患者。”
血氧儀是怎麼測出氧飽和度的?
基本原理是光的反射或透射
美甲為何會讓血氧儀“失靈”?這與血氧儀測量血氧飽和度的原理息息相關。
在講解原理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的紅細胞中攜帶運輸氧的特殊蛋白質,血紅蛋白又分為氧合血紅蛋白(HbO2)和脫氧血紅蛋白(Hb)。血氧濃度=氧合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總數。
如何測量兩種血紅蛋白的占比?這就得靠“吸光度”這位小偵探了。吸光度就像是光線穿過物質的“難度指數”,難度越大,透過的光就越少。這兩種血紅蛋白對特定顔色的光有不同的敏感度。在紅色光(660nm波長)下,氧合血紅蛋白就像個“透明人”,脫氧血紅蛋白卻是個“吸光高手”。但到了紅外光(915nm波長附近),情況就截然相反。這也是為什麼在日光條件下,氧合血紅蛋白往往呈現紅色,而脫氧血紅蛋白呈暗紫色的主要原因。
據悉,血氧儀的測色原理是依靠光的反射或透射這一基本實體現象。結合兩種不同血紅蛋白對于不同波長的吸光度不同,分辨出兩種血紅蛋白的數量差異,再進行計算得到血氧飽和度資料。
美甲為何會影響血氧儀的測量結果
家用指脈氧檢測儀的相關研發人員表示,美甲之是以會影響血氧儀的測量結果,主要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1.光吸收和反射
某些顔色的指甲油(尤其是藍色、黑色等深色)會強烈吸收或反射光線。這意味着原本應該穿透皮膚并被血液吸收的光線可能會被指甲油阻擋或反射,導緻讀數不準确。即使是淺色指甲油也可能含有微小顆粒或其他成分,這些成分可以散射光線,減少到達傳感器的有效光量,進而影響測量精度。
2.實體屏障
指甲油形成了一層實體屏障,阻礙了光線直接與指甲床下的血管互相作用。這種屏障效應可能導緻信号減弱或失真,使得血氧儀難以獲得準确的讀數。
3.溫度變化
在極少數情況下,某些類型的指甲油在特定條件下(如暴露于高溫環境)可能會輕微改變其光學特性,但這不是主要因素。
愛美的同時也愛健康
醫生建議留一個“救命指”或戴穿戴甲
“除了美甲人群,皮膚上有染料、油漆殘存以及皮膚特别厚、末梢神經循環差的人群往往也容易造成血氧儀判讀結果不準确。”盧醫生提到,血氧飽和度的測量結果有誤,會直接誤導醫生的判斷,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
如今的女孩都愛美,定期做美甲已成了一種習慣。“如今送來急診的很多年輕女孩都有這個問題,需要測血氧飽和度時常發現沒法測。很多美甲需要專業的儀器才能拆卸,我們醫護都不好拆,後續治療就成了問題。”
盧醫生建議,女性在追求美麗的同時,也要考慮自身的健康需求。至少保留一個原甲或佩戴穿戴甲(能夠随時拆卸),以防萬一意外突發無法做檢查,影響後續的搶救與治療。
綜合:青春浙江、浙大二院、浙醫線上、杭州日報、新聞坊
來源: 江蘇共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