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磨砺讓人們明白,天上掉餡餅是一種很恐怖的現象。
沒有人相信那些所謂“免費的午餐”能夠給人提供真正可靠的幫助,
關于“免費的往往是最貴的”這一觀點之是以能夠深入人心,
歸根究底還是因為人們是以吃了太多的虧,
被那些包裝精美的“超前認知”欺騙的太多,
是以,那些選擇理性止損的人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判斷,
或者說,在如今這個看似紛繁複雜實則對欲望愈發露骨的今天,
代價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似乎已經是這場賬面遊戲之中,不可或缺,
更是不敢或缺的重要環節。
苦盡甘來,看似叙述了關于付出和收獲的正常關系,
落于現狀,則成了某種自我安慰的說辭。
苦盡甘來,表面上是苦後面跟着甜,
實際上真正的關鍵字是“盡”,
苦盡甘來,隻有苦到了盡頭,才會有甘甜的未來,
可哪裡是盡頭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會看到許多旁敲側擊的解讀,
比如苦的盡頭是灑脫,鼓勵人們精神上灑脫,
精神上無所謂了,兜裡的東西也就無所謂了,
也有人對于盡頭這個概念報以悲觀的認知,
但這種悲觀,又缺乏基于現實狀态的理性解讀,
其結果,就成了一種制造焦慮,制造自我焦慮的被動條件,
對于苦盡甘來這個說法,我認為用代價論去解讀,
可能更貼近于現實。
也就是說,付出代價的過程是苦,
獲得收益的結局是甘,
但這裡需要特别說明的一點就是,付出代價的過程能不能産生收益,
則取決于給予收益的存在,
也就是回到我們曾經提到的那個觀點:
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
行與不行,“說者”定奪。
苦到撕心裂肺,苦到言不由衷,這些有沒有意義,都是“身不由己”,
想想那個流傳已久的段子,
挖煤挖的又快又好的挖煤工,再怎麼努力都當不了煤老闆,
有些話,點到即止,并不是做謎語人,
而是話本身,說到了一定程度之後,
再說就沒意思了。
苦盡甘來,苦盡之人,能不能品到甘來的成果,
那些嘴巴裡一直很甜的人,
未必會說實話:
負重前行和歲月靜好,無法兼得,
是以有人持前,奮不顧身,
有人掌後,樂享其成,
這二者,從不互為因果,也不可能有所瓜葛,
無外乎,總要有人扛,
那麼誰來扛,就不是一個問題,
而是一個事實了。
有代價的苦盡甘來,并非值得贊許的金科玉律,
那些被惡臭的汗水和肮髒的穢語所裹脅的人生,
非要說出點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
哪怕是“還活着”這個概念所凝造的慶幸,
也許這不值得慶幸,
但終究,要有一些東西,支撐着人們繼續走完:
對于人生本身的了解,無論是曾經的僥幸心理被一次次澆滅,
還是現如今不得不接受的理智和冷靜,隻不過是充斥着代價的成熟,
我們都需要考慮未來,因為曾經和現在,
逼得人們需要對未來的選擇,考量出明确的方向,
誠然,這方向也勢必會存在代價,
但苦盡之時,甘來何在的疑問,
正在被更多的人忽略,
正在被更多的人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