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被愛沒有什麼問題,它不是人心理異常的表現。這裡所指的“幻想”,更多是想表達人的動機和需要。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裡面也已經做過研究,人有愛和歸屬的需要。隻要你是人,都會有渴望被愛的潛意識心理,這是很正常的心理需求。
誰不願意自己生病了,躺在病床上,然後有個人端水送藥,然後照顧你,并且陪伴在你身邊呢?
我想沒有人會拒絕這樣的關系。
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很讨厭自己被愛,反而就需要引起注意了,是不是内心存在某些困擾,導緻自己“不願意接納自己被愛”的過程。
是嫌棄自己沒有能力,自卑感覺不配被别人愛?還是遭遇了太多創傷,總是被抛棄了覺得心灰意冷,以後再也不相信愛情了,于是做出了防禦性的心理行為。
明明渴望被愛,但是外在行為會表現出“不想被愛”的過程,内心活動協調不一緻的情形。
這樣的人生活非常多。
記得曾經身邊我有個好友,他就一副冷冰冰的樣子,跟人交往很冷漠。但是某一次他家裡面出了事,家人生病住院沒錢向我借錢,就表現出了一副“渴望被人幫助”的行為。
一方面他是窮途末路,走投無路不得不這麼做;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希望從他人那裡獲得愛的過程。
我出事了,希望能有人幫助我,和我一起度過難關,我内心也渴望有這麼一個人出現在我身邊。
是以對于愛這種東西,大家不要過度回避,覺得自己擷取愛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渴望愛沒什麼道德不道德,它本身就是人的需求。
就像我想吃飯,我就會主動擷取食物滿足自己一樣,是人内心的合理行動。
隻不過要注意的是,幻想被愛不等于“無止境地索取愛”。有些人對于愛的感受,是通過剝削、索取的行為獲得的,這種行為就不太合理。
比如兩個人談戀愛,其中有一個人對愛特别渴望,不斷向對方索取财物和情感,巴不得24小時都得在他身邊,滿足他的任何要求。
這種愛就會存在問題。
它不是愛,而是滿足自己的私欲還有自戀心态。你是我的人,你得滿足我的任何要求,哪怕我做得不對,你都得包容我,不能指出我的錯誤。我永遠是生活中正确的人,你不能否定我。
如果感情是這樣的畫面,那麼兩個人就沒辦法在一起了,會鬧沖突而選擇分手。
被剝削的那個人,他會特别痛苦,在愛情裡面感受不到尊重和被了解的感受。你渴望被愛,我也渴望被愛,你滿足了,而我總是被你剝削,那對我來講會有什麼幸福可言?
感情的破裂,往往就是從剝削開始。當有一方剝削别人且不自知,而且還沉浸在“我沒有錯,是對方的問題”的時候,那麼這段感情就将無法維續。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終生無法有親密關系、維持長久關系能力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們不太了解什麼是愛,也缺乏愛自己還有愛别人的能力。
幻想被愛的同時,我們也得學會“愛别人”的過程。當一個人能夠擁有愛别人的能力,那麼他們就不會缺愛,生活中也會時刻充滿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