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證券投資,不存在一個政策,能适應任何市場

證券投資,不存在一個政策,能适應任何市場

近日,某量化巨頭向投資者釋出公告稱,“考慮到對沖産品的風險屬性,公司逐漸将對沖全系列産品投資倉位降低至0。”根據某權威财經媒體統計,量化中性政策在本輪A股大漲過程中,出現了集體虧錢的情況。

廣大投資者都知道,過去幾年來,量化投資的所謂“中性政策”是市場角逐的重點,相關私募量化産品,倍受市場追捧。

啥是量化對沖産品?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用一部分資金做多、一部分資金做空,以達到相對可控的投資收益。說實話,這種政策在“牛皮市”最優。

市場下跌的時候,整體跌幅不大,或者相對可控,不出現暴跌;上漲的時候,總是反彈無力,長期震蕩或者低迷,這種政策就非常有效。

而今,A股一輪牛市啟動,主動逐漸暫停量化對沖政策,實屬明智之舉。閑閑财經想要說的是,不存在一個政策,能夠适應任何市場,或者說跑赢市場的。

當然了,也包括投資邏輯政策。

證券投資,不存在一個政策,能适應任何市場

過去三年多來,除了量化交易政策能夠顯著跑赢市場之外,在主題投資上,“中特估”代表的一類政策,也是可圈可點。

另外,高股息資産,讓某些資金緊緊擁抱了兩年多時間,以至于某些投資者已經産生了幻覺,認為這是一個長久不衰的投資政策。繼續聯想,把自己就類比成了A股市場的巴菲特了,那簡直是令人神往!

市場在變,投資政策也在變,将某一種政策,應用在任何市場,這本身就是證券投資領域裡的“刻舟求劍”。

不妨,我們稍稍列舉幾個案例,過去幾年裡表現卓越的“中特估”、高股息資産股票中,中國移動、長江電力、粵高速A等,本輪的表現均非常差勁,别說跑赢指數了,甚至說市場的上漲跟他們基本沒有關系。

就像過去幾年積極采取量化對沖政策一樣,在遭遇目前市場時,突然變得不知所措。我們讨論問題,當然不是對某些政策的惡意嘲諷,本質是在總結曆史經驗教訓,以完善我們的投資,修正對市場的認知。

也就是說,“一招鮮、吃遍天”其實在股市,并不一定管用。至少,你要知道自己的政策在什麼時候好用,在什麼時候不好用,這樣就能規避掉重大風險。

證券投資,不存在一個政策,能适應任何市場

再比如,9月下旬以來本輪A股的上攻,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上攻最快的并不是機構重創股、價值股、成長股,而是以題材股為主要代表,以中小市值股為急先鋒,以能夠實作20%、30%漲停闆的股票,漲幅最大。

接下來的問題是,當A股回踩企穩後,市場再次上攻,是否還是這一類股票主導上漲呢?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很多投資者或許就像當年的量化對沖投資者、擁抱“中特估”投資者、擁抱高股息資産投資者一樣,對短期這一投資方向堅信不疑。

由于首輪市場上攻時間太短、太急,我們不急着否決這種可能會繼續,或許對題材股、垃圾股的炒作還可能會出現一波,但閑閑财經想要說的是,手法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就像易經之“易”一樣,唯有變化這個道理是不變的。

是以,閑閑财經借這個機會,想要表達的一個觀點是,首輪上漲題材股、垃圾股以絕對收益率占了上風,投機政策占了上風,機構重倉真正具有價值成長的股票其實上漲幅度并不多,安全邊際反而也很高,具有更高的上漲空間。

市場千變萬化,沒有一個政策能夠适應任何市場,價值投資在長期上漲過程中,表現更加卓越,下跌過程中也是白給。至少目前時段價值投資威力尚未顯現,投機者短時間占了上風,但不排除不會風格切換。